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专业人才是怎样炼成的?继承本土优势萃取世界精华

发布时间:2025-07-26 05:50

原创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

如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才,是电影行业亘古不变的话题。8月28日,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举办国际电影学术论坛,探讨新形势下电影人才的培养。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电影教育也要从大国走向强国,而目前我国的专业电影人才仍较为稀缺,需要增加更多力量扩大培养,并根据行业发展所需,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本土特色,汲取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电影教育系统。

01

因需选材、因材施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本科戏剧影视学科相关联的专业已经涉及到近700所高校,同时设有16个博士点和60个硕士点,未来将继续推进更多新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但相较于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专业人才仍显得较为稀缺。

“一方面高校在培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但是另一方面行业会觉得人才供求仍然失衡。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从选拔到师资到培养模式,最后形成人才,多个方面的同质化现象均较多,很多是受到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环境包括学科评估的影响。如果不解决同质化问题,我们和行业之间的差异还会明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如是说。

众所周知,影视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无论是剧本的写作还是镜头的运用,都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性才能创作出优质的作品,这也使得影视行业存在一定专业门槛。而在业内看来,进入影视行业既需要具备一定的天赋,也需要通过前辈的指导获得一些才能,同时也需要对行业的热情,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究竟该如何进行培养,则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首要要素。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的挑战是行业发展急需国际型、复合型和精专型人才,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够培养出行业满意的和迫切需求的高端人才,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在尹鸿看来,“因需选材、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解决办法。“这八个字涵盖了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谓因需选材,是因为现在无论是按艺术类招生,还是各个高校改革,都没有涵盖行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与之对应的是选拔标准也应不一样,但现在我们的选拔标准太一致化,需要找到不同的人才,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特色化教育与培训。”

02

理论要与实践相辅相成

不只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在进行教育与培训的具体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从而培育出更为全面且能够为行业发展带来真正价值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表示,影视教育一方面要构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设立形态丰富的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为实现这一点,则需要知行合一。“知”指代的是在理论层面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构建艺术发展的民族文化,挖掘影视艺术的传统价值、世界情怀和革命精神。“行”则是打造多元化影视实践品牌,且影视不同于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对实践的强烈需求,影视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动脑、动手,必然会走进死胡同。

现阶段,国内也推出不同活动或计划来实现电影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便是其中之一,并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强调大学生的参与,同时也会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并成为国内不少青年导演初试的舞台。

除此以外,高校也在联动各方资源实现更多实践项目。以北京师范大学与与美国IDG集团联合建立的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为例,该合作便发起了一项文化实践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实现了中外师生双语互动教学模式,让国内毕业生通过与外国伙伴的沟通融合、碰撞创作、攻克实拍难题等,得到宝贵的锻炼。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任委员李晓兵表示,影视教育需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将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前沿话题与大学生的影视教育结合起来,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从事戏剧影视教学、创作、研究、管理和策划等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03

继承本土优势萃取世界精华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电影强国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电影人才,需要大规模具有较高电影欣赏水平的电影观众,这都有赖于影视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创新发展。”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李小明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上,也有对电影专业人才培育方面达成的合作,并给相关人才更多展示的平台。其中,由北京觉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起,联手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共同打造的“青年优秀演员培养计划”,将联合业内头部资源与顶级师资,为国内影视表演培养优秀的新生力量,而该项目的投资签约总额为1.2亿元。

此外,由北京青年基金发起,携手中英电影节、1988文化产业集团等理事单位打造的“观澜计划”,项目投资签约总额达5亿元,将在电影项目孵化、制作、营销、发行、版权运营、电影节展等全产业链的运营中建立一个服务体系,每年将遴选电影项目进行全额扶持。

李晓兵表示,2020年是影视行业面临众多改变和挑战的一年,一方面影视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业界探索电影发展之路的同时,学界更应对当前影视现象进行深刻地探索,另一方面,当今电影事业不同往日,新时代、新政策、新技术,给予电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影视行业的改变也深深影响着影视教育的样态,当前影视教育更应立足中国影视教育的实际,借鉴世界各国戏剧影视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新时代的背景,积极应对影视行业的改变。

这一点也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在黄会林看来,“影视语言是国际化的,而影视语法却是民族化的。中国美学传统并未断绝,并根植于中国影视的创作和影视观众的审美情趣之中,亟待发掘整理。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整体价值寻找基石,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确立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的影视发展应该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萃取世界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记者丨卢扬 郑蕊

编辑丨胡可

原标题:《#我在北影节#DAY6:电影专业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原文

网址:电影专业人才是怎样炼成的?继承本土优势萃取世界精华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12413

相关内容

未来领袖:商业奇才是这样炼成的
影视剧本是怎样炼成的
网红是怎样炼成的(案例版)
成为明星讲师——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培训,经验萃取培训,案例开发培训
30万菲佣或将入华“抢饭碗”,世界最佳保姆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读《世界名人传记精萃》有感
明星是怎样炼成的.ppt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演讲稿(共3篇)
观星座看名人:明星是怎样炼成的?
专访编剧汪海林:中国电影要有本土表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