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变化,非遗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观赏模式,逐渐打破常态,与时下潮流结合的非遗逐渐“出圈”。展览、直播、短视频等多种非遗传播形式层出不穷,深受年轻人追捧。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亟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非遗+直播”的新形式接地气,让古老文化火热“出圈”,非遗得以走入年轻人的生活中。同时,这一类直播也优化了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质量,打造了高品质直播,亦为非遗文化从展示传播到商业盈利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中,既有口头传统,也有表演艺术,也不乏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其实,从非遗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来,非遗并非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曲高和寡,自古以来和民间生活密切相关。如何扭转人们对于非遗的刻板印象?如何让非遗融入年轻人的群体。前几年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和刘亦菲主演迪士尼新版《花木兰》,不约而同地将福建土楼这一著名世界级非遗引入,成为影视场景的重要部分,也成功地引起了青少年观众的注意力。
抖音直播间传播效果显著——全新音乐专辑《国韵潮声》于4月初在抖音直播间中上演,前来围观的观众超过十万,互动评论上万条,该专辑中收录了《龙船调》《好花红》《村庄》等多首融合非遗元素的改编歌曲,将十种非遗元素与音乐结合,并围绕“非遗音乐”开展系列直播,通过新形式向广大网友普及非遗音乐,非遗音乐以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形式在抖音上发行。不少年轻网友如是赞叹:非遗还能这么潮!
不论是抖音,还是B站,都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非遗想要进入年轻人的生活空间,必须以全新的、更具亲和力的姿态融入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有业内人士表示,非遗文化蕴含在匠人口传心授的实践之中,文字记录的形式难免存在无法详细展示的问题,以视频直播的形式让强调创作和分享的参与式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看来,“当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非遗传承更不能离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可喜的是,当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遇到障碍的时候,Z世代(受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影响很大的一代)的年轻人,借助技术手段,找到了与古老非遗对话的方式。
这一代新青年是一群不愿被“定义”的人,他们追逐新潮流、新科技,也热爱精彩的传统文化——愿意身着汉服行古法之礼,会去亲身体验传统技艺,也热衷购买精巧雅致有文化内涵的非遗产品。这一代新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遗对话,用青春力量唤醒传统文化之美,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
SING女团是由酷狗音乐推出的亚洲首个电子中国风女团。女团成员的着装是统一的“中国红”,演唱的都是融合各类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风歌曲,在海内外吸引了超高的人气。
其中,人气单曲《寄明月》还受到海外网友的点赞,中、英、日、韩、越、泰等各种语言的留言一度霸占歌曲MV的评论区:“因为这首歌想要开始探索中国文化”“在这首歌里看到了中国特色风格的造型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感”。
《寄明月》的走红,除了凭借极具古典风格的歌词,还因为MV中十分亮眼的扇子舞。扇子既是工具,也是文化象征,多项扇子制作技艺已收录进非遗名录。将扇子元素融入现代歌舞中,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利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显示,在酷狗音乐平台上,每个月有超过1亿的90后、00后听众会收听非遗元素的音乐内容。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许多青年偶像积极也参与其中。乐华七子组合中的朱正廷、黄明昊、毕雯珺以及《创造营2020》中的多位学员,都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录制了官方宣传短片;一些偶像艺人参与非遗主题影片拍摄,通过非遗影像作品,呼吁大众一起感受、发现、拥抱身边的非遗。
站在历史角度来看,非遗在特定历史时期往往也是一种流行文化,只不过随着时代更替,时尚成为传统,流行成为经典。当代青年偶像加入非遗传播队伍,为年轻人架起了了解非遗的桥梁,有利于打破非遗与当下流行文化的隔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