鲁豫与易立竞:采访艺术与人生界限的深度探讨

发布时间:2025-08-31 06:08

01鲁豫与易立竞的对话

昨晚,我观看了鲁豫主持的视频播客「慢谈」,其中第一期特别邀请了易立竞作为嘉宾,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 节目主持风格对比

以往,我对鲁豫的采访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尽管我从小便观看《鲁豫有约》,但她的主持风格一直显得较为克制,保持着一种难以逾越的边界感。她似乎自成一体,无懈可击,反而让人难以产生探究的兴趣。

然而,易立竞则截然不同。几年前,我在《浪姐》的衍生节目中首次观看了她的采访。她的提问环环相扣,极具攻击性,这种风格在央视的《面对面》节目中曾颇为流行。面对不够真诚的受访者,这种风格往往能让他们露出破绽,手足无措。将这种风格应用于明星采访中,竟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易立竞的采访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尊重——她将明星视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对话,而非仅仅是营业的机器。因此,她的采访充满了鲜活的气息,让明星们得以还原为真实的个人。

▲ 深度访谈中的艺术

这期《慢谈》节目长达两个小时,深入探讨了“采访”这一主题。由于我对“采访”或称“谈话”艺术深感兴趣,因此观看过程中颇感过瘾。在我看来,优质的采访仿佛一场更为生动、独特且令人满足的谈话盛宴。它需要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产生共鸣,相互激发。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往往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它们或是浮于表面,或是具有功利性,亦或是陷入一种沉闷乏味的困境。

采访艺术不同于随意的日常闲聊。它能够引领人们摆脱日常琐事的纠缠,进入一种近乎“超现实”的交流境界。在优秀的采访中,受访者有时甚至能够触及到自我超越的瞬间。与易立竞的这场深度交谈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充沛与活力。

▲ 主持人的转变与挑战

鲁豫本人也坦言,近年来她经历了一些转变。过去,她更倾向于恪守主持人的职责,单纯地提问而不愿过多表达自己。但她逐渐意识到,这种单方面的采访模式已经逐渐失效。有时,主持人需要先敞开心扉,才能激发受访者更多的分享。这显然与传统的采访理念有所不同。因此,窦文涛更倾向于使用“聊天”而非“采访”来描述他的节目形式。他通常会先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历,以此为桥梁引导嘉宾逐步深入话题。

同时,鲁豫也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她发现自己如果不主动表达,就可能被淹没在舆论的海洋中。易立竞同样面临过类似的困境。尽管她们的风格迥异,但都曾遭受过网友的质疑和攻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公开发声,就难免会受到各种批评。

面对这些挑战,易立竞曾一度感到灰心丧气,甚至暂停了节目制作。然而,鲁豫却选择了坚持。她坚信理性声音的力量,并致力于通过自己的节目传达这种力量。她表示,尽管有时会选择忽略那些嘲讽和谩骂,但她也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单纯的忽略已经不再适用。“我仍然热爱这个职业,我不会与你们争吵,但我会用更多的行动来回应这些声音。”她强调道,“因为当你不发声时,就只有一种声音存在。”鲁豫进一步表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需要每一个节目或每一个声音,但对我来说,这个职业和生活方式是我坚守的权利。”这个观点和态度深深触动了我,同样也打动了易立竞。

▲ 过去经历的影响

节目后半段,易立竞与嘉宾的对话愈发深入,彼此间的交流不再是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而是充满了相互的好奇与探索。我首次听闻了易立竞的过往经历,她小时候便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北京,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在地下室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她经历了许多艰辛。然而,她坚定地认为,那段时光虽然艰难,却也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她坦言,当时年纪尚轻,不清楚自己的追求,但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随着不喜欢的部分逐渐被剔除,那些真正热爱的事物或许便开始浮现。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易立竞还曾因“口音”而受到困扰。在九十年代,口音歧视的现象较为普遍,“外地人”一词甚至带有贬义。对于那些离家外出的人来说,他们往往被永远地贴上了“外地人”的标签,身处异乡却难以融入。谈及这些过往,易立竞不禁潸然泪下,她坦言,“那个小孩”在她心中始终难以割舍,“我以为一切都过去了”。这一幕幕,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举报/反馈

网址:鲁豫与易立竞:采访艺术与人生界限的深度探讨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34254

相关内容

鲁豫访谈:探寻明星真实内心的艺术
《未被鲁豫访谈,何以谓之完整人生?——明星、访谈与公众期待的深层探讨》
深入剖析易立竞访谈风格与明星互动
《对话的力量:追溯鲁豫访谈的艺术与影响》
从明星到老艺术家:陈鲁豫采访节目的多元对话
同为明星访谈,鲁豫是在和朋友聊天,易立竞是在审问“嫌疑人”
鲁豫与袁隆平:跨界对话引发的文化反思与边界探讨
胡歌鲁豫采访(鲁豫采访胡歌是什么节目)
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类型比较分析——以《面对面》与《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采访为例
访谈节目的生存之道论思想性访谈节目制作之根本以《杨澜访谈录》与《鲁豫有约》为例.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