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音乐人,他的作品《次真拉姆》《黑帐篷》等藏歌脍炙人口被广泛传唱;他是国家级非遗“川西藏族山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系统收录了3000余首传统山歌,并计划将其数字化保存;他发起创办了“中国藏族山歌会”,并且在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路上不遗余力。
他是扎西尼玛,一个真正把非遗传承和藏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优秀实践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从而了解一个为情怀不断努力的藏族汉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非遗的传承
近年来,扎西尼玛系统收录了3000 多首传统山歌,并计划将其数字化保存,同时也举办了多届传统文化的赛事,谈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表示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紧迫性。
“最让人紧迫的是这五六年,我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提升了。我不能停下来,必须得去行 动运作,不然,很多东西就要流失,虽然谈不上抢救,但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扎西尼玛在采访中面露焦虑,随后解释了个中的原因:包括国家有关部门、文化部门,还有民间组织很多人都在做传统文化的工作,但是,山里的年轻人群体存在着受环境所限的困境。
“ 他们不是不会唱,或 者不想唱,或者不喜欢传统音乐,而是他们没机会。我小时候,在田间劳作,上山放牛放羊,挖药,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有机会接触最接地气的那些根源文化。而现在的小伙小姑娘,从会走路会说话就被送到学校里面,他们压根儿没有机会去接触碰撞根源文化,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扎西尼玛一直收集民间珍贵的音乐素材,已经有了三四千首,他专门开发了音乐软件,在互联网上用数字化保护那些非遗文化,他用引进的方式,把民间艺人的技能带到学校里面,展示和教给学生们。
“学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秀民间音乐最佳的传承场所,让他们热爱上传统文化,才会一代代继续传承,所以我有一种紧迫感,再不弄的话,高科技越来越厉害了,以后传统文化将会永远的边缘化。”
创作的感悟
作为著名音乐人和藏歌领域享有盛名的歌手,在谈起有关他创作的感悟时,扎西尼玛提到“山山水水都是我的老师”。
他认为民间的传统歌曲,一定是跟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有关的,人类是群居动物,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故事。扎西尼玛表示:“在交通没开发、高科技互联网都没有的年代。游牧地区地广人稀,除了放牧,其余的时间比较孤独和寂寞,在这样的情况下,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所有有生命的物种都是创作对象。歌手们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一株草,一座山,一条水,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然景观对每一个包括现在的流行音乐创作者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扎西尼玛对于原创音乐的理解是:应该杜绝功利化。创作歌曲之前就开始设计这首歌达到怎样的播放量,能卖多少钱这种导向因素是完全错误的,山歌的创作,遵循的初心应该是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是真的因热爱文化和音乐才去创造,大自然才应该是歌手的衣食父母,恩师恩人。
创造与发展
每个音乐人,在创作和发展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扎西尼玛为了突破,做了大胆的尝试,他将藏族山歌与摇滚、流行音乐融合,最后又选择回归原生态风格。在“破圈”与“ 护根”的平衡中,他不是退步,而是让记者看到了螺旋式的上升,对于传统山歌在现代音乐市场中应如何保持生命力,扎西尼玛有着独到的见解。
“两条腿走路,保持生命力。”这是扎西尼玛对于自己乃至整个音乐圈的思考。他用“ 平衡力”来解释了自己的认知。
“我们既然有两条腿,就得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踩在民间,一条腿要踩在市场。不断的从民间吸取营养,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文学作品,方方面面,我觉得离开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那真的是站不住脚的”。他随后举了自己自我拷问的例子:他年轻时候被喜欢他的听众叫做“山歌王子”,唱了一些歌以后在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有所名气,然后到处去演出挣钱,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在几年后,他还是回归了原生态风格,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扎西尼玛说:“ 我做了自我反省,你的音乐来自哪里?”最后他的结论是取之不尽的只有劳动人民的智慧。现在的歌手、音乐人,尽管有了名气,觉得不得了的时候,当接触到几千年的民间智慧以后,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山歌与摇滚甚至是交响乐、古典音乐跨界合作的发展,才应该是持续目标。
扎西尼玛的破圈,归结为一句话: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作为音乐之母,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都可以合作,都可以融合。
为了这个理念,扎西尼玛在2016年开始筹备,并且于2019年担任发起人创办了“ 中国藏族山歌会”。在谈起创办这一平台的初衷时,他表示:很多很多的民间音乐人,有的会唱,不会传播,有的会传播不会唱,这存在一个矛盾。有些民间音乐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都是靠一副嗓子和口耳相传、口口相传的状态,跟市场、资本、官方都是脱节的,而非遗文化传承只靠唱是没法形成势能的,所以,我想到组织一个平台往前推,做着做着发现不仅藏族山歌,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山歌,比如渔歌茶歌牧歌等各种各样的歌,慢慢的我想把他们全部聚起来,将视野拓展到全世界。
“世界需要和平,歌声可以串联!”扎西尼玛说。
培养与未来
在扎西尼玛培养的徒弟中,不乏有很多95后的年轻人,当记者问如何吸引他们加入非遗保护行列时,扎西尼玛坦言:“ 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时尚音乐,无论是RB也好,摇滚也好,布鲁斯也好,爵士也好,什么音乐都OK ,但 是这些始终都是外来文化,它们不是我们的根源文化,现在都说文化自信,而我们自信的第一步,就音乐范围而言,是要知道并且喜爱自己的民族音乐。”
因此,他引导年轻人学习文化课,不仅自己教,还外聘高水平老师,从方方面面给学生们灌输了藏族山歌给这个社会提供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重要作用。学生们明白了:原来原生态不是土得掉渣,而是也能成为时尚的音乐。扎西尼玛还告诉他们,藏族音乐跟电子音乐、摇滚音乐、流行音乐并不冲突,可以多元素合作。
在谈到关于未来的规划时,扎西尼玛透露了一件让记者内心很钦佩的事。他计划用6 年时间打磨一张高水准专辑,为此卖掉了在成都的房产。
他说他要以黑胶唱片的形式,打造出一张还原度最高的纯民间音乐专辑,这张专辑会是他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从采风开始,他就要采集素材,到规划,到制作,需要去到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和各种各样的音乐制作人交流。这需要很多的资金,而做传统音乐,因为没有流量,很多投资人处在观望阶段,自己只能卖掉房子自筹资金。
“我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心思去做这个事儿?就是希望把它做成民间音乐的教材,再过10年,再过20年,甚至50年以后,人们把这张唱片拿出来,用它作为制作民间音乐的标准。”扎西尼玛这话的背后,同时也蕴含了另外一层深意。
当采访进入尾声,他揭开了另外一层深意的谜底,他动情地说:“ 音乐它不像一座桥,不像一栋楼,两年修完,三年装修完,没有这种说法,我的未来是带着学生们把民间的采风和研学计划继续往前推,让年轻团队从中吸取养分。当下比较让人着急的是从省级到国家级的项目很多,现在缺少的是传承人,我们得要下功夫去培养传承人,我要砥砺前行。”(文 | 刘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