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王派:提灯者——先师张英进

发布时间:2025-07-23 01:44

张英进

编 者 按

当地时间2022年6月15日,知名中国电影、中国文学研究者张英进教授因病逝世。张英进教授先后任教于印第安那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任美国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93—1994)、福布莱特基金会中国研究员(2003—2004)。生前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中国研究终身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其撰写和主编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Configurations of Space,Time,& Gender,1996)、《中国电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Chinese Film,1998)、《中国电影史》(Chinese National Cinema,2004)、《中国现代文学指南》(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2016)等。

文艺批评今日推送张英进教授的弟子王派的纪念文章《提灯者:先师张英进》。王派,2022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博士学位,师从张英进先生。现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为中文讲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华语电影、明星,与东亚流行文化。

本文为作者授权“文艺批评”公号首发,感谢王派老师,怀念张英进先生!

提灯者——先师张英进

文/王派

2022年6月15日,张英进老师因病离世。这个世界从此少了一个恪尽职守,温良恭谦的提灯者。

张英进老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赴美留学,于爱荷华大学取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以破纪录的三年时间完成在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任教。期间,他曾于1993-1994年担任美国中国文学比较学会(ACCL)主席;于1995-1996年在密歇根大学作为博士后访问一年;于1996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杰出青年教学奖 (Outstanding Junior Faculty Award)。张老师其他所获研究基金包括美国NEH暑期研究经费,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研究基金,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机构研究经费等。2001年起,张老师老师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文学系开始任教,获终身特聘教授。2015-2021年期间,张老师连续兼任两届文学系主任。除此以外,他还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担任过访问和客座教授。

张老师比较文学出身,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准流畅的英文写作水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高屋建瓴的学术洞察力和大局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学科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张老师率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以空间、时间、性别为切入点,同时将电影和文学作为讨论文本,剖析了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中的城市概念。1996年,修改后的论文书稿以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Configurations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为题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作者: [美] 张英进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

译者: 秦立彦

出版年: 2007-4

页数: 320

随后,张老师立根于城市研究和中国电影文化,相继撰写或编辑了Encyclopedia of Chinese Film (with Zhiwei Xiao, 1998),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 1922-1943 (1999), Screening China: Critical Interventions, Cinematic Reconfigurations,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2002),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2004), 和 Cinema, Space, and Polylocality in a Globalizing China等. 这些著作不仅从宏观上追溯了中国电影研究在英语学术界的起源,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还提供了从国族、城市、性别、政治、现代性等角度分析中国电影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张老师的研究不仅限于大陆电影,他尤其关注华语电影的多地性和跨国性。从他的写作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对大陆、香港、台湾电影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与不同学者的对话,张老师一直试图还原一个全面的,多角的,不受政治立场局限的华语电影图景。这在当今日渐浮躁的学术圈实属难得。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 [美] 张英进 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苏涛

出版年: 2011-8

页数: 272

新旧世纪之交,电影研究在英语学术界迅速发展,逐渐脱离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美国,电影文化课程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然而彼时的电影研究由美国好莱坞和欧洲艺术电影主导,对中国电影的讨论要么笼统片面,要么与意识形态挂钩。2004年,张老师的Chinese National Cinemas 适时而出。这是第一本打破国家电影框架的桎梏,横跨华语电影百年历史,详实严谨地介绍大陆、香港、台湾电影发展的学术著作,被美国高校课堂纷纷采用,至今仍是华语电影入门的最佳英文读物。

作为华语电影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张老师深谙中英双语写作,所涉研究资料遍布世界各地。当华语电影研究在英语学术界蓬勃发展之际,张老师深感向国内同步欧美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性。除了积极在中文期刊上发表文章,张老师的主要英文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相继被介绍到国内,它们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影像中国》、《华语电影明星》等。另外,他还著有中文论文集:《审视中国》、《多元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等。

《影像中国》

作者: [美] 张英进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

译者: 胡静

出版年: 2008-7

页数: 480页

除了著作等身之外,张老师的教学也深受学生好评。在加州大学,张老师开设的课程涵盖中国文学和电影,城市研究,世界文学。张老师在对学生做出要求之前总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他的本科课程干货满满,信息量极大。他的研究生研讨会既有提纲挈领的知识脉络梳理,也给学生自由阐述观点的空间。他布置的课堂作业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阅读资料,训练学生在有限的字数内把话说明白。张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也颇有经验。他的本科生课往往有好几百个学生。为了避免不同助教之间打分相差过大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张老师不仅制定了详细严谨的打分标准,还会要求每次作业各个助教将学生的平均分控制在一定区间。张老师自己则制作并随时更新excel表格,追踪学生的分数变化。在小事上都能做到这样的认真细致,可见张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严以律已的行为楷模。

张老师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但却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他的情义不靠嘴巴说,而是立竿见影的行动。给他发邮件总能及时收到回复。无论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和学生meeting,回答他们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业,他会为他们大力争取奖学金或稳定的助教机会。为了提携后辈,向学术界即时引入新的声音,张老师多次编纂论文集,包括From Underground to Independent: Alternative Fil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Paul G. Pickowicz, 2006), Chinese Film Stars (with Mary Farquhar, 2010), 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 (2012), Liangyou, Kaleidoscopic Modernity and the Shanghai Global Metropolis (with Paul G. Pickowicz and Kuiyi Shen, 2013), New Chinese-Language Documentaries: Ethics, Subject and Place (with Kuei-fen Chiu, 2015), 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2016), Film the Everyday: Independent Documentaries in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with Paul G. Pickowicz, 2017), A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30.1 (with Kuei-fen Chiu, 2018), Locating Taiwan Cinem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Paul G. Pickowicz, 2020). 张老师笔耕不辍,直到离开前还在积极筹备一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史的论文集。所幸这本论文集已经完成,将于明年出版问世。

《华语电影明星》

作者: (美) 张英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西飏

出版年: 2011-7

页数: 322

张老师在中美学术界活跃数十载,一直以比较的、开阔的视野关注着东亚研究、电影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除了中国早期电影里的城市,明星表演,中国独立电影等论文集,张老师还发表有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电影改编、张爱玲的电影剧本、传记电影、台语片,软实力与生命政治、新媒体与装置艺术等相关论文。张老师以身作则,同时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学科边界,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

张老师走了,可他所撑起的那盏明灯仍指引着吾辈做一名正直谦逊,上下求索的探路者。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于帕萨迪纳

张英进先生

感谢王派老师授权“文艺批评”公众号发表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孙萌:光的冠冕与神话重生——帕索里尼与诗的电影

●文艺批评 | 孙萌:轮回的路径—— 从《艺术家》与《钢的琴》看诗性怀旧电影

●文艺批评 · 首发 | 刘复生:70后爸爸去哪儿了?——评《我和我的父辈》

● 文艺批评 | 孙佳山: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电影与中国认同

● 文艺批评 | 张旭东:在纽约看《英雄》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注:转载文章请说明来源,使用编者按也请说明情况

编辑 | 十里

图源 | 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文艺批评|王派:提灯者——先师张英进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02371

相关内容

韩红老师对那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她认为,作为艺术家…
“明星教师”陈衔点评毕业展:我批评灯光秀也被人批评
刘海龙: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
英国工程师斯旺曾先于爱迪生制成灯泡
走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的文学批评
寿春中学两位教师获评淮南市首批“学科名人”、“文化名家”
综艺热评
出圈大火!一批文化学者“勇闯”综艺圈
粉丝参与文艺批评的可能与限度
王文娟与“晚熟”的王派艺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