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萧振鸣:鲁迅风度及吸烟与酒及茶之关系
文\ 萧振鸣
鲁迅又“躺枪”了
最近鲁迅又“躺枪”了。绍兴鲁迅纪念馆前的鲁迅抽烟画像被投诉,引起广泛关注。鲁迅“躺枪”无数,生前身后,多了去了。这种低级的投诉连笑柄都算不上,之所以成为热点,是人们正好借此抒发胸中块垒,说明阿Q并未断子绝孙。
鲁迅离世至今已有89年,但专业的或非专业的研究者仍在谈论鲁迅的文字,鲁迅还在被纪念,被研究,甚至被攻击,总之是还没有“速朽”。他还在那里抽烟,正如萧红在回忆中所言——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像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英国作家萧伯纳访问上海时见到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幽默地答道:“我老了会更漂亮。”的确,在新文化人士中,鲁迅是少有的风度翩翩并且自信满满。
鲁迅以倡导版画而成为“美术中人”,鲁迅之后的美术家,特别是版画家、油画家、雕塑家,几乎都创作过鲁迅的形象。但不同时期的鲁迅形象又各有不同,染着时代的痕迹。版画中的鲁迅形象特别多,横眉的,竖目的,拿笔的,拿枪的,微笑的,思考的,百态千姿,因为他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倡导者、先驱者。
鲁迅吸烟的美术形象非常之多,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等都收藏或展示有鲁迅吸烟造型的美术作品。这种造型已成为大众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这幅版画,是著名的版画家李以泰先生的代表作,作于1974年。几十年来,这幅名作已深入人心。
伴随一生的吸烟之癖
纵观鲁迅一生,有几样嗜好是伴随他一生的,吸烟、饮酒、喝茶、吃糖,等等,而最凶的,要算是吸烟了。鲁迅有诗云:“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看鲁迅的照片,手持烟卷的有许多张。吸烟确是鲁迅伴随终身的一大嗜好,凡鲁迅的传记及他的友人写过的回忆录,几乎无不谈及鲁迅的吸烟。许多艺术家塑造鲁迅形象时也时常在他的手中夹上一枝烟卷。鲁迅的吸烟,仿佛是一种精神战士的风度。
鲁迅的烟龄,从有记载的文字看,他的烟瘾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就已经很厉害了。在洋灯下读书,次日早上的炭盆上插满了烟蒂,像一个大马蜂窝。他在北京绍兴县馆居住时,早上醒来就在蚊帐里吸烟,白色的蚊帐被熏成了黄黑色。他的吸烟量巨大,每天都要三、四十支,几乎是烟不离口。
其实就吸烟的事来说,许广平对鲁迅这样一位大烟筒是非常宽容的,整天吸着二手烟却不离不弃,这才是真爱吧。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交往,是从1925年11月3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给鲁迅写的第一封信开始的,信中对鲁迅的吸烟是一种仰慕。她写道:“五四以后的青年是很可悲观痛哭的了!在无可救药的赫赫的气焰之下,先生,你自然是只要放下书包,洁身远引,就可以‘立地成佛’的。然而,你在仰首吸那醉人的一丝丝的烟叶的时候,可也想到有在虿盆中展转待拔的人们么?”鲁迅当日就给她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复信,对于香烟的问题,鲁迅解释道:“我其实那里会‘立地成佛’,许多烟卷,不过是麻醉药,烟雾中也没有见过极乐世界。” 又介绍了他的“壕堑战”法:“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欧战的时候,最重‘壕堑战’,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
对于戒烟的事,鲁迅曾在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么;禁劳作,但还只得做一点;禁吸烟,则苦极矣,我觉得如此,倒还不如生病。”鲁迅去世前十天,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木刻联合流动展览会,当时由摄影记者拍下一组照片,虽然面色憔悴却精神矍铄,与木刻青年侃侃而谈,那手中,始终夹着香烟。鲁迅直到去世前一天,手里还拿着香烟。鲁迅死于肺炎,鲁迅的肺病一定是与吸烟有关的。吸烟之癖,伴随了鲁迅一生。
鲁迅的酒量有多少?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但酒与烟草不同,烟草是外来的东西,酒却是自中国上古就有的国粹。鲁迅不但对酒的文化有研究,而且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酒人。鲁迅著名的《自嘲》诗中有句云:“漏船载酒泛中流”,即在一条随时可沉没的破船上,在如湍急的河流险境中载酒而行,道出那个乱世中生存的状态。
鲁迅有很大的朋友圈,因此酒局在他的生命中也占据了很大成分。在餐桌上,他也许就构思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也许就生发出许多思考。在与朋友的聚会中,他们曾谈论中国的社会,谈论刊物的编辑,讨论文学与革命的问题,也谈论朋友之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亲情等等。鲁迅的日记中留下许多“微醉”、“小醉”、“颇醉”、“大醉”的记录。在鲁迅的文字中醉酒的的原因有很多,有同仁或师友间的开怀畅饮,有兄弟失和的借酒浇愁,也有写作时的激情洋溢……酒,更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鲁迅的酒量究竟有多少?他在《在酒楼上》写“我”叫堂倌来“一斤绍酒,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这大概就是鲁迅的酒量吧。在家乡时他与范爱农对酌时,范爱农可以喝到二斤多。
鲁迅在北京和上海的酒局很多,但由于胃病与肺病的困扰,在喝酒方面鲁迅也是注意节制的。亲朋好友访鲁迅时多会带酒给他,酒的品种他不太讲究,白干酒、五加皮、汾酒等烈性酒他都喝过,白玫瑰、白兰地、威士忌酒、苦南酒、薄荷酒、玫瑰葡萄酒、白葡萄酒、啤酒他都喝,而喝得最多的,还是家乡绍兴的黄酒。
鲁迅颇懂得饮酒历史和饮酒的情趣。他曾说“李白会做诗,就可以不责其喝酒,如果只会喝酒,便以半个李白,或李白的徒子徒孙自命,那可是应该赶紧将他‘排绝’的。”(《“招贴即扯”》)正如鲁迅会做诗、小说、散文、杂文,人们并不在意他的喝酒,倘若他只是会喝酒,也就不会成为鲁迅。在鲁迅留给世人的文字中,常常是以酒来作为佐料。
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孔乙己》《阿Q正传》《孤独者》等,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围绕喝酒来展开的,而在鲁迅的笔下,对酒馆场景的熟悉,对喝酒人物的刻画,无不入木三分,这与鲁迅的饮酒体验是分不开的。
他的杂文中很多有关酒的话题,《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可以看出他对酒颇有研究。鲁迅所做旧体诗,也常有关于酒的描述如:“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哭范爱农》)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无题·其一》)“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无题·其二》)等等。
深谙茶道的茶夫子
1924年时,高长虹与鲁迅交往密切,他回忆说:“烟,酒,茶三种习惯,鲁迅都有,而且很深。”
鲁迅,是一位深谙茶道的茶夫子。鲁迅有篇散文《喝茶》,文中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盖碗,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即天地人三才之意。在北京鲁迅旧居的书桌上,还陈列着鲁迅用过的清代的盖碗。
鲁迅之于茶道,本是个行家。在他13岁时,家道变故,就在那时,便养成了抄书的习惯,曾经把陆羽的三卷《茶经》抄录一过。对产茶、制茶、泡茶、品茶的学问都有认识。
鲁迅爱喝茶而且是懂得品茶之道的。有一次一个茶叶公司打折售茶,他用二角大洋买来二两好茶叶。回家就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就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品茶时,那颜色很重浊,味道也竟和他一向喝的粗茶差不多。鲁迅立刻感到是自己错了——喝好茶一定要用盖碗的——于是改用盖碗重新泡。“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喝茶》)
鲁迅熟知泡茶之法,并告诉读者“色清”“味甘”“微香”“小苦”是好茶叶的标志。鲁迅买了好茶,想专心品尝,却因为写作分心,错过了品茶的最佳时间,“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得出结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鲁迅的高格,在于这后面的联想:“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鲁迅的写的是喝茶,但说的是茶外的话,讽刺和剖析了所谓骚人墨客。
鲁迅以文章名世,笔锋犀利,直击灵魂,是向旧世界冲锋陷阵的英雄。作为血肉之躯的鲁迅,既是侠肝义胆、无畏战斗的勇士,也是热爱生活的平民。1933年秋,鲁迅曾作《酉年秋偶成》一首赠友人:“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鱼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关于此诗,有不同诠释,笔者不论,每逢读诵此诗,都能感受到鲁迅的达观与幽远。
网址:花地|萧振鸣:鲁迅风度及吸烟与酒及茶之关系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18792
相关内容
鲁迅代言奶茶还成“老烟腔”?搞“联名”营销还是得多读点书是谁要掐灭鲁迅手里的烟
鲁迅先生和萧红是什么关系300字(萧红与鲁迅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和萧红是什么关系 鲁迅先生和萧红是师徒吗
倾慕与矜持之间:萧红与鲁迅交往中的三个细节,揭露两人真实关系
鲁迅与萧红:是师徒,更像是父女
萧红与鲁迅是什么关系
鲁迅与萧红有没有“特殊关系”,为什么会引起许广平的不满
鲁迅与萧红有没有感情,为何两人的关系会引起妻子许广平的不满?
教授称鲁迅联名奶茶会引人反感:商业和鲁迅生硬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