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午,汇聚黄渤、张艺兴、陈赫、王迅、郑恺等众多知名艺人的综艺节目《盒子里的猫》首次正式上线。 从第一期的内容来看,这档综艺似乎缺乏原创性,更像是一档结合了《极限挑战》、《密室逃脱》等综艺节目的“一锅”综艺。 而且,这档综艺的很多部分都堪称闹剧。 最后被迫煽情,植入某款理想车,也让人唏嘘不已。
一锅煮饭并不是原罪。 《盒子里的猫》类似于《挑战》和《密室逃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档综艺真正让人揪心的是,几乎每一个场景都难看。 甚至可以说,在很多环境下,嘉宾的智商无法表现出来,只能表现出他们对综艺闹剧的熟悉程度。 这群明星擅长在综艺节目中表演搞笑内容,殊不知这些内容已经变得低俗。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很多综艺真人秀都是拉低智商才能看的。 否则,你只会看到尴尬,看不到笑声。 比如几个人舞龙的安排和设计真的很搞笑吗? 中国的真人秀综艺真的应该感谢这些观众,在这样的尴尬下还能笑得下去。 再比如,几个人用青岛话绕口令,算不算绕口令? 好玩在哪里? 明星自己不尴尬,导演团队也不尴尬,尴尬的只有观众。
《盒子里的猫》第一期的内容与十多年前院线里的低质量喜剧片非常相似——故意降低人物和叙事智商,制作一堆离奇的闹剧。 最后,为了避免闹剧的尴尬本质,强行用煽情点进行欺骗,试图证明这不是一场闹剧。 《盒子里的猫》一模一样。
经过大量的闹剧桥段,估计导演组也明白了自己闹剧的本质,于是强行奠定了父子关系的基础,开启了煽情模式。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却放在两个小时的闹剧里拼凑出来,岂不是让节目黯然失色? 观众看完近两个小时的热闹剧,最后还是被强行煽情了。 他们能相信吗? 这档综艺真人秀的创作方式和我们很多喜剧小品、闹剧的基础拼凑起来制造出悲剧有什么区别呢?
观众被这些闹剧折磨了两个小时,看完全部内容后,我们再回忆一下,这些明星到底做了什么? 当观众试图回顾节目时,突然发现这档综艺的第一期内容过于拼凑,每一个特别节目都缺乏事件发展的必然性。 这种机械化的拼缝方式,无论是需要两个小时还是一万个小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缺乏环节和环节必然性的真人秀节目,实际上是剪辑能力严重缺失的综艺节目。
另外,这档综艺自始至终都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怖感。 当然,观众都知道明星表演的惊吓是假的,因为这些明星在这档综艺节目中的表演确实太假了。 然而《盒子里的猫》极力营造的那种恐怖,尤其是当有人去世、有人离开、有人通过智能事物实现父子之爱的传递等等,总是让人想起“纪念”。 。
《盒子里的猫》第一集的主题不是“纪念”吗? 在这样的主题下,某款新车的植入有点让人大汗淋漓。 如果我是一名理想的品牌工作人员,我一定会立即阻止这种植入的发生。 此前,理想的新车出现后,就遭到了一些人的黑客攻击。 破解的方法就是在新车上写上“典”字。 这是多么令人厌恶的行为方式啊!
正因为如此,这款车最理想的应该放弃的就是任何与“纪念”的关系。 《盒子里的猫》首期内容涉及养老院、上传回忆、致敬亲人等话题。 这些题目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综艺内容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煽情性。 然而这些内容主题与这款新车的理想基调并不相符。 换句话说,理想的汽车应该避免这些“纪念”内容。
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也可以看出综艺节目《盒子里的猫》对于这款新车的植入并不重视。 比如,这档“纪念”主题节目第一集结束后,在一顿挑衅、催人泪下的餐后,两位明星离开,上了这辆车。 接下来,这位青少年明星要求汽车加热座椅。 这是植入的。 但这是什么样的有效植入物呢? 如今,价值数万美元的汽车都可以配备加热座椅。 理想的真正特征和层次是什么?
汽车植入应该通过植入你最好的高科技来完成。 这是正确的方法。 前段时间有一档综艺节目,三位明星前往东北雪地,节目中还嵌入了一辆电动车,非常巧妙。 导致汽车驶入雪地,被困,无法行驶。 接下来,我打开了这辆车的雪地模式,轻松地出了坑。 不知道这是吹牛还是真的很黑的技术。 不管怎样,汽车的能力让人记住它,它是不同的。
反观理想这次的汽车植入,实在是太尴尬了,别人在车上写“死”字,破坏力已经够大了,为什么不看节目的“纪念”主题,自己就植入呢? ? 还有,我们的综艺节目就不能为品牌提供一些巧妙的植入吗? (文/马庆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