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正为“手工作坊式生产”付出代价

发布时间:2025-07-22 07:44
图片

通常暑期档是6月1日至8月31日,但截至7月15日,国内电影总票房仅33亿元,较去年同期41.81亿元下滑了约21%。甚至今年以来,除春节档外,还没有一部电影能突破5亿元大关。

市场仿佛陷入了5亿魔咒,一片静寂。

我查了一下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24年暑期档内地电影总票房116.43亿元,比2023年下降43.5%;若将时间周期拉长对比,大盘票房与观影人数均滑落至十年前的水平;放映场次创新高背后,却是上座率降至疫情期间的水平。

这不仅仅是市场的选择,而是一场迟来的“审判”——中国电影,正在为“手工作坊式生产”付出代价。

针对电影行业未来发展,光线传媒王长田董事长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建议,鉴于近几年电影成本上升过快,市场难以消化,必须改革电影生产机制。

暑期档的“工业照妖镜”: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图片

图片混乱的片场,失控的成本

我在某古装大片拍摄现场流出的通告单上看到:

主演每天实际拍摄时间仅2.3小时,而好莱坞标准为6小时以上;

70%工时浪费在“等灯光”“改剧本”“协调档期”等非创作环节;

因缺乏预制流程,一场戏反复拆搭场景,单日损耗超80万元;

制片人挂名一大堆,拿着高价片酬,却从未在片场看到过他们的人影;

偷油,偷盒饭,偷房间,订房,置景拿回扣等司空见惯,只要不是玩得过火,“跑冒滴漏”都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行业的每个环节不透明,同一部影片让10个制片人去做预算会有10个版本。我在英国学习制片人课程时,英国一名资深制片人告诉我们,一部影片不管让谁做预算,基本上是一个结果,因为每一个环节收费在网上都查得到,而我们到一部影片杀青时,最终决算的成本永远是一笔糊涂账。

我接触一位国内资深制片人,他对我说,“我们的电影不是‘拍’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图片技术的代差,赤裸到残忍

《封神》视效总监曾透露:“质子战舞”一个镜头需发往德国、韩国、印度等六国的后期公司进行加工,因国内无法实现肌肉动力学精准渲染。

图片

对比《奥本海默》IMAX胶片摄影机全程直出的震撼,《孤注一掷》导演在采访中承认——很多戏因为绿幕抠像预算不够,只能删改剧本。

图片人才的断层,比想象中更可怕

通常我们称八十年代初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为“第五代导演”,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顾长卫、黄建新等,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为“第六代导演”,他们是在90年代后期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以贾樟柯、王小帅、娄烨、陆川等为代表。

然而,我们到目前为止还在看这些老人为我们拍他们以为年轻人要看的影片,看不到代际传承的第七代导演出现。

演员呢?还是这些老面孔,甚至70多岁的人还要装嫩去演小姑娘的戏。

灯光师平均年龄49岁,年轻人留存率不足20%,而且我们的灯光从业者很多是来自中原一个村,互相带出来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全国开设电影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校不足10所!

追究起来,不得不说,平台的评级制度对这些问题要负很大责任。平台的遥控不仅体现在选角上,还影响了整个影视行业的运作方式。

从数据导向的选角策略到对内容的控制,平台的影响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然而,这种趋势带来了诸如缺乏创新、新人难以脱颖而出等问题,对行业的长远发展已显示出致命的杀伤力。

图片一直在说的电影工业化,还很初级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电影制作标准化和编剧、拍摄、后期、宣发到发行的流程化体系,缺乏高度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制片机制,我们的制作还停留在项目管理制阶段,还没有过渡到流程管理制阶段。

以剧本创作为例,欧美推行的是编剧室制度,是由一个主创牵头、编剧们组成的集体创作机制。剧本一经定稿,无论是多有名的导演还是明星,都不能改剧本。

再如拍摄方式仍偏于“经验主义”,很多剧组依赖“老人带新人”,缺乏系统工业流程指导,导致我们许多影片档期和制作成本都是不可控的。

图片

图片制片成本构成不合理让人不敢想象

我们每一部影片制作成本中,往最低说一半要被演员拿走,而这一半中70%是属于大明星的。我们的剧本组能拿到的连5%都不到。欧美一部影片的制作成本中演员只占18%~25%,而剧本组却占28%。

所以,当我们还在感叹缺乏好剧本时,可以从中一窥端倪,这是我们的分配体制先天所造成的。

只有电影火爆才会造星,所以演员和电影应该是一个共荣共生的组合,然而我们的演员在每部电影制作成本中还要竭泽而渔,这样下去,还会有更多的钱用来制作吗?

明星要敬畏电影,感恩电影,感恩剧组创作的每一位成员,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你的辉煌和精彩!

王长田说,“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仅为好莱坞的30%”,他没说的是,这70%的差距,可能只需要一次真正的觉醒与改革就能跨越。

如果有希望改革,您认为电影生产机制最该优先改革的是哪项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中国电影正为“手工作坊式生产”付出代价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99842

相关内容

手影戏剧工作坊
现代电影工业元素(四):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
中芭第15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将“筑”出9个创新作品
电影工坊物语手游2025最新版下载
蔡徐坤风波背后:娱乐圈为何盛行家庭作坊式明星工作室?
中意新锐导演项目启动:影展工作坊合拍,促两国电影文化交流
正式官宣了:关晓彤出任盘子女人坊品牌代言人
什么原因?锂电产业频现“跨级合作”,材料厂走向类代工模式,代工=话语权丧失?
年轻人成非遗工坊“掌门人”,乡村正在发生什么
中国电影产业化背景下的明星现状及运作模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