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是朱祁钰当皇帝?
我们看看《明英宗实录》的记载。
1449年七月十一日。
“是日,虏寇分道刻期入寇。也先寇大同,至猫儿庄,右参将吴浩迎战,败死。脱脱卜花王寇辽东,阿剌知院寇宣府,围赤城,又别遣人寇甘州,诸守将凭城拒守。报至,遂议亲征。”这个时候,朱祁镇亲征这事,开始讨论了。
1449年七月十四日,吏部尚书王直率廷臣上奏,主要意思就是反对朱祁镇亲征,请求朱祁镇慎重考虑亲征的事情。
“……今以天子至尊而躬履险地,臣等至愚以为不可,惟在端居穆清,坐运神筭,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则人人尽力,成功不难。”朱祁镇的回复是这样的:
“上曰: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尽管群臣反对朱祁镇亲征,并且把一些亲征的困难也列举了,但是这时候朱祁镇还是决定亲征了,于是就该安排具体的事宜了。
1449年七月十五日。
“上命郕王祁钰居守,驸马都尉焦敬辅之,太师英国公张辅、太保成国公朱勇、镇远侯顾兴祖、泰宁侯陈瀛、恭顺侯吴克忠……翰林学士曹鼐等俱扈从。”这个安排说明了,朱祁镇命令在他亲征时,朱祁钰居守后方,然后还列举了亲征随行的官员。
朱祁镇这么安排,其实很正常。以前朱棣当上皇帝后,亲征的时候,是朱高炽监国,这时候朱高炽是皇太子,他监国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际上,还是程序上,都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之所以是皇太子监国,因为当时的朱高炽,年龄已经足以承担起监国的任务了。
但是朱祁镇情况不同,1449年,这时候朱见深太小了,他话都说不明白,怎么处理朝政?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于情于理,都是朱祁钰坐镇北京大后方最合适。这个安排其实也说明了,朱祁镇对于此次亲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如果真安排朱见深处理朝政,那就有托孤的味儿了。
朱棣亲征的事情,朱祁镇认为他自己亲征也会顺利回来。结果万万没想到,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虏了。
那么,这时候朱祁镇安排的朱祁钰居守,就派上用场了。
继续看《明英宗实录》。
1449年八月十八日。
“乙丑,皇太后敕郕王祁钰: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尔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众。钦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悉啟王听令而行,毋致违怠。”
这条史料也很关键,皇太后命令朱祁钰暂总百官理其事,还命令文武百官要听从朱祁钰的。
在朱祁镇被俘虏后,朱祁钰居守,但是他怎么合法合理地获得这种权力?这个时候,由皇太后颁布,是最合适的。这也能确保朱祁钰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在皇太后颁布后,朱祁钰就名正言顺地获得了明朝危难之际的最高权力。
1449年八月二十日,皇太后颁布命令,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1449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合奏,有这样一段很关键的话。
“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之前皇太后已经确定了明朝的临时最高权力就是在朱祁钰手里,文武百官请奏的这话里,特意提皇太子幼冲,就是已经在为朱祁钰当皇帝作铺垫了。
然后,皇太后的回复,“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
这是皇太后正式颁布命令,立朱祁钰为皇帝,也是说明了立朱祁钰当皇帝的合法性。
后面的记载,群臣请朱祁钰当皇帝,然后朱祁钰推辞当皇帝。
“退让再三,群臣固请,王厉声曰: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群臣止不敢言。已而复请曰:皇太后有命,殿下岂可固违?兵部尚书于谦飏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言益恳切,王始受命。”这段话里,很关键,提到了皇太子朱见深在,怎么能让朱祁钰当皇帝?其实按照正常程序,还真应该是皇太子继位,而不应该是皇帝的弟弟。但是架不住,明朝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
然后群臣请出皇太后的命令,提示朱祁钰,怎么能违背皇太后的旨意呢?
以上这些,从皇太后授予朱祁钰明朝的临时最高权力,到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再到皇太后颁布命令,立朱祁钰为皇帝,然后群臣再请朱祁钰当皇帝,然后朱祁钰再推辞,最后还是通过皇太后的命令,再加上兵部尚书于谦的话。
整个流程走完,确定了朱祁钰皇位的合法性。
在朱祁钰的即位诏书里,提到一点,“会有使自虏中还者,口宣大兄皇帝诏旨: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继统,以奉祭祀。”这是朱祁镇的口谕,在诏书里加上这句,也是为了增加朱祁钰当皇帝的合法性。
话也说回来,按照《明代藩王研究》里的说法,朱祁镇这口谕究竟是真是假,不确定。
在朱祁钰的即位诏书里,也提到了皇太后的旨意是朱祁钰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我圣母皇太后务慰臣民之望,已立皇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命眇躬辅代总国政。皇亲公侯伯暨在廷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四夷朝使,复以天位久虚,神器无主,人心遑遑,莫之底定,合辞上请,蚤定大计。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移命耿躬君临天下。”从朱祁钰当皇帝的整个流程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一点,皇太后在这个事情中的关键作用。皇太后先授予了朱祁钰明朝临时的最高权力,才有了后面这些事情。
按说,如果皇太后真要选择朱见深当皇帝,其实也可以,但是为什么选择的是朱祁钰当皇帝呢?
选择朱祁钰,在当时的文武百官和皇太后看来,其实是最佳选择。
朱见深那时候太小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肯定是不能自己做主。那这关键时候的意见,该听谁的?明朝的文臣武将,也不是都能统一意见的。出现分歧,该听谁的?这时候的分歧,可不是普通的分歧,是关系到当时的明朝的诸位臣子的生命的。
就算是出于保命,这时候的明朝的文武百官,也明白,按照朱祁钰的年龄,阅历,已经是当时最好的皇帝人选了。
各位,有命活下去,才能有以后的荣华富贵。这个浅显的道理,明朝的文武百官,他们是明白的。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当时局面不明,还有人心思蠢蠢欲动,还想提桶跑路,跑到南边去,撤离北京。无论谁当明朝这个皇帝,未必能当安稳,如果防御失败,还可能有朱祁钰也被瓦剌人俘虏的情况。
这种情况,参见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朝人俘虏的事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例子,你说朱祁钰在当时的危难情况下就真得那么想当这个皇帝吗?
其实我们是先知道了结果,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成功了,会认为是朱祁钰本来是个王爷,结果后来竟然当上皇帝,成了一国之君,享受到至高无上的皇权。
但是,这是我们知道结果后的分析。
很多人低估了明朝北京保卫战的难度,明朝这帮文臣武将,在土木堡之变后,未必坚信,他们一定可以守住北京城。
其实从立朱祁钰当皇帝这事来看,这也可以论证,关于土木堡之变的文官集团的阴谋论是立不住脚的。
立朱祁钰当皇帝,恰恰说明,明朝的文官集团,整体还没有那么无耻。他们首先想的,还是要保住明朝,再想其他的。
明朝文官集团从整体上来说,他们虽然为了争权夺利,也干了不少以权谋私的事,但是他们还是会把儒家学说放在眼里的,还是会把君臣之道放在眼里的,他们受过的教育里提到的那些孔孟之道,甚至让他们有些迂腐,明朝这帮文官,还不至于整体沦落到欺师灭祖的境地。
明朝的文官集团真那么无耻的话,那还走什么程序,立什么朱姓皇帝?如果他们想夺权,那么从他们的文官集团里推选出一个人当皇帝,难道不比立个傀儡皇帝夺权更快?但是明朝文官集团,他们也没有立一个傀儡皇帝来争权夺利。最终是朱祁钰当上了皇帝。
照着土木堡之变的文官阴谋论,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动荡,反而是明朝文官集团抢班夺权的最佳时机了。
说到土木堡之变,部分人认为《明实录》的记载是有问题的,然后就得出一个结论,《明实录》里的关于土木堡之变的所有记载,都不可信,于是,这些人信了众多野史,众多阴谋论。
任何一本史书,都会有让人质疑的地方,但是,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包括我自己读《明实录》,我已经看到有的记载,和出土墓志的记载是矛盾的。
用史料说话,你认为《明实录》的记载有问题的地方,就用其他的诸多史料去佐证,而不是拾起来一本野史,因为你不信正史的记载,就认为野史的记载是可信的。
有没有可能,正史的记载虽然有问题,但是野史的记载更离谱?
你可以不信《明实录》的记载,你可以去找史料去探寻当时的诸多疑问,不要轻信阴谋论,不要失去了你自己的思考。
我的观点也仅供参考,因为这是我自己读史料,得出的观点。你可以自己去读,去发现,不要轻信别人的话,然后人云亦云。
各位,时刻牢记,你是一个拥有思考能力的人。
史料参考:
《明英宗实录》
《明代藩王研究》
网址: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是朱祁钰当皇帝?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27862
相关内容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
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皇位争夺战,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两次皇帝
朱祁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明朝十三陵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朱祁镇和朱祁钰原本是兄弟 两人反目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皇帝,朱祁钰和朱祁镇谁更好一点?朱祁镇一生有何作为?
不针对演员,只是心疼景帝朱祁钰!
朱祁钰明明有机会除掉朱祁镇 朱祁钰为何迟迟没有动手
为什么朱祁镇与朱祁钰反目成仇,朱由校与朱由检却没有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