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学术经典终获“重生” 影印再版《六同别录》亮相重庆书博会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部曾长期仅以残卷、孤本、手抄本存世的学术经典,终以完整面貌重现于世。7月25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四川展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新书首发暨赠书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这部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珍贵学术文献获得系统性“重生”。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
填补空白
系统性整理与“完整影印+专家导读”的首度结合
《六同别录》出于1945—1946年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驻四川李庄(1940—1946)时,学者们在烽火中用石印技术印制的论文集,书名中“六同”便取自李庄古名。这部收录了28篇论文的著作,汇聚了董同龢、李济、董作宾、劳干等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六同别录》成书后,长期仅以残卷、孤刻、手抄存世,学界虽闻名却难窥全豹。
该著作是首部对该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抗战时期相关学术史研究空白,为今天人们更深刻认识李庄六年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学术生态提供了关键文本。
发布会现场
在出版过程中,出版方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原始版本为底本,采用高清影印技术完整呈现文献原貌,确保学术研究的准确性。为提升著作的可读性,特别邀请谭继和、冯蒸、霍巍、孙玉文、刘钊五位权威学者为28篇专业论文撰写导读,使这部学术经典能够被更多读者理解和接受。
此次《六同别录》的整理再版,不仅抢救性地保存了珍贵学术遗产,其创新模式也为激活尘封文献、传承学术薪火提供了重要路径。
从“看得见”到“读得懂”
三维解读重现抗战学人思想现场
在本次新书发布会的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的学术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汪启明在发言
作为本书学术顾问,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启明在现场直言:“《六同别录》是文化抗战的学术史坐标,篇篇是‘问题’,页页是‘考据’。”他举例道,“董同龢、周法高探讨重纽问题,对高本汉之研究多所諟正;李济提出古玉产地问题,何兹全研究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高去寻论及‘淮式’古镜时代,都是实打实的真问题、真学问。”
汪启明指出,《六同别录》长期以残卷孤本存世,学界只闻其名、难见其全,此次出版通过系统整理与精要导读,将“看得见的旧稿”转化为“读得懂的史料”。书中创新性地采用“文本层、知识层、语境层”的三维研究方法,生动呈现抗战学人思想现场,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
从事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冯蒸在现场表示,“书中董同龢、周法高的六篇音韵学论文,是研究汉语历史音韵学的重要文献,当年这些论文只靠石印少量流传,如今四川人民出版社不仅完整影印,还加上专家导读,实在是嘉惠学林的善举。”
(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图片)
网址:尘封学术经典终获“重生” 影印再版《六同别录》亮相重庆书博会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11703
相关内容
重庆市十大书店 重庆有哪些大型书店 重庆哪家书店比较火经典重现,时代回响,《经典印象·第一辑》函套版上市
文保“黑科技”、红岩文创……重庆文博集体亮相“博博会”
《招摇》大结局:尘澜封印万钧剑与招摇终圆满
266件廉洁文化美术作品亮相重庆
经典作品是文明互鉴的心弦,多部丛书亮相图博会
重庆文旅集团“创意重庆”展区亮相深圳文博会
王江鹏评《以王羲之的名义》|经典书法作品的多学科观察与艺术社会史重构
百姓记录|他用“小人书”描绘重庆故事
科洛·莫瑞兹亮相电影学院庆典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