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鹿晗效应”的“媒介认同”
登上央视、BBC、VOA等国内外权威媒体新闻的上海外滩邮筒,因为歌手鹿晗在微博发布的一张与其的合影,成为了“世界级网红”。而造就这只“网红”邮筒的鹿晗,被媒体称为这个时代的“现象级偶像”,创造了“鹿晗效应”。
“鹿晗效应”背后的“媒介认同”
登上央视、BBC、VOA等国内外权威媒体新闻的上海外滩邮筒,因为歌手鹿晗在微博发布的一张与其的合影,成为了“世界级网红”。而造就这只“网红”邮筒的鹿晗,被媒体称为这个时代的“现象级偶像”,创造了“鹿晗效应”。
鹿晗,1990年出生于北京海淀,与娱乐圈从小便做着明星梦的艺人不同,他上学期间的梦想是做一名职业的足球运动员,因为2008去韩国旅游在街上被星探偶然发现而进入韩国娱乐公司成为练习生,12年随演唱组合EXO出道,2014年回国发展,如今,拥有万千“鹿饭”(鹿晗粉丝的别称)。
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当一个“90后”“小鲜肉”的爆红被称为“现象级”,自然有其背后的社会逻辑与独特的时代背景。
只要有鹿晗公开出现的场合,便会有大批粉丝追随;鹿晗出演的电影,粉丝包场观看;鹿晗代言的产品,粉丝买到脱销;鹿晗号召的公益活动,粉丝全力支持……对于“鹿晗效应”,粉丝是推动甚至说造就的重要力量。粉丝对鹿晗的评价,除颜值高、唱歌好、演技好等与歌手、演员自然对应的词语之外,还有“耿直、努力、谦虚、低调、素质高……”等对其人格品性的赞赏,而更为其粉丝认同的一句话是:“因为鹿晗,想成为更好的人”。造就“鹿晗效应”的力量,不单单是粉丝表面的支持行动,更重要的是背后粉丝群体的一种基于价值的“媒介认同”。
鹿晗粉丝形成的社会背景
微博自媒体“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的数据显示,鹿晗粉丝年龄层最集中的分布为19~24岁,而这一群体为标准的“90后”。
“90后”群体出生在国家严格计划生育的年代,大多数都为家庭的独子,享受着来自家庭更多的关注和宠爱,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希望与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他们寻求压力的转移与释放,而网络的发展给了他们跳脱出自己的小圈子,接触更大的世界的途径。追星,便是这其中的一种方式之一。通过新闻、贴吧、微博等途径了解明星动态,进而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在转移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注意力的同时,与其他粉丝构建了共同的话语体系,形成了新的交际圈子,更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享受着他们眼中来自这一领域备受瞩目的成功人士的精神沐浴。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其他需求会被激励。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更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年代相距甚远,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没有政治动荡、不用忍饥挨饿、物质资源相当丰富和思想领域更加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形成了不同于祖父辈、父辈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更重视精神享受,愿意为情怀买单。
这是为什么鹿晗的粉丝群体容易对其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将认同感转化为行动力——“鹿晗效应”能够形成“效应”,归根结底是一种行动力。
“媒介认同”的形成
①、认同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上的趋同,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正如鹿晗粉丝在解释为什么喜欢鹿晗时所说:“始于颜值,终于品格”,可能开始粉丝的注意力只是被长相、歌曲、演绎的角色所吸引,但真正使其成为“鹿饭”的是对于从偶像身上看到的人格魅力的认同感,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吸引。
为拍摄歌曲MV,48小时连轴转,只有4小时休息时间;为电影的宣传,一口气跑三个城市,在每个夜晚赶路、清晨到达,来不及吃饭随便路边买点解决;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开了3场演唱会、拍摄了7期综艺节目、参加了4场代言活动还参加了3个音乐盛典。在粉丝眼中,本可以坐享人气的鹿晗仍选择了马不停蹄地向前跑,是个努力到“拼命”的人。
众人面前不争不抢,总是自觉往镜头边上站;过机场安检双手递给工作人员证件;不接受冰桶挑战选择直接捐款;用完的纸巾总是叠得整整齐齐……在粉丝的眼里,关于鹿晗的细节都被放大,慢慢汇集成粉丝对其谦虚、低调、素养高等评价。
这种以价值共鸣正是粉丝对其产生认同感的基础。所谓“共鸣”,其中必然携带着价值判断,即首先认可某种行为或理念是对的,是自己也在坚守和践行的;亦或是,认为其是对的,但自己目前尚不具备,自己想要追求同样的品质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论哪种存在方式,这种基于价值的认同感,成为了其粉丝从“路人”一步步走向“死忠”的开始。
②、支持
基于价值的媒介认同,满足了粉丝对于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对于媒介所传递出的价值的认同很快传递并转换成对于媒介本身的认同、赞赏和信赖,从而产生了对于媒介——鹿晗个人强大的支持力量的来源。
鹿晗在某音乐网站发行的电子专辑,上线9分钟销量突破十万张,刷新国内记录。对于欣赏音乐而言,买一张和买多张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却有粉丝一次性购买两千张,可见,听音乐之外,粉丝更在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于鹿晗的支持。
当然,无论是专辑还是其他周边产品,在粉丝眼里都是充满着情感溢价的,这不是一种对产品本身的单纯的购买行为,更是一种对自身所认可的理念、价值,以及其传递的主体的支持行动。这符合前文所讨论的“90”后粉丝群体的特点,当然其背后也有着成熟的“粉丝经济”的运行逻辑。
在商业价值之外,“鹿晗效应”还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效应。鹿晗希望粉丝把给他买生日礼物的钱拿来做公益,在鹿晗的号召下,短短几天时间内,就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筹集了48万元。
无论是购买相关产品还是响应公益号召,粉丝的支持行动从来大力且及时。一方面,这是为了满足粉丝自身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于媒介认同关系的一种维持,响应鹿晗有形或无形的号召,都被粉丝看作是与鹿晗形成互动、保持交往关系的一种方式,也在其中满足了粉丝保持与其连续、稳定关系的心理愿望。
③、命运共同体
鹿晗在回答记者关于怎样看待粉丝对他的支持时说:“他们把我当自己家的孩子看待,那种心疼,家人间的。”
在鹿晗、井柏然两位男星出演的电影《盗墓笔记》即将上映之际,双方爆发了谁是男主角的番位之争,鹿晗粉丝为维护鹿晗在片中第一男主角的地位和名誉,在微博等自媒体自行发起支持行动,甚至有粉丝声称,拍片时不把鹿晗放在第一男主角地位的影院不看。而每当网络上有关于鹿晗的不实黑料流传时,粉丝们更是自发行动、大理辟谣澄清。这是对于媒介认同范围之外的排斥和敌意。
从对于作品的支持、对于发起活动的响应,到对于鹿晗自身形象、名誉的维护,粉丝们已然将自身与鹿晗联系在一起,认为鹿晗的名誉也是自己的名誉,鹿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而支持和维护鹿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也在群体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充实了自己的群体存在感。
由认同、支持,最终形成一种命运共同性,可以说是媒介认同所产生的情感号召的最坚固的形态,也是媒介认同所能产生的最大的效应。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鹿晗效应”得以产生并发挥影响。
“鹿晗效应”的再审视
“鹿晗效应”自然可归结为由“追星”所带来的一系列现象,而社会上对于“追星”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明星的制造、明星的成功,其背后有着经纪公司、商业资本等多方力量,有着一整套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可否认,由于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粉丝所看到的明星的方方面面,多是经过打造和包装的。然而,在粉丝追星的过程中,粉丝获得了自身的满足感,艺人实现了事业成功和自我价值,经纪公司和商业资本获得了经济利益,多方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其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粉丝怎样看待自己的满足感。有人为了追星荒废了学业、工作,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陷入对偶像的崇拜之中,甚至有些粉丝明星到哪里就跟到哪里,追航班、追酒店,给明星带来了困扰,也丧失了自己的生活;有的粉丝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看到偶像的闪光点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向偶像一样认真工作、努力生活,偶尔关注一下自己想要关注的,之后又更加热情地投入自己的生活。显然,前一种“满足感”是虚幻的,是追星的一种低级存在,而若真正实现鹿晗粉丝所说的“因为鹿晗,想成为更好的人”,那么所谓追星,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有着巨大的正效用。
其次,明星怎么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作为粉丝心中认同和信赖的“传播介质”,其言论和行为不仅影响自身,更带有巨大的外部性。就如鹿晗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希望引导大家去做更多正能量的事情”。
从对于媒介传递价值的认同,到对于媒介自身的认同、赞赏和信赖,再到对于媒介的支持进而形成共同体,“鹿晗效应”的出现,绝非偶然。而这个媒介自身——鹿晗,能够成为媒体所称这个时代的“现象级偶像”,除自身及团队的原因之外,也有着特有的时代背景。
网址:创造“鹿晗效应”的“媒介认同”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21773
相关内容
鹿晗效应 何为鹿晗效应 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创造者「鹿晗效应」背后
鹿晗效应:社群如何引爆影响力
鹿晗的流量传奇:福布斯榜单与鹿晗效应
夏志远“催婚”鹿晗: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效应与舆论引导的艺术
鹿晗效应:从超级流量偶像到新晋投资人
创造营2020官宣,鹿晗粉丝头像控评应援,追星女孩太有才了!
鹿晗分享伴手礼 顶流效应引爆文旅新趋势
鹿晗效应是什么意思 鹿晗的人气已经高到无法想象
“鹿晗效应”——娱乐圈的乌托邦,疯狂粉丝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