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求心理与衍生效应.doc

发布时间:2025-08-11 04:50

应求心理与衍生效应

应求心理与衍生效应   一、 明星与明星制探源 中国论文网 /7/view-7139924.htm   明星制度源自20世纪初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是好莱坞片场的产物。那是一整套完整的电影制片、销售和宣传体系,这一体系囊括着猎寻、选拔、培养、定型、包装和市场测试这六大程序。明星制的运作核心即制造和推出大牌明星,以大明星作为影片的支柱,利用明星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制造观众所崇拜的银幕偶像。“明星”一词的发明者卡尔“‘制造明星是电影工业最基本的事情;它的特点正是大规模的工业、商业、金融资本主义的特点”。[1]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明星”是由观众“造”出来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观众对银幕偶像的崇拜可以理解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心理投射。这符合当代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如墨子所说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现象通常出现在对常规电影观赏的经验中。作为一个非现实世界(电影)的窥视者,观众往往是以直接窥视无法获得欲望对象为满足,尤其在对商业片的“期待视野”中,积淀了观众潜意识中的诸多心理因素。银幕上经过多种方式美化的电影明星,恰恰可以满足观众的合理幻想。尤其是在电影公司有意地造就了专供观众认同的各种类型化的明星之后,在对常规电影的欣赏活动中,观众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某位较多地实现了他们假想性满足的明星身上,并逐渐演化为一种背离了现实原则的精神依恋,形成所谓的明星崇拜。[2]这就说明,先有了观众的需求,进而出现“明星”这一电影工业的产物。纵观历史,人类早期的崇拜对像是图腾和各种自然现象,之后发展到宗教意义上的诸神。无论崇拜的对象是什么,这种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即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愿望、理想的投射,一种满足内心超越性冲动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人们对明星的崇拜,就是源于人的一种补偿心理,即通过崇拜明星,使自己所缺的那部分气质或者某些自己所达不到的美或智慧等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而明星制度的发展史,以及各个时期所“造”出的明星无论从气质或是形象上都有所差异。也间接证明了明星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观众的价值取向。   二、 中国当代明星制及明星效应的衍生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大陆演艺界曾杀出两匹黑马。一是《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扮演者,被誉为“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个流行文化偶像”的赵薇;二是目前只拍电影,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崭露头角,借《卧虎藏龙》一举成为继巩俐之后又一国际巨星的章子怡。跟以往所有内地影星一样,这两位都不属于被明星制所“打造”出来的明星,因为90年代的大陆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制度。德裔哲学家马尔库塞曾说过,“这个社会消费影像要比消费物品更贪婪;而人们对所有这一切虚幻的、与实质无关的外在形态的病态追逐,最突出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对电影的迷恋:即迷恋一个有着精美奇幻的内容和被奢华巧妙的包装所美化的超级商品”“政治崇拜是意识形态煽动的结果,文化崇拜是知识崇拜的延续,而娱乐崇拜是市场策划和操纵的结果”;著名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大可说,“这是不同社会之树所结成的果子”。[3]在演艺层面之外,明星的私生活(从情感、婚姻甚至手机号码)也成为了公共话语空间关注和谈论的对象。在关于明星的资讯和评判中,我们看到一种悖谬现象:明星在受到空前关注的同时,伴随着空前强烈的负面、消极的评价。如此极端状况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也构成一个突出的、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在都市消费文化语境中,电影明星身上纠结着诸种权力关系的复杂运作,电影明星本身事实上也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或曰大众文化消费指南。电影明星在成为大众消费对象或引导大众文化消费的同时,其自身也往往成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对量化的对象(如明星所谓的“身价”),这恰恰是消费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但事实上,我们仍缺乏一套对明星进行市场调查和价值评估的有效机制,更多的凭借主观猜测与随意判断,这便可以解释为何某些来自港台的“过气”明星在内地的银幕上频频亮相。而“明星制”的引入,恰恰为了尽力避免选用演员上的过于主观性和随意性。   从电影产业上讲,“明星制”在中国电影发展中起伏沉落,始终没有完成一个可成功运作的模式建构。50至80年代中期,“明星”在中国更像一种荣誉称号,而并非电影产业体制的重要环节和必备元素。中国电影界尽管有了巩俐、章子怡这样“走向世界”的电影明星,也有更多在本土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明星,但“明星制造”的完整链条并没有形成,于是, 明星的出现就常常成为“意外”的个案, 而不像好莱坞、香港或者韩国那样, 具有“批量复制”的功能。[4]非主流的社会实体或个人也以明星“走穴”方式进行着另一种炒星活动。

网址:应求心理与衍生效应.doc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68317

相关内容

论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影响(共8页).doc
明星效应利弊.doc
10个管理学上的经典效应和定律 :鲶鱼效应、首因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
名人广告中的心理效应.doc
彼此成就丨心理学效应之共生效应
名人效应的利与弊.doc
论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影响.doc
基质效应的评估.doc
论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艺术衍生品也讲究“明星效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