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味文学正在开拓性突围
《潮声》杂志自2025年第三期起,全新推出“声色文字”栏目,旨在深入探索并推动潮汕文学的跨媒介转化。本次活动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培浩作为特邀嘉宾,与来自各地的十余位潮汕籍作家齐聚汕头,围绕“文学的艺术性与跨媒介转化”展开深入交流。
陈培浩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诗人。身为潮州人,他对潮汕文学的发展始终密切关注。此次联展,他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致品读了十多个参展作品,并逐一进行了精彩点评。
潮汕文学圈正在创新突破
陈培浩认为,本次联展大部分作品展现了潮汕特色,避免了简单的“标签化”,巧妙融入哲学思辨,讲述了时代背景下潮汕小人物的命运,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共鸣。
他特别提及,陈润庭的《寻找Y仔》和林渊液的《戏病毒》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两部作品都通过描述潮籍艺人的独特经历,深入解读人生,探索自我生命的意义。作者跳脱传统艺术框架,采用新颖、巧妙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极具冲击力。
林培源的《灰地》和陈崇正的《逆风局》充满人道主义关怀,通过时代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影响,展现了时代的巨大变革。
厚圃的《下一站》和吴纯的《我一生的故事》则是聚焦老年题材。《下一站》关注老年人在大城市中的困境,《我一生的故事》是从长篇小说中截取的片段,以两位老人的对话串联起对过往珍贵爱情的回忆,是一则充满怀旧色彩的情感故事。
其他几篇也各有特色。陈楸帆的《匣中祠堂》延续了科幻元素,将数字时代新技术与传统非遗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匣中祠堂”,这不仅是一座木雕祠堂,更蕴含了陈楸帆对信仰与融合的深刻思考。王哲珠的《祭坟》以人鬼交错的视角,批判世人对祖先过于功利的观念,充满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张淳的《鱼门驿》,里面的人物“小先生”混迹于城市之中,与各类名人合影,既饶有趣味又蕴含人间辛酸。黄守昙的《桂妙之夜》和袁甲平的《浮景》都很有潮汕乡土味道,描绘了时代浪潮中乡村的新场景新现象。
陈培浩对“00后”的创作者亦给予重视,认为王小炫的《兔子在藏匿》虽略显稚嫩,却也清新可人,值得鼓励。
青年力量推动本土文学发展
陈培浩认为,近十年来,潮汕青年作家成长迅速。记得2014年,他博士毕业回到家乡韩山师院工作,曾参加了一个潮汕中短篇小说创作会议,认识了许多潮汕文学青年。这群文学青年后来为了学业、事业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网络,依然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对文学话题进行思想碰撞,共同推动了潮汕文学圈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文学青年如今都已小有成就,有的还成为专业作家。
他说,潮汕一直以来有着文化的种子,民间的艺术力量一直在凝聚。这次的声色文字联展活动,就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探索,通过文字、声音、影像多维度展现潮汕作家的优秀作品,将文学刊物、文学活动、跨界艺术结合在一起,相信一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潮汕目前暂时可能没有优势去进行大的制作,但可以扬长避短,趁着影视短剧的潮流新趋势,制作一些低成本有品质的影视作品,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创新突破。
文学评论界走出潮汕“黑马”
生于1980年的陈培浩也是潮汕青年文学界的佼佼者。他擅长诗歌创作,同时在当代文学评论方面卓有成就。他博士毕业后一开始在韩山师范学院执教,五年前调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他也精心培育文学新苗,在大学开设“新诗的写作与鉴赏”课程,主要讲授如何通过诗歌不同的视角、修辞等艺术元素来了解诗歌,创作诗歌。在理论研究方面,他主要从事新诗与歌谣、当代文学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
陈培浩还兼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出版有《碎片化时代的逆时针写作》《歌谣与中国新诗》《互文与魔镜》《正典的窄门》等多部著作。曾获雪峰文论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新批评奖、福建省社科奖、百花文艺奖等奖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网址:潮味文学正在开拓性突围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23842
相关内容
饶芃子逝世:其“诗性批评”对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居功厥伟陈崇正小说《归潮》研讨会举办,专家共话潮州文化与文学魅力
重塑剧场叙事之力与中式美学突围
风味新潮氛围燃爆食欲!「抖音心动餐厅榜」从“心”出发解锁味蕾新奇遇
卤味潮流:中国非遗春节的味觉盛宴
胡歌:内娱总在“吃螃蟹”的开拓者
影视编剧何以“突围”(艺文观察)
市场开拓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0篇)
深度|奢侈品牌警惕!年轻人时尚品味或正在全面“潮牌化”
评论:多样性新鲜感成综艺节目的突围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