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21 00:32

摘要: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卫生类高职院校医人文素质教育尚不能适应卫生行业的需要。因此,应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积极探索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推行具有卫生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岗位;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要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观而展示个人,它涉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fl1。医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职医学教育属于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新鲜事物,相比其他本科院校,高职医学教育和职业岗位技能联系密切,因此,如何基于岗位能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了高职医学教育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1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现实价值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由于学科背景单一,普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常易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导致医学教育“见物不见人”。如今,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健康意识以及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施人文教育应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开展高职医学教育时间较短,教育更多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过多强调学生技能又常会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卫生职业教育却没有及时做出新的调整,在职业素养方面没有有效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培养学生,使得不少医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适应工作对象的这种变化,不能与工作对象进行很好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为学生的临床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体现岗位能力的根源分析

    高职医学教育强调医学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医疗卫生需求变化和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都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同样也要具备较高的职 也素养。目前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岗位能力脱节,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育者和职业岗位存在脱节卫生法制建设的发展、人权伦理意识的增强、医疗措施的更新、治疗方式手段的变化等,这都使得卫生技:术人员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风险,而在大多数的卫生类高职院校,由于学制较短对于实用主义更有倾向性,无论是基础课阶段还是进入临床生产实习阶段,教师往往注重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些教师特别是基础课教师由于工作:远离临床第一线,缺乏对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感性认识,表现: 其专业领域的教学中,对此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常常由不具备或欠缺职业经验的教师承担,更是无法将人文素质密切融入岗位能力培养中去 。

    2.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 存在差距目前,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系统性、规范性等诸多问题。在当前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环境下,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明显滞后于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转变,体现在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操作性差、课程结构混乱、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交叉出现,没有形成科学、系统而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而且课程内容大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较少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问与操作,进入实验室、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的计划少,从而使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应对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这也是造成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2.3教学方式和考掇方式难以反映岗位能力要求随着观念的更新,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开始逐步加强了有关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但普遍存在教育手段单一、内容枯燥、形式死板的现象,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上课“满堂灌”,片面强调知识传承以及应试机巧的训练,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法,课堂上不活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没有给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由此确立的考核方式以传统的死记硬背为主,也缺乏开发学生医学人文理念思维的作用。

    3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

    卫生类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态度,形成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医学人文素养能力,能有效地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或激化,推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从而营造良好、安全的医疗环境。

    3.1培育医学教育者形成主动体统岗位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培训讨论、集体备课等方式有目的地打破高职医学教育者以往的思维定势,积极主动地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不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注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督促教师自身要强化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加强自学,能密切联系临床,通过下基地、短期进修等方式,实现知识的更新,自觉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主动在授课中以亲身感受的形式体现出来。

    3.2构建体统岗位能力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依据重点突出、主辅相承的原则,构建适合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突出隐性课程模块的作用,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精简课程,优化显性模块结构,将部分课程纳入隐性课程中;同时突出医学与人文交叉课程模块在显性模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核心课程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泛化和结构性失调问题,形成I由功能上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层次上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课程模块构成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高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41。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社会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探索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课内与课外衔接、院内与院外互补有机结合、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3.3形成体现岗位毹力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师资团队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设置的专业教研室管理体制,允许教师跨学科流动,建立健全以课程团队为主的课程群管理体制,探索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的运行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应由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鼓励教师下临床体验职业工作,积极聘请用人单位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教学讲台,以兼职教师实际职业岗位的实践对学生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4 探索体现岗位能力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运用以问题为中心(PBL)、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案例讨论分析等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医学人文素质提升途径,逐渐摒弃单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个体,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的机制,充分利用社区等第二课堂开展素质教育,通过校企合作,院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积极在职业实践中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加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以加强信息化教学支撑体系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建设网络课堂,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的变革,采取情景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网上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摸索适合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

    3.5 明确体现岗位能力的医学人文童质课程考柱方式应探索以应用人文素质能力为主线的考核机制,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职业岗位活动中的人文素养,逐渐摈弃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的做法,要增加平时考核所占比重,增加使用撰写课程论文、课堂演讲等灵活考核方法,采取以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形式多样、规范化的、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综合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松.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叨.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83~784.
  【2】朱晓卓.高职护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l护理研究,2008,22(3):154~156.
  【3】朱晓卓.试论高职护生医疗风险意识的培养们.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5):75—78.
  【4】陈洁.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研究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8(4):292.

网址:基于岗位能力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思考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95145

相关内容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司法警察院校基于行业发展需求的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教学模式构建
岗位引领·五维协同·评价贯通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推进大健康类专业课程改革
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方法与途径.pptx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多元路径之研究
通识教育与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
顶尖师范院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与贡献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论文
谁更合适做院长?医院院长的职业化(全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