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是古代的世袭制留下的“传统”。中国人讲究铺路,先人探路后人乘凉是子承父业的真实写照。
旧社会子承父业的现象非常常见,掌柜的小孩长大后八九不离十也会是掌柜,家里长子接手上一辈的事业,并将产业一步步传承下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子承父业的好处是能保证家族产业的延续,同时避免后代少走很多弯路,毕竟前辈的经验就摆在那,对于自己的骨肉自然也不会藏私。
但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心中的想法都是不一样,性情爱好自然不同。特别是到了现代,年轻人的性格都非常鲜明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若对于先辈的产业有所兴趣自然能顺理成章的延续,但如若有其他的想法那便是两说了。
周令飞作为鲁迅先生的后人,却极力想要摆脱文豪后代的身份。其一是因为他对写作一窍不通,其二是他对写作这件事其实不感兴趣且天赋平平。而世人对于他写作上的期待过高,而他并未能承担如此期待常深陷苦恼。
大文豪后人
先辈的盛名固然能给予后代一些帮助,但同时也会让后代承担许多莫名的压力。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的作品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民。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逝世后的鲁迅仍旧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而他的后人自然也受到不一样的关注。
周令飞作为鲁迅先生的长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对象,冠以“鲁迅长孙”的周令飞对于这个头衔相当苦恼,
正常来说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像学习总有一门学科强一门学科弱。而写作这门学科虽不是周令飞的弱项但也不能称之为强项,这本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可放在周令飞身上却并非如此,人们认为鲁迅先生的后代应遗传鲁迅先生的写作天赋,写作水平应在其他人之上,可周令飞其实对于写作并不感兴趣,无奈于人们的期待值过高,导致容错率低,所以周令飞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写作才能不“辜负”他人的期望。
世人的期待越高,周令飞就被束缚的越紧,他只能依靠他人所想来生活而不能全心全意做自己,这样的期待无形中给周令飞一直无形的压力。
虽然鲁迅后人的名号确实给他带来便利与荣耀,但与能真正做自己比起来他更喜欢做自己。
年轻时的周令飞与鲁迅不同,鲁迅主张以笔做武器救国但周令文却一心想上阵杀敌,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可鲁迅后人的身份当然不会允许他这样的选择,在世人眼中他与祖父一样必须要手握笔杆。因此他没能完成自己梦想,只能乖乖来到部队的宣传科做后勤工作,好在到宣传科有意外的收获。
虽然他对写作不感冒,可在对摄影非常有兴趣。兴趣就是最大的老师,所以他在摄影这方面进步非常巨大,在全军摄影比赛中夺得优异的成绩,被华军日报社聘为专职摄影师,而这是他第一次找到自己兴趣爱好也是第一次做自己。
有时候先辈的光芒确实会给予我们人生便利,会成为我们的铺路地基。但凡事总有两面,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便利的头衔会使我们光芒附体也会让我们过度的活在他人的眼中而无法真正的做自己,荣耀与自由两者只能取其一。
皇冠带来的荣耀
先人种树后人乘凉,荣耀背后的便利。
其实周令飞并未见过自己的祖父,在鲁迅逝世后的一两年周令飞才呱呱落地。在很多人眼中周令飞是含着金汤勺落地的孩子,周令飞出生的时候,周家因鲁迅的原因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权势地位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换做今日的说法就是名利双收。
周令飞的祖母许广平在政界单位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政治位置,在当时属于奢侈品的苏联制三排式吉姆大轿车、红宝石电视周家都有。
而周令飞从小接受的是不同于寻常人家的精英式教育,他所就读的幼儿园接触到的孩子,不是达官贵族的后人就是高级干部的小孩。因此园内的设施精良、教师质量雄厚,所接触到孩子素质条件非常优良。
无疑在精英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已经将普通人家的孩子甩在后头。无论是从所学习的知识还是日后的资源这些东西,都是在鲁迅先生光芒的加持下获得,这无疑是一种铺路。
周令飞虽从未见过鲁迅,也未曾与这位声名赫赫的祖父有过接触。但见过他也鲁迅的人无一不说他像极年轻时的鲁迅,那一溜大胡子加上略有威严的眼睛像极鲁迅年轻时的缩影,周令飞不仅长得像鲁迅脾气更像,有着鲁迅倔强的个性和批判的精神,甚至连“一个都不宽恕”的气质学得七七八八。
郭沫若经常来到周家做客,早年间的郭沫若曾以犀利的言语批判过鲁迅,但来者就是客许广平对于郭沫若还是非常礼貌客气。
但听闻此事的周令飞可忍不下这口气,便偷偷的往郭沫若的茶杯中撒盐。这样的举动像极鲁迅“有仇必报”的性格。
总的来说鲁迅后人的光环确实给周令飞带来许多生活上的帮助,且不谈富裕的家庭条件,他所认识的人大多都是名商政要。
有意义的啃老
不知从何时开始,周令飞开始慢慢接纳鲁迅后人的头衔,甚至对于自己的祖父产生莫大的兴趣。
1999年周令飞回到上海就开始致力于研究鲁迅,并开立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鲁迅文化基金会等组织,每年都会举办有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化交流会,让更多的人认识鲁迅和了解鲁迅的文化。
那时的他已60岁,却常常因为鲁迅而奔走于各大场所和文化交流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了解如今的他已经是鲁迅研究协会的权威。
很多人对他这样的行为表示不齿,认为是因缺钱或者其他原因才借着鲁迅的名声敛财盈利,这种行为被许多人笑称为“啃老”。
但实际上这样啃老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业界人士也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
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我们一般只能从书籍中的一点一滴去进行认识,而这样的认识是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这样的了解并不全面和真实。
作为鲁迅先生的子孙,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当然要更加的透彻,所以他所做的文化传播是非常有意义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迅。
小结:
一件事情的好坏不应以出发的目的来进行判断,能对社会起到好的作用那么这就是件有意义的事情。鲁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确实都应对他有所了解。毕竟他的思想和观念对于整个中国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这样宣传优质文化的“啃老”和“盈利”我们希望能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来对我们已经遗失的思想进行宣传,让我们的后人能更好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名人和学习他们卓越的思想,让更多的人理解何为立人之本,何为鲁迅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