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湖畔,“芙蓉花”般的艺术殿堂正绽放光彩。开放仅五个月,湘江集团建设运营的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已荣登2025年一季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十大热门新开博物馆”第四位,参观人数突破15万人次。
从开馆时四大首展掀起热潮,到七月“中国美术百年经典”展重磅启幕,这座兼具博物馆学术厚度与艺术馆先锋气质的建筑,不断汇聚艺术能量,一个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艺术平台在梅溪湖畔拔节生长。
一件件国宝展品是馆内毋庸置疑的主角,但那些藏在展柜背后、文创袋里、监控屏前的故事,才是让艺术活起来的“密码”。
从河东到河西
走了整整一年
“这幅《人物龙凤帛画》,是郭沫若考证过的‘中国第一幅画’。为了让其真品在这展出一个月,我们准备了整整一年。”长沙华年艺术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颖站在“美的历程:湖湘文化艺术展”的展厅里轻声诉说。
“美的历程”展览作为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与湖南博物院的联合策展,倾注了其策展团队最多的心血。策展之初,他们便深入湖南博物院文物库房,配合湘博专家们精挑细选那些最能讲述湖湘文明故事、展现独特美学的“文物明星”。
“选宝标准近乎苛刻。”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策展团队成员彭靖岚回忆道,既要能串联起湖湘的文明脉络,又要足以引发当代观众的审美共鸣。为此,大家抱着图录反复比对讨论,终于挑出最合宜的50余件。
从开福区东风路的湖南博物院到新区环湖路的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跨江的路程必须万无一失。“文物对运输储存的要求十分严格,仅仅光照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氧化损伤,青铜器、漆木器对温湿度、震动都极度敏感。”在运输中,团队定制了恒温恒湿运输车,并为每件文物量身打造“内胆”与“外壳”,更安排专家全程“一对一贴身守护”,从出库到入柜寸步不离。
从建筑奇迹到艺术狂想
挑战无极限
更大的挑战,是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自身的展厅改造。“我们必须在原本的壳里,打造一个顶级‘博物馆’的芯。”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邹狄洋回忆道,馆内巨大的天窗被专业遮光材料完全封闭,杜绝一切自然光渗入;加装高精度恒温恒湿系统,确保展厅的温度、湿度常年稳定;地面整体抬高,所有文物展柜均是定制,并配有专人值守和24小时监控。施工队连轴转了一个月,湘博专家带着仪器来验收三次,挑剔的目光才终化为认可。
“场馆名字中‘艺术+博物’的‘双重定位’在这里尽显。”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公共关系部专业讲解员李楚舒介绍道,“文物讲述厚重历史,我们则解读这些千年纹饰的艺术密码,揭示当时的审美水平。为的就是让这跨越千年的对话,能在‘芙蓉花’里安然发生。”
眼下,7月启幕的“中国美术百年经典”展再掀热潮,齐白石的《虾蟹图》与徐悲鸿的《奔马》等名家代表作在此相聚,不仅生动展现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多元面貌,更在此构建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对话平台。对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感慨颇深:“在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汇聚众多20世纪艺术名家真迹,不仅丰富了湖南的文化生活,也为本土艺术家和青年学子提供了学习和对话的平台。”
与此同时,这个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汇聚于此,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为题进行艺术创作,展出的作品不仅有国画、蜀绣、湘绣,还有油画、雕塑、多媒体装置等等。熊猫主题展览+艺术家杰作+潮流装置+科技交互——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在酷热的暑期,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快乐回忆和成长印记的放肆嗨“熊猫乐园”。
步入展厅,百年经典在网红新地标中熠熠生辉,这既是经典艺术与城市文化碰撞出的独特火花,也是文化传承与自信的生动实践。
把艺术博物馆吃进嘴里
是什么滋味
“尝尝这个‘芙蓉慕斯’,曲面弧度和场馆的穹顶一模一样。”艺术餐厅里,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事业发展部经理汤景婷端出的甜品,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如何深入开发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IP?
在场馆运营人员看来,艺术不只存在于展厅里,它可以卸下高冷姿态,融入城市的烟火。这一切,离不开他们以巧思与匠心打造的“温度运营”。让建筑“可食用”的想法背后,藏着无数打磨的细节。“为了找到能读懂这份艺术巧思的合作伙伴,团队几乎尝遍长沙本地知名甜品店,最终锁定了以创意和品质著称的‘唐姑娘不姓唐’”。
“要把建筑复杂的曲面精准复刻到蛋糕上,对烘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为此,事业发展部团队成员戴子敏与“唐姑娘不姓唐”团队配合3D技术建模,不断地推倒重来。经过一个月多的努力,才终于让标志性的流线型轮廓在蛋糕上“重生”。
“芙蓉慕斯”的成功,只是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艺术生活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博物馆已自主研发了涵盖建筑、Ⅵ标识和湖湘宝藏3个系列,并合作开发了“即刻欢聚”霍夫曼展系列,此外还联合开发多款文创周边,现在售商品约3000个SKU。
“我们希望让艺术成为一种可以触摸、体验和共鸣的存在,使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真正成为连接城市、艺术与公众的开放平台。”王颖介绍道。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正用这样的“温度运营”,让这里变成一座有烟火气的“艺术会客厅”。
在监控屏前
守着千年与当下
清晨,当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刚映出鱼肚白,物业服务中心及物业工程部组成的运营团队就开始忙碌起来。安保队长黄苑威准时出现在监控室门口,准备接班。
“我们是展品最直接的‘守护者’。”黄苑威摩挲着制服磨白的袖口说。开馆近半年,初来时的生涩早被熟练和稳重取代,尤其面对热闹的展厅——霍夫曼展的彩色雕塑前,孩子们总忍不住又摸又抱,甚至想往上爬。他和同事们脚不沾地地巡逻、提醒。理解的微笑常有,抱怨与白眼也不少见,但他坚定地说:“这些展品,蹭破块皮都难修。更别说湖湘展里那些千年文物,一丝一毫都损伤不起。”
休息室的盒饭总是扒得匆匆,手机计步器上的数字早破万。“一天两万步是常事,每小时巡逻,鞋子磨得特别快。”黄苑威笑了笑,眼角的纹理盛着疲惫,却藏不住认真。
当最后一位观众离场,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归于宁静,但这里的故事还未落幕。在常人看不见的角落,在深夜闪烁的监控屏幕前,在空旷展厅中回荡的规律脚步声里,还有很多和黄苑威一样的“守护者”,维系着博物馆平稳运营。
“芙蓉花”仍在绽放,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也正以它的文化厚度与运营温度,告诉每一个走进来的人:艺术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照亮日常的万家灯火。
来 源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
编 辑 | 康军洋
校 审 | 李 波 罗 瑶 杨 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