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蛮好的人生》这部剧在保险圈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虽然我没有从头到尾完整地观看,但通过圈内人的讨论和偶尔刷到的视频片段,我对这部剧的印象颇为深刻。尤其是剧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频繁出现在我刷视频时的推荐里。
最初,这部剧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许多业内人士批评剧集的“价值观导向不正确”,并指出剧中存在大量行业常识性的错误。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观众反响的变化,现如今这部剧的口碑已经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剧并对其赞不绝口,认为它展现了行业的真实面貌,演员的演技也得到了认可。口碑的反转,恰恰印证了行业中大多数人对这部剧逐渐采取了更为宽容和深入的态度。
尽管我对这部剧的了解并不算特别深入,但在抛开那些常见的家庭纷争、三角恋等套路剧情后,我觉得这部剧仍然值得一看。尤其是在它聚焦于保险一线销售人员,且能邀请到像孙俪这样的一线明星参演的背景下,剧集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同于常规观感的深思与触动。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剧中两代保险人之间的代际传承。孙俪所饰演的胡曼黎,是典型的“上一代保险销冠”角色,她的销售策略高度依赖于人情世故,具备极为敏锐的人性洞察力。她能通过送礼、拉家常等方式与客户建立信任,从而顺利促成成交。她那句“保险卖的不是合同,是人性”,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传统保险营销的精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帅气的薛晓舟,他最初是一位法学院毕业的“职场新人”,进入保险行业前做过理赔内勤。刚开始,他坚持“错赔一元钱比少赚一百万更耻辱”,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甚至对保险销售身份产生强烈的抗拒。然而,在胡曼黎的“悉心调教”下,他逐渐从新手变成了行家。逐渐地,他看到了保险营销的另一面:那不仅仅是销售,更是一种长期陪伴与客户的服务,保险能够为人们带来保障与温暖。当他也开始赚到超过预期的收入时,薛晓舟对自己新职业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薛晓舟的角色设定,代表了“新一代保险人”——年轻、专业且高学历。他不完全依赖于老套的人情世故与奉承,而是结合了保险的专业精神与人性关怀,建立了一种非常符合行业发展预期的形象。从如今保险行业提倡的“高质量转型”来看,我相信,若未来的保险营销人员大多像薛晓舟一样年轻、专业、高学历,整个行业的素质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一定会大大提升。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保险营销毕竟是销售岗位,知识分子在面对这一岗位时,难免会显得有些“端着”,容易顾虑面子,不够放开。如果没有胡曼黎这样的前辈进行培养和指导,像薛晓舟这样的人才在保险公司中可能根本撑不过几个月,根本无法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别提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了。
所以,《蛮好的人生》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保险行业的故事,它更多地体现了保险行业的一种传承——“销售技能”的传承,“人性洞察与沟通技巧”的传承,“行业本质”的传承,甚至是“前辈带新人”的传承。如果没有这些传承,许多刚进入行业的新员工会很容易遇到困难,甚至因此而放弃这个行业。
当监管部门发布了那份改变行业格局的重磅文件《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时,我不禁产生了一些隐约的担忧。假如保险营销行业真要打破代理人现有的利益分配体系,减少金字塔层级,把佣金更多地倾斜到一线保险营销员身上,当所有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发展,而对行业传统的销售精神失去传承动力时,究竟有多少新加入的“高素质人才”能真正留在行业中呢?我们理想中的“销售人员素质提升”,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中国未来的保险营销还能否以代理人渠道为主力?这些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就在几天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了2024年末中国个险营销人员的数量——264万人,同比下降了6.14%。与2019年行业高点912万人相比,减少了648万人。虽然留存的营销人员的产能显著提升,但这一变化无疑也为中国寿险行业未来的业务增长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压力。
无论如何,旧时代终究会过去,新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面对未来,我们或许应该更加积极地迎接机遇和挑战,不断突破、发展与创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