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星空下,20位作家共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故与新”

发布时间:2025-07-31 13:41

从朝内大街166旧址到右外西路2号院4号楼。今年6月,74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刚“搬了家”。

作为新中国文学出版历程的见证者与重要坐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成为无数作者心中的文学殿堂,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的阅读潮流。

7月30日晚,人民文学出版社迁入新址后首次大型文学分享活动——“在文学的星空下”直播活动举行。

李敬泽、阿来、毕飞宇、梁晓声、毕淑敏、曹文轩、东西、乔叶等20位文学名家齐聚一堂,以“闪亮的日子”“时间的长廊 ”“更好的家园 ”“时代的回响”四个篇章为题,与读者一起共同回顾那些与人文社携手走过的岁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内路大街166旧址

梁晓声回忆起自己的文学闪光时刻,并不是来自一次次获奖的经历,而是与书籍共处的静好时光,“我经常梦到我从小学到下乡期间,在家乡小人书铺看小人书的那些时光。多数是在冬日的夜晚,周遭很静,窗外还下着雪,几个孩子在静静地看书,书摊的老大爷还在打着瞌睡……”

《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双城记》等小人书打开了梁晓声的文学闸口。走上创作道路后,梁晓声与人文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看来,和人文社交往的数十年,就是出版社和作家以书为媒介,交朋友的过程。

活动现场

东西则现场晒出了自己购买的第一本人文社出版书籍——鲁迅的《且介亭杂文》。1980年10月9日,年仅14岁的大学在扉页上,详细记下了自己买到书的时间。

如果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浩如烟海的藏书中挑走一种,毕飞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鲁迅全集。

“鲁迅是个大海一样的作家。但他与我们今天所有的作家都不同——无论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是从文言走向白话的。我在本科毕业时,读鲁迅全集,更注重看注解。如果你们想通过鲁迅了解一点别的知识,仅仅看注,人文社的作品会让你得到大幅的提升,更加体会到鲁迅博大的力量。”毕飞宇说道。

作为《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徐则臣现场分享了几个“乌龙事件”:自己常会收到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子,并不厌其烦地向投稿者解释,转寄。

徐则臣表示,在当代文学中,有不少从《人民文学》杂志走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杰作,比如毕飞宇的《推拿》、东西的《回响》等,自己永远是人文社忠实读者。

活动现场

今年3月,毕淑敏的最新长篇《昆仑约定》刚刚由人文社出版。做客新址,毕淑敏幽默地表示,按中国唐代就有的传统,今天是来给人文社“暖房”来了。在毕淑敏看来,朝内大街166更像是一个古色古香,沉稳大气的四合院,而新居代表着更高的视野,更大的襟怀,以及骨子里对人文社出版精神的继承。

阿来则回忆起自己早年在偏远的故乡读书,读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大为震撼,“我拥有人文社每一个版本的《草叶集》,惠特曼那样的宽广、那样的理想主义,始终激励着我的写作。读好书是给人生‘排毒’,人文社多年来就在不断出版着这样的好书。”

李敬泽重温了人文社首任社长冯雪峰先生留下的办社宗旨:“古今中外,提高为主”。他表示,古、今、中、外,就像四根柱子、四面墙壁一样,凝聚起新中国文化、文学的理想和蓝图,构建起当代出版行业的高楼大厦,更体现着新中国与时俱进的文学志向。我们每个人接受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的熏陶,都能找到人文社的影子。70余年如一日,人文社在每一代读者心中都留下了激荡人心的作品,并始终为所有的中国人提供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之书”。

一些书、一些人,就是一场文学记忆的当代转译。

伴随着各位作家的回忆与祝福,在出版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已开启崭新的一页。

(来源:潮新闻 作者:方涛)

网址:在文学的星空下,20位作家共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故与新”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25850

相关内容

“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文学跨年盛典B座西窗将全程直播
文学与人民的关系
各民族专家学者共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建筑学人共话20世纪文化遗产观
文学出圈与作家的公共形象——以余华为例
当代大学生与马识途隔空“精神对话” 川大出版社策划文集《问途》
剧作家、作家、演员共议文学与戏剧关系
将人类学、社会学融入文学书写 鲁奖作家刘大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
作家“出镜”,文学“出圈”
中国作家网2023年度“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出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