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观众评价京剧“三大少”,一个改行,一个努力,一个正宗。谭正岩就是当之无愧的谭家门正宗。
戏迷朋友评价谭家梨园七代是事实,但说七代都是艺术家则不现实。谭正岩最为人诟病的,应该来说是唱功问题,但其实细究是音色问题,软、细、亮,像是没倒过仓的少年音的一个小亮嗓。北京戏迷朋友称属于那种“奶黄音”,与其父(谭孝增)同出一辙,这种音质不敷弦儿,俗称凉调,故妨得了谭正岩向老生行当的健康发展。
细细琢磨,谭正岩在老生艺术上的缺点,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唱腔上的“散”,谭的唱腔,就拿谭派看家戏定军山来看,“一通鼓”,谭正岩一开口,一听,唱腔上很明显缺那么一口“气儿”,至于具体是缺了哪口气儿呢,我想常听戏的人一定能感觉到,首先,从戏里面人物角色分析,老黄忠唱这段词,身为一个老将军,想必不可能是谭正岩这样软着嗓子,没精气神儿的“散”劲儿。
二,是气口上的“懈”,谭正岩的表演风格,在大部分很吃唱功的戏码上,在气口上,板眼上,音韵上,经常出现刻意拖腔,转口换气的情况,我们知道,这意味着频率更高的舞台失误或者说唱腔呲花,就是和同辈同行当演员相比,说句实话,谭在气息唱腔结合上,非常不稳定。
三,是舞台天赋上的不足,我们知道,中国有句古话,三年出个状元,十年都未必出得了好演员,怎么讲,还有句话,努力决定下限,而天赋决定上限,道理很明了。仅看其的几出折子戏和全本戏,看其表演,脸上没戏,演什么都是一个样,所以说谭正岩至今未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离入戏,塑造人物的境界,还差距不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戏迷与老观众对一个演员的评价或批评,是出自对演员的爱护,就是有恶意的评价,做为演员,似乎也要有针对性的解释或怦击,但是,这怦击绝不是漫骂。
谭正岩有多次在微博发文怒斥观众言语粗鄙,发完了然后又删除,无论如何也不能够骂人啊,何况自己也是公众人物,这样做难免有些出格了吧。
说到此,想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先生的一件事情,她曾经在天津演出全部《玉堂春》,因为是新版本与老版本不同,当演到“起解”时,有些观众面对”行路“之中的“原板”,未达到所谓“七恨”之要求,因而台下喊出了不满之言语,倒好声不断最终影响到演出的正常进行。
此时,赵燕侠先生突然停止了演出,并提出既然观众不愿听,那就不演了,当场退票。赵燕侠冷静处理意外事端,反而使得场内躁动很快平静下来,演出继续进行。
不得不说,赵燕侠先生有脾气但是也真有能耐。
对于谭正岩与观众互怼的事情,我想说,观众不欠他谭正岩,他唱得好就捧,唱的不好就说,小谭先生大可不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