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水线到鲁院课堂!看素人如何用文字点亮梦想

发布时间:2025-08-28 23:16

日前,东莞长安作家协会的曾为民、胡云、李志仙、熊锋、杨信莲等会员奔赴北京,参与了专为素人写作群体量身定制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此次系统化的培训不仅显著拓宽了他们的创作视野,提升了写作技艺,更在深度交流中充分展现了长安文学界蓬勃的创作活力与独特魅力。

在这趟文学之旅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李志仙——这位从云南红河走出的女孩,如何在长安这片热土上实现从普通打工者到知名作家的华丽转身。2012年,怀揣梦想的她踏入长安,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尽管起初只是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机械劳动,但她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她坚持不懈地学习写作,自2016年起,其作品逐渐见诸于《章回小说》《传奇故事》《边疆文学》等众多报刊及“学习强国”平台,累计发表文字达百余万字。

李志仙的文字如同细腻的画笔,勾勒出从云南故乡的风土人情到长安城市脉搏的每一个细节。她的作品多次荣获包括“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人文茅洲河”在内的60余项文学征文奖,成为连接两地文化的桥梁。2024年,她更是凭借卓越的成就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阅读成才女职工”称号,并正式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标志着其文学生涯迈入了新的里程碑。

今年7月,李志仙有幸进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深造,这次机会让她得以暂时脱离日常琐碎,全身心投入到文学的海洋中。在研修期间,她有幸与《人民文学》等知名刊物的编辑进行面对面交流,这些宝贵的互动打破了她对顶级文学期刊的神秘感。编辑们分享的选稿标准、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作品细节的深刻剖析,让她深刻认识到优秀作品应兼具温度与深度,也促使她反思自身创作的不足之处,实现了文学感知力的质的飞跃。

回顾在长安度过的13年时光,李志仙亲眼见证了这座经济重镇的沧桑巨变。长安以其独特的移民文化、浓厚的工业底蕴为背景,乡愁与城市奋斗相互交织,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灵感。从工厂里的点滴日常到异乡人的温情故事,都成为了她笔下生动鲜活的画面。如今,她正着手整理一部散文作品集,旨在记录东莞及长安的变迁轨迹,抒发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情怀。在她看来,这部散文集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两个故乡——原生故乡与第二故乡之间情感纽带的深情诠释。

以下是其散文《印象茅洲河》(节选):

一条清凌凌的河流从羊台山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后,一路蹦跳着,捋着绿色,摇着花香,披着朝云暮雨,掬着浓荫淡绿,向着伶仃洋交椅湾方向蜿蜒而去。当她流经长安的时候,便在长安撒下了遍地的鸟语花香、荫绿烟岚。因为远古时候的羊台山到处生长着随风摇曳的香茅草,人们便称这块地方为茅洲,这条河便也就叫做茅洲河。

长安,古称靖康。清澈蜿蜒的茅洲河是长安的母亲河。古色古香的黛瓦粉墙错落有致地沿茅洲河岸排开,翠竹、芭蕉、芒果、大榕树旁逸斜出,差互掩映。微风起处,对岸山坡上的栀子花香就趁机溜过来,给此岸的庭院渲染上缕缕芬芳,夕阳西下时,点点余辉便也给满树的芒果抹上片片金黄。长安,就漂浮洇浸在茅洲河边这幅幽幽绿色凝成的水墨画卷里。

我初识茅洲河,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未满六岁的我,被父亲送到远嫁长安的姑姑家,在姑姑家住了半年有余。姑姑家临茅洲河而居,我也便与茅洲河朝夕相伴。记忆中的茅洲河恬静而温柔,没有其它河流那种雨季里张扬的野性。河边一片安静,间有白鹭觅食的身影,或有蛐蛐、虫子或鸟儿之类的小东西唧唧啾啾。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和表哥、表姐或下河摸鱼、捉蟹;或在河边的草丛里捉蚂蚱、抓蛐蛐。玩得忘了回家,忘了吃饭。有时还会钻进河边的丛林里去掏鸟窝,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见到在丛林里悠然觅食的长着七彩尾羽的山鸡。

作者简介:

李志仙,笔名柳雁,云南红河人。现有百余万字的作品散见于《章回小说》《传奇故事》《边疆文学》《大理文化》《乌江文学》《东莞日报》等报刊及平台,先后获多项文学征文奖。2024年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阅读成才女职工”,同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

文、图|记者 王俊伟 通讯员 长安宣

网址:从流水线到鲁院课堂!看素人如何用文字点亮梦想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25503

相关内容

2024年梦想好课堂暨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梦想课程展示交流活动在山西运城举行
明星在线课堂的背后,高途如何抓住流量红利?
娱乐圈的清流:李乃文,用坚持点亮梦想的星光
从素人到网红,她用了几十年,但你只需要这节课!
“吕”字何来?“鲁剧”何去?
人文·观察 医学人文教育一堂备受追捧的医学人文课
师者如光,点亮万千梦想(老师,您好)
章若楠:北电表演系毕业,如何从素人到顶流?揭秘她的成长密码
流量红利下的明星课堂:高途如何利用技术引领在线教育革命?
15冠世界冠军变身“明星教师”,陈金用羽毛球点亮大学课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