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海归为何在上海做街头艺人?只因“每一种可能性”
有无限可能
直播兴起后,小元和乐队伙伴将表演场地转移到直播间。在室内架起乐器,唱得轻松,收入来得也快。赚得最多的一次,因为唱了一位网友点的《红日》,他们收到了网友连刷的3万多元礼物。小元有点慌,“我觉得不好意思,连忙让他别再刷”。
在直播间唱了半年,虽然收入不菲,小元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对着屏幕唱歌,看不到实实在在的观众,慢慢下来,整个表演连同人一起都是封闭的。”
小元觉得,街头看似随意,面对的反倒是更严苛的观众,“在酒吧或是商演,观众可能并不在意你唱了什么;但在街头,唱错了词或是弹错了音,观众都能轻易捕捉到,人群或许就散了”。
如今,小元的乐队已经积攒一批忠实观众。每场演出结束,都有观众走上前交流,想交朋友的也挺多,后来他干脆给乐队弄了个二维码。当记者问起现在有多少粉丝时,小元不好意思地笑了,“算不上粉丝,大家都是朋友”。
他不愿称这些观众为“粉丝”,“粉丝这个词太有距离感,他们更像是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是音乐将我们聚在一起”。短短半年间,乐队的两个微信群里,已有600多名好友。
每个星期排完演出表,小元都会第一时间发到微信群里,有人场场都来支持,和他们一样,在路边一站就是2、3个小时。“有朋友下了班从嘉定坐车赶来静安,可能刚到,听上一两首歌就结束了。来回折腾好几个小时,就为了支持我们。”
还有初中生和老人找他学吉他,他一概义务教学。“大家熟了后,都变成认识的人,没必要收费。”
去年,俞涵译和刘丽媛一起被评为十大杰出街头艺人。刘丽媛常常感慨自己很幸运:有爱摄影的阿姨场场不落,每次都专程赶来为他们拍照;有路人特意找到他们,邀请他们为自己的婚礼写歌。以此为灵感,工作室拓展了新业务。俞涵译的写歌效率挺高,灵感来了,一天就能创作出一首新歌。
俞涵译说,有时他们会琢磨路人的口味。“比如说,静安公园的观众年龄层次偏高,经典歌曲唱得更多;而在虹口的月亮湾,我们可能会选择唱一些年轻人爱的民谣。”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坚持。去年,几部电视剧的歌曲大热,在街头每走几步便能听到,刘丽媛本想尝试,也许能吸引更多观众。“我们回家再仔细一看歌词,还是算了。”刘丽媛摇了摇头。“我们不会刻意迎合流行。比如,抖音里火的歌,并不适合我们唱。”
街头成为他们检验原创歌曲最直接有效的现场。“写得好的歌,即使陌生,如果能引起共鸣,路人也愿意为你驻足。”俞涵译说,他们正在慢慢升级演出设备。起初,俞涵译只有简简单单的一把吉他,两年间花了2万多元,购置吉他、非洲鼓、布鲁斯口琴、专业音箱等设备,就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
刘丽媛在工作之余,偶尔也在公众号里写点随笔。她的公众号,名为“每一种可能性”。
对于他们来说,在这座城市的生活中,本就有无限可能。
网址:高学历海归为何在上海做街头艺人?只因“每一种可能性”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31957
相关内容
年轻化高学历 只为单纯的快乐 上海街头艺人新秀多为90后00后上海持证街头艺人已十年,发展成“职业化的高学历队伍”
上海街头的音乐魔力,年轻艺人如何用旋律连接城市与人心
上海街头艺人华丽表演背后:持证上岗、艺人自治、多元文化
王一博只有高中学历,却成为了全能艺人
上海街艺十岁了!在城市街头与音乐美妙相遇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明年回归,一场关于城市美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在沪举行
为何小学生都想当明星?小学学历能落户上海,不识字能签约国企!
向佐搞怪上海街头!41岁的他为流量也是拼了
张彬彬吴倩上海街头拍戏,逛街归来举止亲密,“看起来很有CP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