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北京首映礼上,马伊琍为自己的新片站台。
谈到 17 岁的大女儿,提到母女关系,她竟然顺口用了“雌竞”两个字。
现场瞬间安静,观众席里甚至有人发出气音版的“啊?”
三小时后,微博词条 #马伊琍 雌竞# 爆到第一。
“我妈要是把我当对手,我得连夜离家出走。”
“原来女明星也会嫉妒自己的女儿。”
一句话,把马伊琍从“松弛育儿代言人”拉到了“窒息母亲”的被告席。
最后,马伊琍在微博补了一句“措辞不当”,但互联网的字典没有撤回键。
马伊琍的人生,像一部三幕式的大女主剧本:
1976年,马伊琍出生在上海虹口区工人家庭,父亲骑旧自行车带她四处考学,母亲靠拆旧毛衣给全家换新装。
15岁那年,她考上上海电视台舞蹈队,第一次拿到 800 元演出费就全交给家里。
18岁时,她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从此再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大三时,她被管虎选中出演电影《夜行人》,开始第一段公开的“才子佳人”恋情,后因性格与事业节奏差异分手。
2005年,马伊琍在拍《锦衣卫》结识比自己小 8 岁的文章,戏外姐弟恋曝光;
虽然很多人不看好这段恋情,但在2008 年他们依然走进结婚,同年生下大女儿爱马。
对外,他们是“马司令和小男人”的范本;对内,马伊琍连生两胎,哺乳期高烧 39℃仍在拍《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然而2014 年,“周一见”爆出文章与姚笛街头拥吻,但此时正是马伊琍的孕期。
舆论等她离婚,她却写下“且行且珍惜”,被全网骂成“原谅教教主”。
隐忍5年后,她把文章重新推回镜头。
2019年7月27日,姚笛官宣新婚的第二天,马伊琍微博宣布离婚,时间点掐得精准,被外界称为“延迟的绝杀”。
也是第一次让外界看懂她的“报复”不是撕破脸,而是把悲剧变现成资本。
离婚后,她带走两个女儿抚养权,父母搬来与她同住,一家三代分工明确:
外公外婆负责接送与饮食,她负责教育与人生示范。
2025 年初,她被拍与小 18 岁男演员同回公寓。
面对“恋爱脑”质疑,她一句“中年人的恋爱也是恋爱”轻松挡回。
没想到,本已经拿到大女主剧本的她,却因为一句“雌竟”被推上风口浪尖。
似乎,社会默认男人靠事业对决,女人靠外貌抢跑道。
于是,母亲和女儿被放在同一条终点线——“谁更年轻”。
时间天然偏袒女儿,母亲只能做两件事:拼命延缓衰老;假装毫不在意。
而马伊琍选了第三条——说出来,结果自然是踩雷。
这给了女人一种错觉:“我最大的对手,居然是我生出来的。”
相比马伊琍的防御,舆论迅速把李湘母女搬上台:她一直在用最好的资源,把女儿抬到更高的赛道;
人们纷纷说:“人家才叫不雌竞,女儿越闪,妈妈越骄傲。”
可多数母亲没有李湘的预算,只能在原有赛道上继续跑。
而母女关系最难的,是必须亲手拔掉自己种下的依赖,能接受女儿一步步超越妈妈,不再被需要。
而这一些,不是雌竞的终结,而是人生移交的完成。
此次马伊琍的翻车,不过是把千万个母亲与女儿的紧张,推向了前台。
但母女之间,从来不是“谁更美”这么简单,当母亲松开手中拉扯的绳索,女儿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供驰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