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烈欢迎》成为访谈代餐:谁杀死了深度对话?
【流媒体网】摘要:《热烈欢迎》成访谈节目代餐,传统深度对话转向播客等新形式。
papi酱作为互联网最早一批短视频创造者,历经多年仍然站在创意第一线。其团队推出的明星访谈类视频栏目《热烈欢迎》最新一期邀请了主持人谢楠作为嘉宾,节目效果很好,不仅在抖音收获22万点赞,其小红书账号开通仅10天,涨粉也近2万。
虽然《热烈欢迎》每期时长都不短,比如谢楠这期长达30分钟,但习惯了短视频节奏的网友却纷纷表示能完整看完,甚至觉得它“很下饭”,氛围也很像过去的访谈节目。
细想一下,《热烈欢迎》仿佛成了一种“访谈节目代餐”,而曾经常见的传统访谈类节目,如今确实越来越少了。
曾经辉煌
之所以说papi酱的《热烈欢迎》系列视频算是一款访谈节目代餐,在于它的内容十分有趣。节目每期邀请papi酱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爱用好物,从2024年6月上线起就广受网友欢迎。
谢楠录制的这期中,她们围绕“怪东西”互相分享过去买过的奇特物品,也借由团队之口,向谢楠提出网友普遍好奇的问题。于是,观众得以了解许多关于谢楠的趣事:比如她一家四口穿着青蛙服在小区遛弯的经历、她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以及她采访导演王家卫时的有趣故事。
《热烈欢迎》的形式看似简单,但实际内容远超“带货”。每一位嘉宾在推荐好物的同时,也会讲述他们与好物的故事;并且在闲聊环节,papi酱团队每人向嘉宾一个问题,就像一场轻松的趣味对谈。
尤其遇到胡彦斌、谢楠、蔡明这类极具个人魅力的嘉宾时,节目效果更是拉满。胡彦斌那期在抖音斩获73.9万点赞,他不仅展示了各种实用电子产品和他最爱的串珠饰品,也回应了和陶喆同台的名场面,让网友直呼“第一次发现他这么有意思”。
可以说,观众爱看的不仅是“好物”,更是物品背后的生活态度和真实性格。嘉宾在展示物品时自然流露的幽默,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内娱活人感。这种“以物窥人”的模式,也让人联想到早期访谈节目中嘉宾畅聊人生的氛围。
如今国外还有如《吉米今夜秀》等脱口秀对谈节目,仍承担着新片主演带着幕后故事登台宣传的核心职能。反观国内电视荧幕上,用一句“真的吗,我不信”撬动了无数嘉宾表达欲的《鲁豫有约》、让很多明星展示了个性一面的《非常静距离》和《金星秀》等深度对话节目几乎绝迹。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大家其实对这些电视台时代的节目仍持怀念态度。
许多艺人的精彩片段至今还在网络上流传,比如谢楠和吴京的爱情故事、郭京飞描述和雷佳音的兄弟情等等,不少老牌艺人被网友“考古”的片段,大部分也都来自于那时的访谈节目。
大家怀念访谈节目,本质是渴望祛魅的真实。
papi酱的《热烈欢迎》恰以轻巧形式填补了这一空缺,她擅长用生活化话题开启嘉宾的表达欲和分享欲。每期30分钟左右的闲聊,虽没有电视台级别的制作规格,却因嘉宾的松弛和分享欲,复刻了老牌访谈的走心效果。
嘉宾们不再背诵公关稿,观众才能感受到“真人”的温度,他们反人设的坦诚瞬间,恰恰是网友最买账的看点。这也是为何网友评价这类内容“很下饭”:它更像是三五好友聊天,而不是精心编排的show time。
但《热烈欢迎》能成为访谈节目代餐,也意味着现在市面上类似的节目已经很难走到大众面前。那个人们可以沉得住气讲一段人生的辉煌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代餐无数
传统访谈节目虽然日渐式微,但人们对优质深度对话的需求还在。确实,以前电视上那种正儿八经、架着机器、主持人正装提问的传统访谈节目已经很少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想看深度对话,实际上,可以称为访谈节目代餐的娱乐形态不在少数。
比如,《鲁豫有约》虽然已经和观众说再见了,但鲁豫本人却是一位学习能力极强的人。她穿越了每一个媒体周期,现在转战播客领域依旧风生水起,推出了自己的播客节目《岩中花述》。
这档节目聚焦女性议题,被誉为“最好的华语女性播客”,目前在小宇宙有131万订阅人数,已经是中文播客领域内体量最大的品牌播客节目之一。从脱口秀演员小鹿、小帕,到蒋方舟、詹青云,听众们会被各行各业女性嘉宾的故事和观点深深打动。《脱友2》显然就看到鲁豫访谈的价值,衍生环节“豫见她们”里,同样邀请鲁豫通过圆桌访谈的形式与嘉宾交流。
网上还有数不清的其他播客节目,比如《无聊斋》《山下松》《随机波动》等等,核心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坐下来聊天,深入探讨嘉宾的经历和想法。它们的内容足够有趣、有深度,哪怕没有画面,也深受听众喜爱。
除了播客,个别综艺节目也在承担一部分访谈的功能。
像李雪琴和毛不易的《毛雪汪》,主打的就是轻松陪伴的氛围。节目会邀请明星朋友来做客,大家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观众能从中听到明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拍戏时的趣事,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
它同许多综艺一样,有助力主创宣传影视新作的职能。不过这种形式更生活化,节奏也慢,更像朋友间的闲谈,本质上也是在满足大家了解明星真实一面的需求。
当然,纯粹坐下来深度聊天的节目也并未完全消失,不过数量确实有限。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许知远的《十三邀》和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十三邀》的特点是许知远会带着他的思考和问题去接触不同领域的嘉宾,探讨文化和社会议题。《圆桌派》则是一群人围坐聊天,氛围更轻松,话题却依然广泛而有深度。
此外,近两年还有《第一人称复数》《她的房间》等节目。这些节目也在不断调整,加入新的元素或尝试不同的形式,力求吸引观众。不过大多数访谈节目的结果都是“纯聊天,无流量、无噱头、无话题,小众得让人心疼”。
人们依然喜欢看人聊天、听人讲故事。这种需求被分散到了不同的新形式里。无论是《热烈欢迎》还是《毛雪汪》,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满足着观众对真实对话和深入了解他人的渴望。只是,传统的访谈节目确实式微了。
消失的它
当我们回头看,国内访谈没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资深主持人兼制作人李静曾在自己的播客中表示,《非常静距离》停播的原因之一在于,访谈节目大多数是明星嘉宾,但说到底采访对象是一类人,作为主持人她已经失去了新鲜感。
另一方面,受访者的限制性越来越高,他们往往成本高、收益少、套话多。曾经的明星访谈节目行规为互相宣传,双方都无需消耗巨大的代价。但随着真人秀节目几百上千万的出场费拉高明星收费整体水平,甚至出现了2小时访谈50万元的天价标准。
此外,明星和他们的团队越来越谨慎,“风险管控”越来越严。这就导致敢说真话的对话越来越少,嘉宾只说些场面话、客套话,观众食之无味,节目效果不好,自然也走向没落。
当然,也有许多节目不依赖明星嘉宾,它们的没落与电视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有关。
电视本身的影响力下降,开机率不如从前,广告收入也随之受到影响。像深度访谈、文艺类节目这种需要精心策划、相对慢热的内容,见效周期往往也较长。电视台也要算经济账,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传统访谈节目往往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并且,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元化,尤其是短视频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快餐”内容,以其快节奏、强刺激,抢走了观众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现在明星或者名人如果想表达,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即可直达粉丝,既快又直接,对传统访谈节目的依赖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短视频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观众的口味和习惯确实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碎片化时间让“短平快”的娱乐方式占据主流。诚然,也有一部分观众仍然怀念过去那种能深入了解嘉宾、听到真实故事的访谈节目,但愿意静心观看的观众群体已大幅缩减,节目日趋小众,生存空间就被压缩得更小了。
对于近几年的综艺市场,李静等业内人士的体感都相似:国内节目除了真人秀,几乎已经没有其他类型了,当前的市场可以说是畸形的。
那些偏文艺、偏深度的访谈节目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能提供不同于快餐娱乐的深度思考和人文气息。遗憾的是,即使很多人会为它们的消失感到可惜,它们也不得不在媒介环境的巨轮下渐渐式微。
好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有观众和创作者选择慢下来。这些深度内容更多地以播客、网络访谈、慢综艺聊天等形式延续,适应着新的传播生态和观众节奏。
责任编辑:凌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当《热烈欢迎》成为访谈代餐:谁杀死了深度对话?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22702
相关内容
当《热烈欢迎》成为访谈代餐:谁杀死了深度对话?《鲁健访谈》:时代人物的深度对话与思考
新闻热点下的明星访谈,深度对话与公众热议的交汇点
是谁杀死了《超级访问》?
《立场》打开对话新方式 呈现有态度的访谈
曾经霸屏的深度访谈节目,如何杀出社交媒体重围?
深度对话 美国总统访谈录 音频文件网盘云搜索合集
深度对话 英美高端人物访谈录 音频文件网盘云搜索合集
《中餐厅3》成为收视冠军,杨紫和王俊凯谁更欢迎?数据一目了然
深度访谈报告(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