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踏上北美大陆的人都怀抱着自己的美国梦,那么对田野来说,这个美国梦是一颗乒乓球的形状。来到美国四年,他为自己的乒乓梦想独自闯荡。
田野在洛杉矶公开赛中发球
少年志向初萌芽
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一个普通家庭的男孩田野自小生性活泼,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文体人才辈出的荆州市当时有两名乒乓球运动员在湖北省队服役,田野家中的表哥也是湖南省乒乓球队青年组的一员。跟着表哥,刚上小学的田野得以近距离观察到不同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看着大哥哥们在乒乓球桌前全神贯注的眼神、矫健挺拔的身姿、为取得胜利而呐喊的爆发瞬间,小小少年也激动了起来,在心里暗自种下了一颗种子。夜里入睡时,田野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梦里的自己手握球拍,在球场上叱咤风云,战胜了一个个大哥哥,骄傲地登上领奖台,享受全场的掌声与喝彩……
不久,表哥遵从家人意见,逐渐减少训练,回到了课堂书桌前。18岁时他成为了象牙塔里芸芸学子的一员,彻底告别了乒乓球运动的职业生涯。田野在内心感到惋惜,但他的年纪尚小,不能左右家人的想法。他做了一个决定,要去走完表哥放弃的道路、完成表哥未竟的事业!
田家父母非常支持儿子的新爱好,他们立即联系了荆州市体育学校,送田野去学习乒乓球。但是亲人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条路的艰难。中国是乒乓球大国,全国有千余个青少年俱乐部,球童数以万计。而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在于,即便有再多参与者,冠军也永远只有一名。要在乒乓球运动领域崭露头角,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未来的路迷雾重重,开明的父母没有对儿子望子成龙,他们告诉懵懂的田野,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咱们就要努力坚持下去。他们希望好动的小少年能在训练中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耐力和毅力。
训练生涯展才能
或许是真的有天赋,或许是对乒乓球的执著热爱,田野虽然接触正规训练的时间偏晚,但他进步飞快。不到一年,他就转入了更专业的武汉市乒乓球学校。离家几百公里,田野从此开始了和其他球员一起的集体生活,食宿训练统一行动。
十几年前的武汉经济条件依然有限,集体宿舍的生活更是艰苦。田野一直清楚地记得,10岁那年的夏天酷热难当,但学校里并没有空调。每天在训练场地挥汗如雨、湿透一件一件运动服都是家常便饭,可是晚上回到寝室还不得不忍受蚊虫的叮咬。细皮嫩肉的小男孩被蚊虫咬得全身是包,但专注于乒乓球训练的他竟浑然不觉,只一心想着要赶快进步、提高水平。直到有一次父母开车来看望田野,看到身上斑斑点点、大汗淋漓的儿子,心疼不已。母亲忍住泪水,试探性地问他,在这里的训练太辛苦了,咱们回家好不好?田野却用笑脸安慰母亲说,没关系,我能坚持。他与母亲约定,安心回家,每个月来看望他一次。
田野在国际乒联巡回赛塞尔维亚站
回忆起年少时的坚定和懂事,田野自己都感到有些难以置信。当时的他没有小男孩常有的叛逆和淘气,“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哥哥姐姐,我每天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进步,怎么超过他们,听教练的话好好练习。”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就这样收服了曾经调皮捣蛋的少年田野。他亦感激练球生涯中母亲长久的支持和照顾,给了他安心的大后方。
水平提高得突飞猛进,田野很快转入河南省乒网中心,从此有了出战的省级编制。12岁他就拿下了人生中第一个金牌,全国乒乓球八大杯团体冠军。站上领奖台的自豪与激动至今仍历历在目,田野心中那颗乒乓梦的小苗开出了第一个花苞。
跻身强队遇困境
田野主攻中国特色的传统打法,直板快攻结合弧圈球,又勤奋认真,得到了组织的重点培养。他每天训练至少6个小时,雷打不动,水平不断提高。在河南省专业队的选拔赛中,田野一路高歌,战胜了20几个同龄选手,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河南省队。小荷才露尖尖角,天津队、山西队等其他强队迅速向他抛来橄榄枝,田野选择转入了水平最高的八一队,成为了樊振东等明星球员的队友、王皓刘国梁等教练的弟子。
田野在国际乒联巡回赛塞尔维亚站
进入八一队,年仅十四岁的田野感觉如梦如幻,与明星球员的同袍生涯给他留下了宝贵的收获和回忆。他记得现今排名世界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当年训练极其刻苦,给他树立了榜样,“我们休息的时候,他会去研究录像,分析自己的短板和战术;我们打游戏的时候,他还在训练,提高技术。”
当时田野给自己树立的竞技目标是进入国家青年队或者进入中国最高级别的联赛。2015年,进入国家青年队的机会终于来了,此时他却犹豫了。强手如林的八一队竞争激烈,田野参加大赛的机会很有限,身在八一队的四年间,他仅有一次获得乒乓球甲A联赛团体第五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是不是达到彼岸的那个幸运儿?田野迷茫了。
赴美游学新转机
从小到大,田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球场上度过,他决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教练和父母都支持他去大洋彼岸游学,开阔见识。2016年,他受邀拜访定居在波士顿的朋友,并报名了当年的洛杉矶公开赛。第一次亮相美国赛场的田野一鸣惊人,战胜了当时全美排名前3的选手,前中国国手张相晶。更多喜欢乒乓球的美国朋友认识到了田野,观众们的喝彩夹着他听不懂的英文语句,但足够令他鼓舞振奋。只要努力不懈地奋斗,这个世界终将以鲜花与掌声回报你!以前听起来离自己很遥远的美国梦,此时此刻是那么真实,仿佛近在咫尺。
田野在波士顿住了下来。波城高校林立,美国学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和美国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令他感动。而波士顿这座城市的体育精神更鼓励他追逐梦想,永不言弃。
留美生活的另一面是困难和障碍。田野出国前几乎没有学过英语,刚来美国的时候语言沟通成了最大的问题。为此他报了语言学校,还请了家教每周给自己加课。为了攻克语言关,他拿出了小时候练球的决心,必须摆脱“哑巴”的处境!单词不认识,他就在小本子上做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早起背单词、睡前背单词、坐车吃饭的间隙都在背单词。四年后,现在他已经可以用英语教学生练球,流利地应对各种沟通情景。
田野在全美18岁以下公开赛领奖
田野家中收藏的乒乓球比赛荣誉证明
田野陆续参加了许多比赛,拿下了全美18岁以下乒乓球公开赛冠军,麻州乒羽公开赛冠军,和萨克拉门托公开赛冠军等。2017年他在全美公开赛上战胜了美国奥运选手王浩平,最后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可以说是在美国练球进步的证明。2019年美国国家队教练批准田野代表国家队出战,他得以参加了一系列世界性赛事,包括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的塞尔维亚、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泰国和中国站赛,闯入世界21岁以下男子前20名。他给自己树立的新目标是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世界锦标赛这样的国际大赛。田野说,“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留美闯荡当自强
在美国训练比赛生涯中,也有低谷和挫折。2018年和2019年田野受到伤病困扰,肩膀和颈椎的损伤不仅限制了身体状态,还令他的心理状态也受到影响,战绩不佳。美国的乒乓球训练条件有限,离开了体制的田野也不再有集体环境中系统的训练和康复支持。他唯有自己克服困难,调整心态,自主制定训练计划,巩固技术。
2019年的洛杉矶公开赛,田野遭遇了两位强劲对手,乌克兰选手寇磊和另一位日本选手。两场比赛都在2-1领先的优势局面下惜败,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养伤期间,他认真反思,找出技术短板以外,他更意识到心态的缺陷。领先时的侥幸轻敌和落后时的犹豫保守,都是最后失败的原因。总结了经验,吸取教训后,田野在球桌上更坚定,也更自信。
如今的田野珍惜每一次比赛机会,他说运动员就是为了赢球而生的,而身处美国令他的好胜心更加强烈。由于乒乓球在美国是小众运动,不像中国的乒乓球运动有举国体制的支持,也不像篮球橄榄球等热门运动有商业化的专业运作,运动员们更需要通过胜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田野亦渴望通过胜利来提高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薪火相传育新人
比赛不只是为了胜利,也是为了沟通与交流。田野的另一个心愿是促进中美民间乒乓球交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乒乓球,也给年轻球员和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田野在波士顿游学生活的两年时间里,也帮助了很多小队员的成长,其中之一就是现美国国家队的Emily Quan。
田野认识华裔女孩Emily时,她才9岁,对乒乓球有着单纯质朴的热爱,这让田野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当时他每天都会陪Emily训练,为了利用她上学之前的时间,经常六点半起床训练发球。田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体能和技术训练计划,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看到Emily的点滴进步,田野都由衷地感到喜悦。他回忆起2017年作为场外指导陪Emily参加美国锦标赛10岁组比赛,指导第一次参加大赛的Emily一举拿下十岁组第三名,昔日场景历历在目。去年在纽约的全美选拔赛中Emily又获得了13岁以下全美冠军,入选美国国家队。田野为培养过Emily倍感自豪,在他心里,孩子们的成功和他自己获得的金牌一样值得铭记。
田野和他培养过的少年运动员 Emily Quan (左)合影
总结教学的点点滴滴,田野说,做教练的经历很锻炼自己,“不仅是做教练,更是给学生做一个标杆和榜样。”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困难中能坚持枯燥的训练不放弃;还要在带学生比赛的过程中研究战术和战略、找到短板;最后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训练作风等也要有全面良好的把握。田野补充说,“带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也在成长,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乒乓球运动,这对我作为一名运动员也有很大的帮助。”
展望未来,路还很长,田野有信心斩获更多冠军,也发愿要培养出北美乒坛更多的年轻接班人。
图由田野提供
长
按
关
注
声明
版权归【北美博士囤】和《侨报周末》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保留法律追究权利。【北美博士囤】是《侨报周末》波士顿唯一认证公众微信号。投稿及广告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