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善粉丝形象“污名化”,就要建构“有力量的青年论”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25 06:20

有相关学者通过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对新媒体语境下粉丝形象的污名化进行探析,认为粉丝形象污名化现状严峻。

01

粉丝作为被污名者表达权缺失,同时存在粉丝自我污名的现象,导致粉丝被污名化的主要力量是参与传播的媒体和网友。

从粉丝视角出发对自我形象的认知,研究者探讨粉丝眼中的“好粉丝形象”,从“粉丝道德”“追星知识”“追星能力” “个性特点”四个范畴考察不同情感卷入度的粉丝对“好粉丝”的理解。

还有研究者提出网络粉丝社群对公众视野中粉丝形象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两种粉丝形象即“脑残粉论”和“有力量的青年论”均在网络粉丝社群的建构中得以体现。

另外在粉丝的参与和认同实践的研究中常会涉及到粉丝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重塑,研究人员认为有粉丝群体创办关于明星周刊的叙事行为使得粉丝附着的“疯狂”“不理性”等标签被打破,展示了组织化、恪守规则、遵守底线的粉丝形象。

还有粉丝社群借助于社交媒介平台聚集,通过“帝吧出征”以及在观看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过程中助力打榜等集体行动介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突破文化圈层和壁垒让饭圈去污名化。

粉丝再生产的研究

约翰·费斯克认为粉丝具有生产力,并划分为符号生产力、文本生产力和声明生产力三种类型。

符号生产力是指大众从文化商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关于社会认同和社会经验的意义,这是过程主要是个人的内在理解,而一旦大众将“生产” 的意义公开表述,并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与他人分享符号生产力就转化为声明生产力。

02

国内关于粉丝再生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粉丝的文化生产者身份,粉丝具有后现代的创造力,在新媒体技术、“些许迷狂”的粉丝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下,粉丝展现出个体创造力和微型自助式生产社群的集体智慧。

粉丝群体的再生产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评论性文字、非评论性文字、原创同人小说、原创拼贴画、原创类型短片、拼贴剪辑视频等。

有研究人员呈现了粉丝生产者在参与文本再生产之前、之中、之后三个阶段的行为与特征,并讨论了粉丝参与再生产的动机。

粉丝社群是粉丝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进行抵抗与反收编的组织基础,为粉丝的再生产行为提供支撑。

粉丝在消费原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生产,而粉丝的文化和生产消费过程形塑了粉丝群体并对粉丝身份的建构产生影响。

粉丝的再生产实践主要集中于粉丝的文化再生产,包括再生产的文本类型、行为特征、动机、载体、以及意义等。

研究者们注重将粉丝再生产实践置于新媒介技术的背景之下,从而考察粉丝的文化生产者身份,却缺少对粉丝的声明再生产展开探讨。

学界对于粉丝研究的成果颇丰,从不同学科的视野对粉丝文化进行了研究,如传播学、心理学、传媒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粉丝研究的领域和角度纷繁复杂,尤其注重考察媒介环境与粉丝群体的关系。

在某一具体的媒介形态下,关注粉丝群体的偶像崇拜心理、社群组织、消费行为、文本生产和身份认同等方面。

03

关于粉丝再生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于文本和文化的再生产行为,对于粉丝其他方面的再生产关注较少,因此粉丝作为主动的生产者在其他层面的考察还有待加强。

另外,兼具粉丝和学者双重身份的“粉丝型学者”为粉丝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微观和内部视角,目前关于粉丝形象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是从媒介对粉丝的外部建构出发。

在理论方面较多使用框架分析和污名化理论,理论视角比较单一,通常是指出粉丝形象的污名化和标签化现状从而对媒体的报道策略提出反思和建议。

综上,目前的研究中缺少从粉丝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对粉丝形象的研究,随着新、旧媒体的融合与迭代,让当下的粉丝文化研究有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语境。

因此在媒介技术和粉丝文化都已相对成熟的基础上,研究粉丝形象的他者言说和主体性建构已是题中之义。

再生产理论

“再生产”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他提出“社会再生产”并将社会再生产划分为资本再生产和关系再生产两个层次,并且强调后者相对于前者的重要性。

同时也探讨了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中的拜物教意识,探讨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等问题。

其一意识形态方面,即生产当事人的无意识结构与意识形态及其组织机构。

其二日常生活层面,是含义更为宽泛的物质生活层面。

其三空间层面,包括从物质性空间走向过程性、关系性空间。

从整个社会生活层面来说,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探讨人在特定社会形式中的生存方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环节。

04

总体而言,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思想,并不局限于经济过程的扩大再生产分析、经济过程的分析和经由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分析,而是最终直指一定社会形式中人们生存方式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一种动态的研究视野。 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与合法性的认同,法兰克福学派转入对文化领域的关注,阿尔都塞和布尔迪厄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视角对社会再生产进行了探究。

阿尔都塞的核心观点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着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功能。

布尔迪厄则是通过对大学教育和审美趣味的考察,分析了文化系统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存在着两套“再生产”系统,一种是“召唤”,另一种是“认同”。

“召唤”是对外的再生产,“认同”是对内的再生产,研究人员所说的再生产是对外的再生产,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达成对主体询唤的目的。

研究人员探讨的粉丝对于外在形象的再生产也是基于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考量自身,使得自身获得社会合法性的自我形象再生产过程。

观展/表演理论

1998 年尼古拉斯•艾伯柯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在《受众:展演和想象的社会 学理论》一书中提出观展/表演的受众研究范式。

不同于伯明翰学派的抵抗/收编范式只关注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博弈和其中的权力关系,观展/表演范式更关注受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复杂语境中变化不定的身份建构。

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新媒体环境下分散性受众的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对媒介展开消费,身兼观看者和被看者的双重身份,会利用媒介资源建构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进行想象式表演。

最后通过这种表演在被观看时得到了自恋心态的满足。 同时这一理论关注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群体作为被大众和媒体观察的对象。

在粉丝形象塑造过程中也将媒介作为载体和工具,借助新媒介赋予的资源进行“表演”,以展示粉丝自身想要呈现给外界的形象。

综上,研究人员用再生产理论进行动态的外在社会性过程分析,用观展/表演理 论进行内在的粉丝形象再生产行为分析,从而达到全面刻画粉丝形象再生产实践 的理论深度。

举报/反馈

网址:想要改善粉丝形象“污名化”,就要建构“有力量的青年论”体系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09357

相关内容

整治“饭圈”乱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是谁污名化了粉丝团?
“粉丝文化”要流量更要有底线
想象性亲密关系:“真人CP”粉丝的情感建构研究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对策:“饭圈”文化的建设性作用与去污名化
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要加大平台治理力度
粉丝管理:构建高效的粉丝运营体系
《企业形象构建》课件
反结构化的突围:网络粉丝社群建构中情感能量的动力机制分析——以肖战王一博粉丝群为例
光明日报:“粉丝文化”要流量更要有底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