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今对话的多维叙事之塔,邀请观众“登临出世界”
多媒体光影营造的行走之塔,钟表与照片堆叠的记忆通天塔,金属板灯箱垒起的“块块塔”,伞骨构成的“大雁”塔……20多位当代艺术家以塔作为灵感源泉的众多作品,与古丝绸之路上东汉至元代跨越千年的20余件珍贵文物同台对话,构成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2025年度大展“登临出世界”。
展览以“塔”为探究焦点,围绕“空间、仪式、文学”三大关键词,从历史现场、建筑式样、文学意象与视觉艺术等多学科视角,展开对塔的多元观察与理解。
这是敦煌当代美术馆继开馆大展“境象敦煌”后,再度携手国内外文博机构,续写学术和艺术交流,此次携手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汇集甘肃简牍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瓜州县博物馆、重庆宝林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珍贵藏品,并与大英图书馆、IDP国际敦煌项目等海内外平台展开合作。“这是我们加深与文博机构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敦煌当代美术馆致力于促进跨地区文化交流,既为上海的观众千里传送来自丝绸之路的历史瑰宝,也为文博研究、展陈展示与当代艺术实践的融合提供新语境和新思路。”敦煌当代美术馆馆长杜晨艳坦言。
塔,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其形态与意涵在文化与技术的碰撞中发展变革:从古代印度佛教信徒结合墓葬与纪念佛成道处的“窣堵坡”(stupa)砖石结构覆钵塔,到其后衍生出的“塔庙窟”,再到传入中国后与“仙人好楼居”的文化传统、高台式布局与木结构建筑传统结合而生的中国佛塔(pagoda),直至现当代世界,建筑师与艺术家继续利用新的材料结构与视觉技术,不断构建出高耸的地标与符号。这些塔的流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在展览中沿着“浮图、塔林、天宫、地宫、世界之轴”五大章节循序展开。
展览从不同视角出发,让观众得以进入同一座不同的塔:在作家笔下,涌现的经验、情感与思辨的塔;在历史学者的研究中,显现的作为历史场域和文明互鉴的塔;在建筑学者实地考察时,看见的营造方式不断流变的塔;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里,那些被挪用、重构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对话的塔……由此,对应塔的建筑构成与象征维度,展览也仿若一座宝塔,邀请观者登临其中,探寻塔的开放意义。
古今对话,赋予展览别样的意味。此次展出的文物类型非常丰富,包括车马仪仗器、石造像塔、绘画、经卷、金银器、陶塑与碑刻等。其中每一件,几乎都有与之对应的当代创作启发跨时空的联结与想象。
例如,在“浮图”一章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郑靖以《映心》回应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宝塔心经》。作为唐代敦煌遗书中的代表性图文文献,《宝塔心经》现藏于大英图书馆,其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塔形结构书写,全文布局仿佛一座楼阁式塔,以书法与图像交织出一种可“行走”的视觉逻辑。而郑靖通过光影媒介的位移,想象《宝塔心经》写经成塔的精神空间,以绕塔仪式回应千年前的纸上行走。值得一提的是,《映心》所采用的字体“汉仪敦煌当代隶楷”由敦煌当代美术馆和汉仪字库联合开发,数字敦煌字库项目支持。
又如,在“塔林”一章中,艺术家林舒拍摄的定州开元寺塔、泛舟禅师塔等影像之塔,与文物陈列柜中的实物之塔彼此观照。自2017年以来,林舒已遍访80余座佛塔,将身体感知与影像捕捉结合。佛塔与他理想中摄影所应具备的纯粹与深邃不谋而合。他在塔中看见建筑、信仰、传统艺术与个人经验的交汇点,也找到与内在自我的对话路径。而作为唐初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瓜州县博物馆镇馆之宝《象牙造像》是值得品赏的一座实物宝塔,以整块象牙浮雕成书页之状,合掌对开,雕刻279位人物细如毫发。它原藏于榆林窟,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次展出的是由北京工艺美术研究院象牙雕刻大师赵德兴于1984年依原件复制的唯一作品。
文学创作者们则以文字为砖石,构筑起意象纷呈的“文心之塔”。作家马伯庸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诗作《庆州白塔咏》,回应家乡赤峰的地景记忆与精神意象;策展团队特邀书法家鲁大东,以书法与篆刻再造此诗,提示观者对于文字的视觉阅读路径。此外,多媒体艺术团队Funes以《登临送目》为题,将大量唐代佛塔珍贵的高空视角数据转化为观展体验,让如今因保护文物、无法亲身登塔的观众也能“登高远望”,一瞰塔周的山水格局。
艺术家邬建安的雕塑《白日梦的森林》受汉代摇钱树的启发,巧妙呼应从重庆宝林博物馆远道而来的东汉摇钱树。而艺术家梁绍基的《天庭》则构建起一处庄严的仪式现场,借鉴蚕体丝腺,融合仿生、建筑与信仰意象,唤起对生命存在的深层感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参与2025年春季敦煌国际艺术驻地的两位艺术家——侯雨岑与张翀,以及建筑师张佳晶,从敦煌的壁画图像、建筑意象与历史文献中汲取灵感,在此次展览中呈现他们在敦煌驻留期间的在地回应。侯雨岑以编织为方法,构成由金属缠绕而成的装置《网中千相》,呼应人与人之间复杂而敏感的连接状态。张翀则围绕壁画图像与历史叙事展开实验,以动态装置《大雁》构建一场关于“相”的视觉禅辩。张佳晶以本次展览的空间设计实践,回应丝路之上的建筑文化遗产。他以塔窟为概念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立体档案,不仅为观众提供震撼的视觉经验,更希望邀请观众从物理空间走向时间维度的哲学思考。
作为首个系统聚焦“塔”在历史、建筑与当代表达中多重意义的专题性展览,“登临出世界”汇通考古文献与当代艺术实践,构筑一座多维叙事之塔。馆方希望观众登临其上,于高处照见世界的深远,于登临中回望自身的尺度。
网址:这座古今对话的多维叙事之塔,邀请观众“登临出世界”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95272
相关内容
2010观澜湖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王菀之首度内地大型巡演启航,邀请观众“合体”进入自己的音乐世界
世界中的北京:宁肯作品版权输出主题对话——翻译是一座桥梁
观澜湖职业明星邀请赛揭幕 泽塔
请人吃饭,对方说“不去了,临时有事”,高情商的回应来了
网络访谈类节目《十三邀》的叙事特征与创新
肯德尔丁:在数字化场景下对叙事方式进行重构丨对话
阿维塔11与智界S7:谁的外观设计更胜一筹
观澜湖世界明星邀请赛上海新闻发布会谈话实录
聚焦节令民俗 五塔寺新展邀观众重回老北京夏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