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和珅与刘墉:朝堂背后的别样纠葛

发布时间:2025-08-06 14:56

一、三人登场:不同起点的仕途之路

纪晓岚:自负坎坷终入仕

纪晓岚自幼便有着 “神童” 的光环,三岁时就能背诵不少古诗,爷爷时常让他在客人面前展示,而且他不仅能背古诗,听完爷爷讲的传奇故事后还能复述内容,展现出了过人的聪颖。家里为他请了当地有名的及孺爱做启蒙老师,起初学习《三字经》时,每天学大概 20 几个字,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学习量不算小,但纪晓岚都能很好地消化,不到 1 月就把《三字经》学会了,后续的《千字文》等也顺利完成,由此得了 “神童” 的称号。

然而,他在科举之路上却走得颇为坎坷。乾隆八年,20 岁的纪晓岚参加科试获得了第一名,可在次年的乡试中,却因文章跑题得了四等,无奈只能再等三年。乾隆十二年的乡试,他不负众望再次夺魁,可自负的老毛病又犯了,等到乾隆十三年的会试中,纪晓岚不幸落榜。之后又因母亲去世,他需在家守孝,就这样一直到乾隆十九年,31 岁的纪晓岚才终于金榜题名,拿到二甲第四,通过朝考后进入了翰林院。

虽说纪晓岚才学出众,但踏入仕途后,他所担任的多是类似总编的御用文人官职,比如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方略馆总纂、提督学政、《四库全书》总纂等,基本没有什么实权,始终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更多时候是作为乾隆皇帝用来附庸风雅、歌功颂德的存在。

和珅:年少得志仕途顺

和珅的仕途起点,与蒙荫承袭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分不开,凭借这一身份,他初入仕途便拥有了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官职,行政级别略低于厅局级正职。和珅本身也颇具才学,熟悉四书五经,能够写出符合乾隆皇帝审美风格的诗文,情商还很高,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迎来了仕途上的爆发期,这一年,27 岁的他身兼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多个要职,还获赐紫禁城骑马以及一品顶戴,在行政级别上一步到位,跻身国家级正职,成为了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后,和珅的官职仍在不断增加,权势也愈发滔天,手握众多关键权力,比如内务府大臣之职,让他执掌内廷供应、刑罚、礼乐、基建、畜牧等事务,还能决定上三旗包衣所有官员的升调补放、功过赏罚,手下甚至还有亲军营这样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担任步军统领时,他执掌京城九门门禁、戍卫以及警备、巡防、缉捕、断狱等事务,基本掌控着整个京师的安危;出任户部尚书后,更是手握国家财政大权。

刘墉:官宦世家入朝堂

刘墉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年间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而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宰相,谥号文正。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浓厚的书香氛围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乾隆十六年,31 岁的刘墉凭借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进士的优秀成绩,随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过,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因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也受到牵连而被降为翰林院编修,还被外放为地方官,由此开启了长达 20 余年的地方官生涯。在地方任职期间,刘墉政绩出色,先后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升迁为太原知府,后来又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他珍视机会,为政公正清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此后官职也不断升迁,在地方和京城为官的过程中,刘墉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展现出了一位官员的担当与作为,尽管在与和珅同处朝堂的时期,他的行事风格变得更加圆滑世故,但在关键时候,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发挥重要作用。

二、和珅与纪晓岚:并非冤家的忘年交

官职权力对比

在清朝官场中,和珅与纪晓岚的官职权力有着明显的差距。和珅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他凭借蒙荫承袭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初入仕途便担任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官职,而后在乾隆四十一年迎来爆发期,身兼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多个要职,还获赐紫禁城骑马以及一品顶戴,跻身国家级正职,成为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后,和珅官职不断增加,像内务府大臣之职,能执掌内廷诸多事务,还能决定上三旗包衣官员的升调补放等;担任步军统领时,掌控着京城九门的安危;出任户部尚书后,更是手握国家财政大权。

而纪晓岚虽说才学出众,可踏入仕途后,多是担任总编之类的御用文人官职,比如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方略馆总纂、提督学政、《四库全书》总纂等,基本没什么实权,始终处于权力中心之外,更多是乾隆皇帝用来附庸风雅、歌功颂德的存在。从官职品级来看,和珅巅峰时期达到正一品,纪晓岚最高也就是从一品,可见在官场地位上,和珅的权势远非纪晓岚可比。

真实相处情况

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并非像影视剧中那般是冤家对头,实则是有着忘年交情谊的同僚。纪晓岚处世逐渐变得内敛圆滑,面对权势滔天且年轻气盛的和珅,虽偶尔会因政见不合产生争吵,但更多时候是作为长者对和珅进行规劝和善意提醒。毕竟两人之间本就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纪晓岚清楚自己的施政、治国水平较之和珅有差距,而和珅也没必要与这个官职比自己低、受皇帝重用程度也不如自己的人计较。

例如,和珅充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时,纪晓岚是其直系下属,和珅在任职期间报复过不少结怨的文官,大兴文字狱,可纪晓岚却能平安无事,这也侧面体现出二人关系并非敌对。而且还有这样的事例,纪晓岚曾为和珅题字等,这些都展现出他们之间相处还算融洽,并非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关系。

纪晓岚的别样一面

纪晓岚在人们的印象中,常是那个刚正廉洁、才学出众的形象,然而他在私生活方面却是风流成性,超乎常人想象。据清代《虫鸣漫录》记载,纪晓岚自称是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不说,还 “日御数女”,五鼓入朝时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还要一次,而且乘兴而幸的情况也常常有之。要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日常 “供给” 要求,甚至会出现 “肤欲裂,筋欲抽”“两睛暴赤,颧红如火” 的状况。

《啸亭杂录》里也提到,纪晓岚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还终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烟不离口,如此生活习性,与大众印象中那个一本正经的形象反差极大。此外,纪晓岚一生娶了一妻六妾,可见他在感情生活方面也十分丰富,和影视剧中所塑造的不近女色的形象截然不同。

三、和珅与刘墉:忠奸对立下的复杂纠葛

理念冲突与对立

在清朝的官场舞台上,刘墉与和珅之间可谓是忠奸对立,冲突不断。刘墉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家庭氛围的熏陶,内心深植着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为官理念,对正义有着执着的追求,十分厌恶和珅这种靠阿谀奉承上位,还玩弄权力、贪赃枉法的人。

和珅则一心追逐权势与财富,凭借着乾隆皇帝的赏识,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全然不顾国法与道德。两人的理念截然不同,自然形成了对立之势。

比如,和珅曾企图通过贪污国库来中饱私囊,刘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上书弹劾,坚决与和珅的这种不法行为作斗争。还有一次,和珅四处收受贿赂,山东巡抚国泰就是其中一个向他行贿的贪官。国泰不学无术且十分跋扈,在山东虐待属下、鱼肉百姓,刘墉对其行为深恶痛绝,一直想找机会将其惩处,而和珅却因收受了国泰的贿赂,对其百般袒护,这无疑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使得忠奸之间的对立愈发明显。

暗中较量与周旋

刘墉与和珅在诸多官场事务中,有着多次暗中较量与周旋的情况。乾隆四十七年的山东巡抚国泰舞弊案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于易简贪污受贿、勒索下属、挪用府库银两等罪行,乾隆皇帝便派和珅、刘墉与钱沣一同去山东调查此案。

和珅早就与国泰勾结在一起,得知消息后,他故意拖延出发时间,还派人向国泰密报,让其抓紧把府库银两充实起来,以免被抓到实据。而刘墉因为山东是自己的老家,对国泰虐待家乡父老的行为本就愤恨不已,所以他嘱咐钱沣秉公执法,先行赶往山东。

钱沣在途中截获了国泰给和珅的回信,等刘墉与和珅赶到山东时,钱沣已掌握了国泰大量的罪证。尽管国泰做了假账,用从济南府富商们那里勒索来的银两填充府库,但银子成色不一,很容易被识破。刘墉和钱沣又贴出告示,称官府要归还所借银两,让被借了银子的商人们来领,一举挫败了和珅与国泰的伎俩。

和珅眼看保国泰无望,便决定弃卒保帅,假装积极参与办案,还怒斥国泰,可私下里却和国泰达成协议,提前给乾隆上奏折说明国泰一案的实情,请求从严惩处国泰,试图以此来开脱自己。

经过这次事件,刘墉越发清楚和珅为人心思缜密,又深得乾隆皇帝宠信,所以此后他工作一直小心谨慎,以免把柄落到和珅手里。而和珅也时刻留意刘墉的差错,处处与他为难,二人之间就这样陷入了复杂的暗中周旋局面。

和珅倒台之关联

嘉庆帝掌权后,和珅倒台一事与刘墉有着密切的关联。刘墉的学生御史广兴率先发难,弹劾和珅的罪状,刘墉马上跟进,在嘉庆帝面前奏请究治和珅。

随后,刘墉奉旨查办和珅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一案。和珅平日里搜刮民脂民膏、贪污自肥的行为本就人尽皆知,刘墉凭借着自己的公正和智慧,轻而易举地查出了和珅二十条大罪。

不过,刘墉并未因与和珅素有间隙就以权谋私、落井下石,反倒在嘉庆帝面前为和珅说起了好话。当时朝中百官纷纷请求嘉庆帝将和珅千刀万剐,可刘墉考虑到先帝的颜面,向嘉庆提议允许和珅自行了断,留他一条全尸。并且,刘墉还与几名老臣一起向嘉庆谏言,做好和珅案的善后工作,展现出了他在处理这件事上的公正与周全。可以说,刘墉在扳倒和珅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是推动和珅倒台的重要力量之一。

四、纪晓岚与刘墉:师兄弟的深厚情谊

师门渊源

纪晓岚与刘墉之间有着深厚的师兄弟情谊,而这情谊的源头要追溯到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乾隆十二年,纪晓岚参加乡试夺魁,当年乡试的主考官正是刘统勋。刘统勋出身监察官,能力非凡,后来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处行走,成为乾隆朝权力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其职位与权力相当于宰相。

纪晓岚此后的仕途发展,也颇受刘统勋的影响与提携。纪晓岚因亲家两淮盐政卢见曾 “两淮盐引案” 受牵连,获罪革职被发配到了乌鲁木齐。乾隆三十六年,正是刘统勋举荐纪晓岚,乾隆皇帝才将他再度召回身边。而且,纪晓岚能够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也是得益于刘统勋的大力推荐。

可以说,刘统勋对纪晓岚有知遇之恩,是他仕途乃至人生中的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纪晓岚与刘墉便有了师兄弟这层特殊的关系基础,二人的缘分也就此展开。

共同爱好与往来

纪晓岚与刘墉不仅有着师兄弟的名分,更有着诸多共同的爱好,这使得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关系愈发密切。

他们二人都对收集砚台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互相赠送砚台,并且还会在上面题字写诗,交流探讨。纪晓岚就曾说过:“余与石庵(刘墉的号)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比如,乾隆五十七年,刘墉赠给时任督御史的纪晓岚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了字,一时传为佳话;嘉庆八年,刘墉又赠给纪晓岚一方砚台,二人还就这方砚台的来历等问题展开讨论;甚至到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都不忘给纪晓岚送砚台,足见他们对这一爱好的痴迷以及彼此间情谊之深厚。

此外,他们还都喜好研究佛法,常常一起谈佛论道,互相交流对佛法的感悟与见解,英和就曾记录下他们数次谈佛论道时的问答,二人风趣幽默的交流尽显彼此的相知相惜。

而且,纪晓岚文章诗才驰名海内,刘墉的书法更是被视为一代之宗,乾隆皇帝既喜欢文章又钟情书法,对二人都颇为倚重,所以他们也时常在诗文创作、书法艺术等方面互相切磋、彼此欣赏,纪晓岚还多次邀请刘墉为其题字,相处十分融洽。

朝堂相伴与支持

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纪晓岚与刘墉相互陪伴,携手走过了漫长的为官岁月,面对和珅权势熏天的局面,他们虽不与之针锋相对,但也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彼此尊重,惺惺相惜。

和珅权倾朝野之时,满朝文武大多依附,而刘墉、纪晓岚却始终不肯加入和珅阵营,他们在乾隆、嘉庆两朝为官,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提携,共同应对官场中的种种情况。

纪晓岚主要侧重于文学领域,编纂《四库全书》是他最为突出的功绩,尽管担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职,但手中实权有限。刘墉出身名门世家,发展方向更偏向权力中枢,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府知府、直隶总督、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是正一品的高官。

他们清楚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宠信,势力庞大,所以不会贸然与其发生激烈冲突,但在关键事务上也绝不含糊。比如在一些朝政事务的讨论中,他们会秉持公正,发表自己的看法,坚守内心的为官理念。嘉庆帝掌权后,和珅倒台一事中,刘墉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是跟进御史弹劾和珅之事,后奉旨查办和珅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一案,凭借公正和智慧查出和珅二十条大罪,而纪晓岚也始终坚守立场,与刘墉一同站在正义的一方,为朝廷的清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二人在官场生涯中的长久相伴与支持,成为了一段佳话。

五、结语:历史真相背后的思考

通过对纪晓岚、和珅、刘墉三人故事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真实历史中的他们与影视剧中所演绎的形象和关系有着诸多不同。影视剧中,纪晓岚和刘墉常联手与和珅斗智斗勇,是冤家对头般的存在,情节虽精彩,但却偏离了史实。

实际上,纪晓岚与刘墉有着深厚的师兄弟情谊,二人相互欣赏、彼此支持,共同爱好也让他们在日常交往中更为密切;和珅与纪晓岚是有着忘年交情谊的同僚,相处还算融洽;刘墉与和珅之间则是忠奸对立,存在着理念冲突、暗中较量等复杂纠葛,但也并非是一味地激烈对抗。

他们三人在乾隆朝有着不同的职务、地位和发展轨迹,背后的政治力量、身份背景也各有差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不乏合作与互相依存的情况。

这也提醒着我们,在了解历史人物和故事时,不能仅仅依赖影视剧中的演绎,要从历史资料等角度去客观认识,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他们的本来面貌,同时,思考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清代官场生态等问题。

举报/反馈

网址:纪晓岚、和珅与刘墉:朝堂背后的别样纠葛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47974

相关内容

历史上刘墉、纪晓岚与和珅三人的关系如何?刘墉、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真的非常紧张吗?
和珅、刘墉、纪晓岚三个人的真实关系
刘墉、纪晓岚、和珅,历史中三人的真实关系如何?
刘墉和和珅、纪晓岚的关系如何? 真实“刘罗锅”长什么样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的真实关系
纪晓岚、和珅和刘墉是同一朝代的人吗?三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刘墉、和珅与纪晓岚三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刘墉、和珅与纪晓岚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
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和珅纪晓岚的真实关系
纪昀、刘墉与和珅什么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