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与启明星
镜子与启明星
——《方山子传》的写作目的初探
高建辉
《方山子传》是苏轼所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人物传记。纵观苏轼一生,仅仅为同时代的两个人写过传记,一个是苏轼的同乡前辈陈公弼,一个便是方山子(陈公弼的儿子,陈慥,字季常)。陈公弼为官三十余年,颇有政声,苏轼在《陈公弼传》中为我们塑造一个忠君爱民、恪尽职守且嫉恶如仇的形象。在苏轼的心目中,陈公弼可以被称为“国之柱石”,是苏轼所仰慕的先贤(尽管苏轼任凤翔府签书通判时,与陈公弼关系很糟,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可以想象,苏轼是把陈公弼作为自己为官的典范的,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其中少不了陈公弼的影响。而方山子呢?只不过是一个隐士,似乎没有做出什么惊天的伟业,苏轼为什么要为其作传呢?许多人在分析《方山子传》的写作目的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放在了“异”字上,认为苏轼要为我们刻画一个奇人异士,我认为这还是只看到了表面,苏轼的《方山子传》是其处于困境之中的反思,是苦闷彷徨中看到一抹摆脱精神桎梏的微光。简单地说,方山子是他被贬黄州时期的一面镜子和那段艰难人生中的启明星。
还是从方山子的“异”谈起。方山子的经历奇特(异):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壮年时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隐居光、黄间。这一异于常人的人生道路本身就是值得推敲的,其中的深意需细细品味。方山子少年时仰慕侠士,自然是想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但做侠士似乎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尽管那时他很有名,甚至可以说是社会上侠士的典范(他到黄州去探望苏轼时,当地的侠士对他无比的尊敬)。后文有一句“终不遇”,反映出方山子其实是想通过侠士的方式为世所用,但最终这种希望却落空了。原因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不得而知,读者们自己去猜吧,多么隐晦的表达。宋代经济之发达,前所未有,但军事之薄弱,也是事实。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希望多招揽一些有军事才能的人才的。方山子是一个侠士,但方山子更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方山子传》为我们描绘了方山子的射猎场景:“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由此可见方山子骑射技艺了得。这还不算,方山子还“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做侠士的方山子已经为做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了。但结局令人叹惋。做侠士没有达到目的,那就读书吧。方山子“折节”读书,这次的目的更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武不足以改变命运,那就学文吧。苏轼并没有写方山子读书到什么程度,但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终不遇”。方山子“世有勋伐”,做官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方山子却“终不遇”。看来,“终不遇”并非我们想象的只是做官那么简单,这其中应该包含了方山子的人生理想,比如实现自己的某种抱负等。
苏轼在介绍方山子的这段经历时,用笔极为简省,读者读这段文字时一般不会作进一步的联想,但我以为这里恰恰是作者有意简省的地方,目的在于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感慨,因为作者从方山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些影子,或者说,方山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苏轼的心中,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才华,定能够驰骋于当世的。在学业上,苏轼可谓平步青云,二十一岁考中进士,才名满播天下,在世人看来,他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了;然而实际情况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给他带来荣耀的诗词却变成了他为官路上的绊脚石,这是何等的讽刺啊。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谪似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主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同方山子完全是一样的啊。
苏轼与方山子命运似乎相同,但苏轼与方山子对待命运的方式似乎又大不相同,这也是《方山子传》中写得耐人寻味的地方。方山子与苏轼意外相遇于岐亭,在得知苏轼被贬的原因之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为何不答?为何笑?“呼余宿其家”目的何在?如果方山子当时要答,会怎么劝说苏轼?苏轼在方山子家中看到“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种物质上的萧条与精神上的满足之对比是要告诉苏轼什么?
我觉得文章的重点就在这一段,其余各段都是这一段的背景与补充说明。这一段的奥妙在哪里呢?
我们很容易将解读的重点放在方山子身上,那我们还是从方山子说起吧。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失败,方山子便彻底看透了人生,从前同世人一样追求的功名不过是空中的一粒尘埃,保持本性的自然或者是自然的本性,洒脱地生活于俗世之中,或与清风明月为伴,或携酒吟啸竹林,或散发弄舟江上,那就是最惬意的人生了,这种生活不就是中国典型的隐士生活吗?《方山子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进则仕,退则隐”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比比皆是,但作者显然无意于普及这种常识。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余既耸然异之”。看过了太多的关于这一句的解读,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这一句话,它是说“我对(方山子家庭贫困如斯而他家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这种现象感到十分惊异”。大家不约而同地解读方山子的种种奇异的地方,从文章的内容上讲,这自然没有什么不妥,但这样的解读很容易让读者加深这篇文章就是一篇人物介绍的印象,这样的解读流于浅显,实在没弄明白作者写这篇传记的目的。
简单地说,方山子想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解苏轼勿将得失放心上,不能“进而仕”,何妨“退而隐”?这种见地,我想涉猎广泛的苏轼并非不知,然而,要让一个昨天还倍受宠信今天却贬谪他乡的人一下子去接受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现实的,以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去揣度当时的苏轼,内心一定充满了怨愤与不平,充满了质疑与感伤,充满了迷茫与反思。“余既耸然异之”,说明方山子对待世事的态度及结果是苏轼以前从未思考过的,它给了身陷困境中的苏轼一些启迪,这种启迪无异于苏轼人生中的启明星,让苏轼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当然,苏轼并没有成为方山子,退隐江湖并不符合苏轼的实情,一直以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的儒家进取思想似乎也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佛家的虚空思想可以减轻痛苦却也不是苏轼想要的,苏轼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既能顺利渡过难关,又不忘初心。好在我们知道苏轼顺利地度过了艰难的黄州时期,真正破茧成蝶,翩然飞舞于历史的舞台之上,生活中风也急雨也急,而苏子却“吟啸且徐行”,这是苏轼最迷人的地方。
《方山子传》成文于被贬黄州期间,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苏轼承受人生中最重大的打击后的深沉反思以及如何应对困境的哲学思考。方山子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轼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的人生导师。
网址:镜子与启明星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29381
相关内容
镜子与启明星明星婚姻的镜子:黄圣依与杨子关系的启示
赣州启明星眼科医院潭口诊所暨蓉江新区启明星眼镜部盛大开业
“容嬷嬷”李明启现身!与潘长江同框热聊,手上俩大镯子抢镜
人民大会堂镜头下:靳东老了,甄子丹帅了,霍启刚扛住了镜头
85岁“容嬷嬷”李明启现身!与潘长江同框热聊,手上俩大镯子抢镜
《绝对演绎》女明星出道战袍惊艳全场 试镜开启测试
赵樱子戛纳风波启示录:当红毯成为照妖镜,明星如何破局舆论审判
明星眼镜牌子eos
明星眼镜牌子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