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真正原因是,太监王振接连下的3次命令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真正的原因是,王振接连下的3次命令
公元1449年,蒙古人经过“仁宣之治”的宽仁政策之后,又开始蠢蠢欲动,不断骚扰大明的边境。
朱棣时期差一点灭了蒙古,也先部落逃到了大漠深处,不敢深入中原半步。
朱瞻基时期,由于实行的是仁政,对蒙古从未用过兵,也先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了元气。
想着自己的祖先也曾跨马中原,威名天下,所以起了复国之心,开始不断挑衅大明朝庭。
01
按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朝廷只要派兵镇压就可以平定叛乱。但是此时的大明正是朱祁镇当皇帝,他对他的老师王振特别尊重,简直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而王振恰恰是一个小人得志,作威作福的蠢才。他之所以位高权重,并不是因为他能力超强,只是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
当蒙古作乱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王振意识到让自己青史留名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老师的话没有不对的,朱祁镇很痛快地答应了。
从7月中旬开始,宣布着手准备出征蒙古,到7月17号出发,前后不过五天的准备时间。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几十万人马的粮草,只用了短短5天就准备好了,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儿。
可见朱祁真这次御驾亲征,准备有多么的不充分。不管大臣们如何反对,23岁的朱祁镇还是在王振的怂恿下,带领50万人马(其实是20万)出发了。
这支人马的总指挥恰恰是不懂军事,不懂打仗的天下第一蠢才王振。
在他的认知里,也先只有几万人,而自己有20万人,10个打1个的话,胜利是必然的。
他却从未想过带兵打仗和打架,可不是一个概念。
战争需要的是谋略,需要懂军事的人指挥。那些青史留名的将军元帅,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猝练成金的?
02
朱祁镇太相信王振了,没有丝毫犹豫。他嘱咐弟弟朱祁钰,一定要管理好朝中的事,自己很快就会回来。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朱祁镇这个人心特别的善,因为平时兄弟关系处地很好,他对自己的弟弟很放心。
却从没想过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人也会变。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特权后,就再也无法忍受失去他们的痛苦。
当一个人站在了权力的制高点,就会享受那份优越感。
公元1449年7月17日,平叛大军在不了解敌情,又缺乏作战方略,粮草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出发了。
还没到大同就断粮了,出了居庸关,遭遇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人困马乏,大批士兵生病,路上随处可见倒在地上的人。
跟随在朱祁镇旁边的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请求不要再往前走,怕出师不利。
王震听后大为生气,让他两个跪在草丛中呆了一整天。
此时的朱祁镇,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经历他从未有过。
他相信他一直尊重有加的老师,是不会错的,这次亲征一定会扬大明国威,凯旋而归。
03
8月1日,大军到达大同,镇守大同的太监郭靖连忙出城迎接。他对王振说:蒙古人太彪悍了,就在昨天,在阳和我们的人遭到也先的攻击,全军覆没了,他们一个人能打我们十个人。
王振一听这话,立刻胆怯了。这也难怪他的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之所以能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全凭的是皇帝对他的信赖。
他自己肚子里有没有真材实料,他比谁都清楚。
既然蒙古人这么厉害,不如掉头回去。于是,王振立刻下了一道命令班师回朝。
把打仗当成儿戏,这样的人既无胆识又无智谋。就是有一样喜欢显摆,是一副彻彻底底小人得志的嘴脸。
此时,如果军队真的班师回朝的话,还真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刚到大同,也先根本摸不清明军的底细,不敢贸然出击。
可王振却下了一个,让众人都无语的命令,请皇帝到自己家里坐一坐。王振的老家在蔚县,属于大同的管辖范围。
于是,他想向老家的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便决定请皇上去蔚县。借皇帝之势,为自己扬名。
这样的行为我们能理解,因为这样的人有不少。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一个人发迹了,如果不回趟老家,就好像是锦衣夜行。
如果说王振的行为我们能理解的话,可接下来他下的另一道命令,却亮瞎了众人的眼睛。
王振决定回老家看看,于是20万人马掉转方向,向蔚县出发。走到半路,他又下了一道命令: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恐践踏庄稼,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04
20万人在王振的指挥下,放着最节省时间的近路不走,七绕八绕多走了十几天。此时天降大雨,士兵们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似的。
士气低落,疲惫不堪,大家心中充满了怨气。
8月10号军队到达宣府,再有三天时间就可以安全地进入居庸关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这么算下来,从7月17日出发,到8月10号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20万人就这么像无头苍蝇一样,东一头西一头的转圈圈。
此时也先,已经把明军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这不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队,上上下下没有一点要打仗的士气。
于是,他派出2万人攻击明军的后路,明军派出了5万人进行阻击,大队人马继续前进,结果这5万人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
8月13日,部队到达土木堡,再走20里路就能到达怀来重镇。也就是说,再有半日就安全了。
结果作死的王振又下了一道命令:大军暂时不入城。理由是自己还有一千辆车还没运到。就这样明军失去了脱困的最后机会。
8月14日,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全军溃败。经过长期奔波,已经被王振反复折腾的,士气全无的20万人马,在也先的攻击下彻底崩溃。
20万人毫无组织,四散奔逃。明军20万人在王振一错再错的指挥下,全军覆没。本来是平叛的,结果连仗都没打,就被人家全窝端了。
土木堡之变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耻辱性战役的标杆。朱祁镇被俘,王振以及50多名忠臣良将被杀,大明朝损失惨重。
本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不该死的人死了,不该出征的朱祁镇丢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王振以一己之私,接连犯的一次又一次错误。
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在犯错误。像王振这样愚蠢至极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举报/反馈
网址: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真正原因是,太监王振接连下的3次命令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27887
相关内容
大明风华:朱祁镇登基后重用宦官王振,不然就不会在土木堡被俘了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是朱祁钰当皇帝?
朱祁镇和朱祁钰原本是兄弟 两人反目的原因是什么
朱祁镇被俘后娶其木格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依据?
朱祁镇为什么会被俘虏?与宦官王振有很大关系
《大明风华》王振和朱祁镇是什么关系?王振是个怎么样的人?
《大明风华》朱祁镇是谁的儿子 揭露朱祁镇结局及历史原型
朱祁镇为什么会被俘虏?与宦官王振有什么关系?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的关系 土木堡之变真相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