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为什么喜欢立“吃货”人设
女明星究竟吃不吃饭,一直是娱乐圈的未解之谜。但这两年有一个肉眼可见的趋势:甭管真吃假吃,至少女明星都喜欢立“吃货”人设。
比如舒淇的微博,以晒各种高热量美食著称;新晋女神迪丽热巴,在某综艺节目上看到美食直接跪下,对着镜头说“暴饮暴食真的会瘦”,大眼睛里闪动着童叟无欺的纯真,完全无视饮食科学规律在她身后的倒塌。
当然了,现在是2018年了,网友们都是真·福尔摩斯。于是,大家发现舒淇在《中餐厅》里几乎没吃过饭啊,迪丽热巴直播了一整顿吃饭等到直播结束时,饭菜几乎没少啊。
清醒过来的粉丝终于明白: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基础生物设定,基本不会异化的太离谱——吃多,还是会胖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接下来就可以问:为什么这么多的女明星要给自己搞一个吃货人设?
原理很简单——
亲民,吸粉,赚钱。
而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则有三重意义:
减轻粉丝的自我攻击
同时增加粉丝的自恋
美食是个狂欢载体
增强粉丝对偶像的认同
当我们要认同一个理想化客体时,我们的认同需要找到具体的投放位置,否则这种认同就很难生根。
比如,我遇见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很优秀的人,但我在她身上找不到任何我和她的共同点,那我就很难把自己和她挂上钩,也即无法认同。
认同,就是先“认”,认得出,“同”就是一致。我们无法认同我们不能辨认的东西。
就像我们追星,一开始是喜欢听TA的歌,听多了自然会对这个人敏感,开始自觉不自觉的接收关于TA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接收多了,就意味着产生链接的点也增多,比如突然又发现了更多共同爱好。每增加一个链接,我们就会与对方产生进一步的认同和强化。
而女明星们的“吃货人设”,就是最容易被大众辨认出的“挂钩”。挂上这个挂钩,才有机会实现其他更复杂的,需要更多时间和心力的“认同”。
这也使得明星在激烈的淘汰率中,获得多一点点的安全感。
而粉丝们也会开心,因为在这个缺乏关系流动感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美食这个载体,让我们可以与某个看起来美好、强有力的对象挂钩在一起,以便让我们安放我们的认同感。这样我们就能够用认同的对象,来标记和确认自己的存在。
尽管这种标记,很多时候可能是单薄而虚幻的,但也好过没有标记。
缩短粉丝与理想化客体的距离
我们的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它需要的是“快速满足”。
这个设置并非完全来自心理结构,它更多的是一种生物设置,是自然在进化人类这个物种时,标配的出厂设置。因此,我们的大脑也进化出一种极为智慧的功能——
根据我们想实现的结果,迅速自洽出一套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逻辑。
比如,当强烈渴望能够过上我们所羡慕的生活时,我们就会自动搜索自己身上与渴慕对象相似的部分。
“贪吃”这个标签,完美的吻合了大脑的这种需要。所以不管吃完以后,是不是我们在“沙发瘫”,而明星在健身房里和教练“虐练”,至少在吃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实现了高度一致。万里长征完成了一步,就有可能完成之后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步。
这帮助我们燃起了无比积极的希望。
在焦虑于改变的世界里,谁能卖出通往彼岸的更短的梯子,谁就是赢家。
曾经,美食是明星的大敌,这让我们觉得很为难。我们爱美食,而美食是明星的敌人,这让我们的认同也显得别别扭扭,不够完整。现在则好,明星突然从山上下到山脚,平易近人,我们一夜之间变成了统一战线,这怎能让我们不欣喜?
在过去,明星要着重营造神秘感,因为距离是让人产生狂奔追随的冲动。然而,卖距离差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卖的是平等。现实的不平等已经如此巨大,再要卖距离差,物极必反,可能造成粉丝的敌对和反击。
所以,为什么女星明明苦练到累死,还要卖“吃货”的人设?为了缩短差距,为了两个世界的“平等”。
只不过随着科学瘦身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狂吃不胖的虚假“吃货”人设,可能会越来越立不住脚。虽然追星追的多是幻象,但粉丝们仍然会更多地渴望真实。
所以让我们回到开头,再重新看看这个有趣的现象:女星们通过一种人设,一次性为粉丝创造了三种福利,用“无惧”饭量和肥胖的身先士卒,处处让粉丝感觉“爽”,可谓是十分贴心。所以粉丝怎会不投桃报李,回馈明星更多的爱与money?
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再面对类似热点,我们也许可以当作疲惫时的小娱乐,但绝不是糊涂的追随,迷信着“吃货”人设的魅力,落入不切实际的幻想陷阱。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作者:李煜玮;转发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