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谭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从一出生就与京剧形成了无法割舍的缘分。我自知此生必做京剧忠实的守护者与摆渡人,这是我天然的责任与使命,因为我姓谭!
传承 【六代薪传《定军山》】
“现在许多老生不大唱《定军山》这个戏了,只有谭家六代坚持演出这个戏”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谭正岩唱着这熟悉的唱词走上舞台,一登场就赢得了现场诸多嘉宾的如潮掌声。这是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的一幕。
谭正岩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表演《定军山》片段
谈起谭家的杰作《定军山》,谭正岩说,那是谭派的经典之作。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12月28日在前门大观楼放映,片长30分钟,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然而,时光飞逝,几经流转,电影胶片早已遗失。2015年,中宣部领导主动提出,补拍《定军山》电影。110年之后,依然由谭家后人谭孝曾、谭正岩完成,颇具历史意味。此次拍摄没有丝毫改动,唱腔、念白、动作都没有改动过,却依然不落伍,或许这就是谭派艺术的魅力吧!
访谈中,我们翻开《谭门七代画传》一书,欣赏谭派六代分别扮演的《定军山》中的“黄忠组图”,似乎又回到遥远的岁月。
谭家六代人演出《定军山》
在《定军山·阳平关》中,谭正岩有了新的突破。他先演黄忠,后演赵云,“这种演法是前无古人的”。谭正岩后来又通过研究生班的学习,在戏剧专业和理论上,取得了更多更新的认识,演技炉火纯青。"
如数家珍 【谭家与余家、梅家的百年世交】
爷爷为孙取名“正岩”,演绎了谭、余两家的艺术交往史
在京剧界,谭家与“余家”、“梅家”是百年世交。据史料记载,道光年间,余三胜是最早进京的前辈,且在天津、北京均享有盛名,有“戏状元”之称。余三胜与谭家的谭氏父子同为湖北汉调演员,谭余两家过从甚密。谭鑫培到余府学艺,余要谭鑫培递上门生帖子,正式收谭为徒,倾心传艺。谭鑫培则终生遵循余三胜的艺术法则,以演出余三胜的剧目为主。后余三胜之孙余叔岩拜师谭鑫培,谭鑫培之孙谭富英拜师余叔岩,谭富英之子谭元寿为世代遵循余派艺术法则,推宗余派艺术,为孙取名“谭正岩”,演绎了谭、余两家150多年的艺术交往史。
梅兰芳的梅家和谭家也是百年世交。梅家先祖梅巧龄曾掌四喜徽班,为人厚道,周济过许多贫苦同业。早年,谭派第一代谭志道、谭鑫培父子到京东筹办科班,苦无资金,梅巧龄竟然变卖自己的房产资助了谭氏父子,使谭氏后代没齿难忘。
“先祖谭鑫培先生在世时,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总要第一个到梅家拜年。后来谭鑫培先生请其子梅雨田操琴,这是有1905年灌制的《卖马当锏》和《洪洋洞》唱片可查的。谭鑫培同时又与梅巧龄之次子梅竹芬同台演出,极力提携、关照孙辈的梅兰芳,多次演出《四郎探母》和《汾河湾》等戏,以报答梅巧龄大恩。”他说。
“从小葆玖爷爷就特喜欢我,小时候,葆玖爷爷跟我爷爷说,‘我特喜欢正岩这孩子,我收了他学男旦吧。’但爷爷说辈分不对,不能拜师的,也许可能是一个玩笑话吧。‘传帮带’、老带青,是梨园界的传统。当年,我第一次举办个人演唱会时,我主动请葆玖爷爷来给我捧场,葆玖爷爷一口就答应了。葆玖爷爷和我清唱《四郎探母·坐宫》。他一再鼓励我,我没有压力了。”
责任 【扛起谭派大旗】
“我就是为京剧而生的,我必须要干这行”
谭正岩的人生底色是温暖的、善意的,这是他有担当、注重弘扬传统美德、无私奉献、助力公益事业的钥匙。
“一直以来,经常会有人问我:正岩,谭老师,谭少,你是从小就喜欢京剧吗,还是家里逼你学的?’我说:‘我小时候并不喜欢,不过家里没有逼过我,是我自愿的。’‘啊?不喜欢还要学?’‘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责任,我的历史使命。’那么问题又来了,‘你为什么那么小就有这种责任感?’我也说不好,也许是年幼时被洗脑了吧,因为我小时候不论周围邻居,还是幼儿园阿姨,或是小学老师,他们大部分都是戏迷,经常看我家前辈们的演出,所以总给我灌输‘哎呀你是京剧的未来啊,你要接谭家的班啊,你要扛起大旗啊’等等。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我就是为京剧而生的,我必须要干这行。”他说。
除了谭派绝学,谭正岩深知谭门京剧能传七代之久,是依靠道德、精神、艺术的一脉相承。谈起家风,谭正岩说,“先祖谭小培先生就反复强调过,‘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只是梨园中人’;先祖谭富英先生也教诲:‘谭门家训是江河不择溪流,泰山不弃土壤’。爷爷为谭派的传承倾注了一生心血,他的教诲是,永远不称‘艺术家’,‘咱们谭家祖祖辈辈都是先做人,后作艺’。父亲给我的教诲是‘忠厚传家久,百善孝为先’。”“谭”字重千钧!
“慈善和公益是梨园界的传统。我的太祖谭鑫培先生当年是把自己收入的七成做公益,三成做家用。曾祖父谭富英先生,参加了抗美援朝演义务戏,还捐献飞机大炮。祖父谭元寿和父亲谭孝曾先生就多次带着我参加了‘万众一心,共抗非典’演出、汶川地震慰问义演等公益活动。其实,我参加工作之前也热衷于公益。去长安大戏院,主动帮助老人领位、推轮椅、过马路……”
京剧《沙家浜》唱段《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主演:谭元寿
执着 【焕京剧光彩】
年轻的头脑和眼光,让他更多地思考未来京剧该何去何从。
多年前的一次国安足球比赛场上,看台上人头攒动。比赛第一场结束的空当,谭正岩信心百倍地站上了球场,演唱起来了京剧《沙家浜》“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几乎每一句唱词都被台下的喝彩声淹没。
“京剧能有多少机会变得这么年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拼命做一些事情跟住这个时代,把京剧推到年轻人面前。京剧是剧场艺术,需要形式感,足球与京剧的融合,正是把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打破和纠正一些娱乐的习惯,让足球看者用户变成京剧用户。感谢观众对我的‘鱼水之情’。因为,我记得自己的京剧梦,记得自己肩上的责任——严谨地传承京剧艺术,一丝一毫都不能,也不敢怠慢。”
谭正岩在《传承中国》
这些年来,谭正岩努力地在走一条尝试传承京剧艺术的创新之路——“曲线振兴京剧”,就像当年的谭鑫培一样,用电影的方式传达中国的京剧,讲述中国的故事。他说,“我尝试参加综艺节目,与何云伟、李菁说相声,与音乐人创作新作品,还有影视剧的拍摄。可后来发现这个曲线绕得太远了,这得绕到何年何月去啊。近年来,我和朋友又开发了‘时尚京剧’,因为京剧是很包容的艺术。去年,我录制了北京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传承中国》,让演艺明星拜师学艺唱大戏,很多大胆的尝试,赋予了京剧这古老的艺术以新的生命力。”跨界,意味着突破边界并且自我拓展——他极力跨过京剧的高门槛和坚硬外壳,触碰更广阔的人群。
就在几个月前,谭正岩在“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活动中获得了“文化之星”的称号。谭正岩表示,“谭派传人”这个身份对自己来说,不仅仅是要承袭老一辈的衣钵,将京戏的香火不断沿传下去这一层含义,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京剧这门国粹发扬光大。
监制:张震
编辑:戴武 周绍辉
封面摄影:孙贺田
调图:丁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