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间看到一则帖子,忍不住提问:“流量真的有很多粉丝吗?”对此,我的回答是:确实有。
当然,这个答案并不一定是客观真理,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看法,似乎也反映了身份即世界的观点。
01
帖子发起者的意思大致是,她身边并没有人对流量明星表现出强烈的追捧,但网络上流量明星的声音却显得格外响亮。这是否意味着,十个人的关注可以造出一万人声的热度和数据呢?
对此,我的看法是,网络上的流量粉丝无疑是更具影响力的,因为这类粉丝才真正算得上是“粉丝”。许多网友以及路人对粉丝的定义往往过于简单,实际上,大多数所谓的粉丝甚至未必对自己崇拜的偶像进行过任何实质性的投入,比如,购买周边商品、参与活动或是点赞,几乎都涉及不到。
举个例子,很多歌迷甚至连演唱会都没有去过,却依然自豪地自称为歌迷。归根结底,不同的人对“粉丝”的定义自然有所差异。
信息茧房的现象并不仅限于网络,它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02
我个人的社交视野较为开阔,除了说唱圈,其他领域也都有所接触。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到了我这个年龄,究竟还有多少人能认识年轻一代的明星,尤其是像时代少年团以及综艺节目中的新面孔呢?
这本质上是一种职业需求,但我自己也确实因为兴趣而愿意去关注这些明星,而不是出于反感。
以马嘉祺和王源的粉丝为例,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年轻女性,她们在购买周边产品和参加演唱会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这两位明星的粉丝,真的就那么少吗?无论是《天赐的声音》中的数据还是《歌手2025》的热度,王源和马嘉祺都展现了极强的市场统治力。
王源的演唱会数据绝对真实,现场有数量众多的忠实粉丝支持他。虽然这些愿意为偶像花费金钱的受众可能并不能完全证明他的影响力巨大,但这足以表明,他的粉丝绝对不仅仅是寥寥无几。
最终,我们需意识到,对于线上和线下粉丝的了解其实相对不足,并且要深刻意识到,追星者与那些普通路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03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若不是因为我从事的工作与娱乐圈有关系,我身边的朋友可能根本不会向我透露关于追星的任何信息。我曾经向不少人询问过此事,许多人表示,他们觉得提及追星会引起周围人的嘲笑。
现如今,社会对流量带有普遍的偏见,常常将他们的粉丝描绘为“偏执”、“疯狂”、“不正常”等等。而我认为,最疯狂的其实是那些私生和代拍,他们与真正的粉丝并不属于同一类型。然而,外人往往对这些现象一无所知,路人在看到这些行为时,容易误认为是粉丝的表现。
线下的周围人并不愿意在外表露对偶像的喜爱,他们只愿在自己的圈子里进行交流,而在网络上则常常选择匿名发声。这种现象自然导致很多路人感受不到线下流量粉丝的存在。
对年轻流量明星的喜爱,如果仅限于网络上,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就我个人结识的众多中老年人而言,他们对流量的偏见根深蒂固,即便这些明星再有实力,依然难以避免被嘲讽的命运。
对于流量粉丝的看法,自然就更不必说了,他们大多认为这些人“脑子有问题”。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情况能有所改善吧!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