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刚听到一首歌的时候,我们并不怎么喜欢。我们甚至会想,天啊,都9102年了,怎么还有人发布这么老土的歌曲?不过啊,接下来我们被疯狂打脸。因为随着这首歌在抖音的刷屏,我们会觉得,这首歌的旋律还挺朗朗上口的,其实不难听嘛。类似的经历还包括:一开始我们不觉得一个人好看,但是后来觉得他/她越来越耐看。再比如说,我们会对身边的人日久生情。我们对于人和事物的态度,似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心理学家们早已敏锐的捕捉到了有趣的现象,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现象是曝光效应,它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经常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对它们的喜欢程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这是因为,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心理学家扎荣茨开展的两项有趣的实验。参与实验的人,在实验中翻阅了一所学校的毕业纪念册,纪念册里有很多不同的照片,参与者并不认识在纪念册中出镜的任何人。浏览完毕后,实验人员给参与者看了一些人的照片,并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这些照片进行打分。你猜到结果了吗?一个人在纪念册中的出镜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获得评分者的喜欢,不管他们的颜值高低。
在扎荣茨开展的另一项著名的实验中,参与者在实验中阅读了很多中文词汇。要知道,这个实验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而这些参与者完全不懂中文。在实验中,有的中文词汇完全没有出现、或者只出现了一次,有的词汇则出现了20次之多。接下来,实验人员要求参与者做出猜测,猜测他们之前看到的中文单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奇迹发生了,尽管参与者不懂中文,但一个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被试就会越倾向于猜测它是褒义词,尽管被试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上两项实验的结果一致的表明,单纯增加一个事物的曝光度,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俘获人们的芳心。
在现实生活中,简单曝光效应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当你顶着三伏天吃火锅、准备去火却不知道该喝什么饮料好的时候,“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可能已经侵入了你的脑海中,而你也自然而然的点了几听凉茶。再比如说,你在为自由行做准备、不知道该查阅什么网站时,可能会想起马蜂窝的广告,从而选择了它。也许你会说,简单曝光效应对我没那么有用,我可是一位超级理性的消费者。遗憾的是,人类90%以上的决策是基于直觉做出的,只有不到10%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扎荣茨在另一项研究中,向实验参与者呈现了一系列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呈现时间非常短暂,人们来不及进行认知加工,看不清图片中的具体内容。有趣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曝光效应仍然存在,人们对于事物的偏好,仍然受到了事物曝光度的影响。也就是说,你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的广告植入、观看综艺节目时没怎么听清的主持人的口播、外出用餐时餐厅里播放的广告歌、搭乘地铁看到的一闪而过的广告,这些都会实实在在的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去应用简单曝光效应呢?举例来说,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喜欢的女生,那么你可以创造机会,经常的出现在她的身边,比如和她一起上课、参加同一个活动。她可能一开始并没有关注到你,但久而久之,会觉得你还不错,说不定会给你一个机会。在职场中,和陌生的同事打照面的时候,热情的打一个招呼吧。并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只是多见几次面、留下点印象,也可以让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更大几率获得同事的援助之手。如果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我们没有办法和好朋友常常见面,那么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多给朋友点点赞,也是通过简单曝光效应增加友情保鲜期的良好举措。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尝试简单曝光效应了。不过,简单曝光效应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这种效应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首先,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不佳、甚至感到厌恶,那么,频繁的曝光,只会加剧我们对于这一事物的反感。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对你有偏见,那么单纯依靠增加曝光度并不能消除这种偏见。第二,曝光度并不是越高越高。实验研究显示,曝光次数与喜爱程度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的曝光度,一旦超过这个曝光度,人们会感到疲倦和厌烦。毕竟,让我们对于一种食物快速失去兴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连续一个星期一天三顿都食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