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没有阻止“夺门之变”,明英宗为何非要将其处死?

发布时间:2025-08-29 12:44

1457年,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第8年,此时的朱祁钰经卧床不起。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早已去世,膝下无子自然无人继承皇位。

正月十六日,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大臣们,一番商议后决定请求景泰帝能复立沂王朱见深(明英宗的庶长子,被孙太后立为太子但被朱祁钰废掉,降为了沂王)为太子。但是等他们起草好奏疏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便决定次日朝堂上启奏。

然而就在这天晚上,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用巨木撞开了尘封已久的南宫宫门,迎接已经被关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镇来到了奉天门,接受百官跪拜。

群臣高呼“万岁”后,徐有贞等人便起草宣谕,在午门向百官宣读。

然而刚读完宣谕,于谦便被抓了起来。

七日后,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拼命保卫的城池之下,被斩首。对于谦的斩首,史料中用了四个字记载:

天下冤之!

在明英宗被瓦剌活捉后,是于谦力挽狂澜,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保住了北京城,朝廷才没有南迁。

在景泰八年的南宫之变中,于谦也没有阻止英宗复位。

但为何,英宗复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将于谦斩首呢?

他得罪了,太多人!

01

1398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的这一年,于谦出生了,出生在浙江钱塘太平坊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之中。据说,于谦出生的时候哭声很是洪亮,骨相更是异于常人,有一个和尚见到于谦后,便说“于谦来日会是救世的宰相”。

而这个和尚,确实说对了。

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位至杭州路大总管

于谦的祖父于文明,任工部主事

于谦的父亲于彦昭不喜为官,隐居在了钱塘;也正因为于谦的父亲没有入关为官,得以躲过了靖难之役,家族而没有遭难。

于谦从小便读书十分刻苦,有很大的志向,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当成是自己的偶像。

祖父有一张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将一些赞美文天祥的诗词抄下来,挂在座旁。大概便是在这一时间段,于谦写下了《石灰吟》。诗中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正是一个意思吗?

他,想要成为像文天祥一样的人。

22岁时,于谦考中举人

23岁时,于谦考中进士;

永乐十八年(1421年),于谦正式踏入仕途,因为于谦是在地方任七品监察御史,所以并不能经常回到京城。但是每次回京见到皇帝,于谦总是“声如洪钟”,很是打动人。

宣宗朱瞻基刚刚继位,也很喜欢于谦。

恰逢此时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命于谦随驾一起平定叛乱,于谦被任命为了御史。待朱高煦出降后,朱瞻基让于谦让历数汉王的罪行。征战多年、折腾宣宗之父仁宗大半辈子的汉王,昔日是何等嚣张,却被于谦骂的头都抬不起来。

宣宗大喜,好好赏赐了于谦一番。

在接下来的19年间,于谦在山西、河南两地任巡抚。

1448年,此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明英宗朱祁镇,而且英宗已经在位13年之久;于谦被召回京城,出任兵部左侍郎一职。

然而,就在于谦被召回京城的第二年,也就是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活捉。

英宗亲征瓦剌,带走了京城大部分的兵力,一时间朝野上下都不知该如何是好。孙太后命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商议如何迎战瓦剌、守住京城、救回英宗。

02

然而大臣们在朝堂上一味的嚎啕大哭,不知所为。

此时有一位名曰“徐珵”的臣子第一个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南迁南京!

于谦厉声呵斥徐珵:言南迁者,该当问斩!难道你们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了吗?若南迁,大明王朝就要变成第二个南宋了!

于谦坚持立战瓦剌、守住京城,于谦的建议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的支持,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也赞同于谦的说法。

就这样,防守的决策定了下来。

于谦被擢升为兵部尚书,负责守备空虚的京城。

在指挥使马顺在朝堂上被打死后,于谦已经成为朝廷上下都倚重的主心骨。与此同时,为了不让瓦剌再得寸进尺,于谦再三请求郕王朱祁钰继位,最终朱祁钰继位,改年号为景泰。

于谦不仅布置了京城九门防御,而且还向景泰帝推荐了很多的文武官员

其中的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便是日后帮助英宗复位的武清侯石亨。

在于谦、石亨等人一起努力下,守住了京城。

守住京城后,在于谦的坚持下,景泰帝也终于迎回了在瓦剌待了一年的英宗朱祁镇。

然而已经继位的景泰帝,虽然心不甘情不愿将兄长接了回来,随即便将兄长囚禁在了南宫,而且还将孙太后所册册立的皇太子朱见深废掉,改立自己亲生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

为了巴结这些朝臣,景泰帝答应为朝臣们发两倍的俸禄,于谦坚决拒绝了

于谦在用人上,向来只看能力与功绩,从不看出身。

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并不乏勋贵。

而于谦,最终也因为曾经得罪的这些人,而丢了性命。

其中有两个人,与于谦的仇恨最深。

一位是,曾提出南迁,但是被于谦呵斥的徐珵;

而另一位,便是于谦向景泰帝推荐的石亨大将军。

而这两位,不仅是英宗复位的大功臣,更是让于谦斩首的“两大魁首”。

03

徐珵在被于谦呵斥后便仕途十分不顺遂,徐珵曾想让于谦推荐自己出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并没有因为他曾提出南迁而没有帮他,将他的名字也报了上去。但是景泰帝看到徐珵的名字后,便说:他不就是提出南迁的那个人吗?这样的人掌管国子监,能教出什么好学生?

就这样,徐珵便没有出任国子监祭酒一职。

这其实跟于谦并没有关系,但是徐珵认为是于谦从中作梗,便对于谦恨之入骨。后徐珵改名为徐有贞,又因为在治河上颇有作为,终于瞒过了景泰帝,得以官至左副都御史。

石亨,按理说因为于谦的推荐,他才有了建功立业、得封侯爵的机会,理应对于谦感恩戴德才是;但他为何会如何痛恨于谦呢?

石亨在一开始确实很感激于谦,觉得自己得了这么多的封赏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自己的功劳当真不如于谦。所以石亨便向景泰帝写奏疏,推荐于谦的儿子。

结果于谦不仅推辞了,而且还把石亨数落了一番。

便是从此时开始,石亨便十分痛恨于谦。

04

夺门之便如此大的动静,于谦难道不知道吗?若于谦知道的话,于谦能阻止吗?

不管于谦是否知晓,恐怕都很难有所作为。

夺门之变幕后之人是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夺门之变是皇权之争,说白了是景泰帝朱祁钰与英宗朱祁镇之间的争斗。即便是于谦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但于谦该如何善后呢?

毕竟景泰帝的皇位,不是来自自己的父亲宣宗;

而是来自孙太后的敕书,此时的景泰帝已经病重,英宗复位自然是名正言顺。若是阻止了夺门之变,将孙太后、英宗等人都赐死,那么于谦如何面对新帝朱见深呢?

若是迎立外藩为新帝,其他藩王再来一次“靖难之役”,又当如何呢?

于谦不是王莽,不是曹操,更不是司马昭!

05

然而,即便是于谦没有阻止英宗复位,他还是没有善终。

与于谦一起被抓的还有大学士王文,徐有贞与石亨想要逼迫王文诬陷于谦“曾策划谋立襄王的儿子为新帝”。

王文忍受不了徐有贞与石亨的诬陷,便想要争辩,于谦笑着说:

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争辩又有何用?

就这样,于谦的谋反罪被定了下来。

英宗还有些犹豫:于谦是有功劳的!

很显然,英宗并没有要将于谦处死的打算。

但是非要置于谦于死地的徐有贞(徐珵),对英宗说道:

若是不将于谦处死的话,此次复位不久出师无名了吗?

徐有贞的话,让英宗下定了决心处死于谦。就这样便有了开头的一幕,一心为了大明王朝的少保就这样被冤杀。

他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但是却无人保下他。

八年后,新帝成化帝朱见深继位,于谦的儿子于冕为父伸冤,成化帝帮助于谦沉冤昭雪。

但,于少保再也回不来了。

网址:于谦没有阻止“夺门之变”,明英宗为何非要将其处死?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27865

相关内容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当时手握兵权,然而却为何不阻止呢?
英雄的悲剧: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的于谦,为何必须得死?
明英宗眼中的于谦是怎样的?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呢?
忠臣于谦为什么被杀?在明英宗眼里他既不忠君,也不爱国
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又为何说他的死决定了明朝气数将尽
石亨和于谦有什么关系 石亨为什么要害死于谦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询问大臣如何处置于谦,徐有贞:何不早除之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的关系 土木堡之变真相
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皇位争夺战,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于谦之死:千年一遇大冤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