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就不亚于辛弃疾、李清照的济南历史名人张养浩

发布时间:2025-07-17 09:56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有一位历史名人,虽然有着超强的文学实力,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一个时代的天空,却很难像其他时期的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更多现代人的关注。他就是元代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

张养浩是元代时期的山东济南人。他的知名度不如同是济南人的辛弃疾和李清照,可能与历史因素有关。描写元代的小说,和演绎元代的历史剧少,人们自然对元代的文学大咖关注度较低。

属于二十四史之一的《元史》,成书于1370年,由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和大臣王袆,遵照朱元璋诏令主持编撰的。《元史•张养浩传》记载了张养浩的生平和仕途经历。

《元史•张养浩传》讲述的内容,经我总结后大致如下: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他小时候看到路人把钱掉在路上了,就捡起来追上去还给那人了。他十岁时太能学习了,父母怕他累坏了,就劝他不要过于勤奋地学习了。他就白天时不学习了,只是默默背诵晚上张灯偷着读的书本内容。

张养浩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了。被按察使推荐任东平学正了。他到元大都游历,向平章政事不忽木进献文章。不忽木赞叹其文才,举荐他为礼部令史了,并且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任职。有一天,他生病了,不忽木到他家中探望,看到他家徒四壁,叹息道:"这才是真正的御史台属官啊!"

后来他升任中书省掾吏,又被选拔任命为堂邑县尹。他到任后,首先拆毁了三十多所滥建的祠庙,又废除了以往要求盗贼每月初一、十五到官府报到的制度。他说这些人都是良民,只是因为饥寒交迫才不得已做了盗贼,既然已经受过刑罚,就给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吧。百姓们闻之都感动流泪。当地有个叫李虎的恶霸,曾经杀过人,聚集党羽横行乡里祸害百姓,前任县尹都不敢过问。张养浩到任后,将这群人全部依法处置。在他离任堂邑县尹十年后,当地百姓仍然为他树立石碑歌颂功德。

元仁宗还是太子时,征召张养浩担任司经局官员,尚未到任又改任文学之职,随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初次商议设立尚书省,张养浩认为此举不妥。尚书省设立后,他又上书指出变法扰乱朝政将危害天下,但御史台官员压下了他的奏章未予上报。适逢元武宗准备亲自到南郊举行祭天典礼,因身体不适临时派大臣代为祭祀,仪式中突然刮起狂风,导致多人冻死。张养浩公开宣称:"代行祭祀的人选不当,所以上天降下灾异示警。"这番言论严重触犯了宰相的权威。

当时中书省提议任命御史大夫和中丞人选,张养浩感叹道:"就像让盗贼头目自行推选捕快长官,即使不称职也放任不管吗?"于是他呈上万余言的时政奏疏,列举十大弊端:一、封赏过于奢侈;二、法纪松弛;三、爵位授予轻率;四、监察制度薄弱;五、大兴土木劳民;六、政令虚浮不实;七、投机钻营者众;八、社会风气奢靡;九、宗教势力膨胀;十、选拔宰相过于宽松。这些尖锐的批评触怒了当权者,张养浩被外调为翰林待制,后又遭诬陷罢官,朝廷明令中书省和御史台不得再起用他。张养浩恐遭不测,遂改名换姓逃离京城。

直到尚书省被裁撤后,张养浩才被重新起用为右司都事,后升任翰林直学士,改任秘书少监。延祐初年(1314年)恢复科举制度,他作为礼部侍郎主持会试。考生们前来拜见时,他让门房传话:"当以报效国家为念,不必私下拜谒请托。"

此后历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右司郎中,最终官至礼部尚书。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属于玩乐事,事虽小但影响大。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听到左丞相拜住这样进谏,先是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发现落款是张养浩,就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并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后来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以父亲年迈,需要奉养为由,辞职还乡。后来朝廷召他任礼部尚书,他婉拒了朝廷的任命。那一年张养浩的父亲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儿子张强,也在那一年去世了。

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朝廷召参议中书事张养浩等官员,监督恢复国学。张养浩第二次谢绝了朝廷的召回。

至治三年(1323年),张养浩继续在家为父亲守丧(古代有父母去世的,需要在家守丧两三年)。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任职,张养浩以能力不足请辞。这是张养浩第三次拒绝朝廷召回。

这年八月,元英宗和拜住死于宫廷政变,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泰定帝。

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之职,召张养浩赴大都任职。张养浩准备赴任,到通州后又称病请辞。这是他第四次谢绝了朝廷召回。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赴。这是张养浩第五次谢绝朝廷召回。

至治元年(1321年)至天历二年(1329年),八年间张养浩居家乡,多与文人,友人交往游玩,著作有多部诗文曲赋游记碑铭等作品。八年间,朝廷曾七次召回他,都被他谢绝了。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召张养浩,任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召令后,立即把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后,坐马车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陕西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百姓换十贯钱,污吏只给五贯,而且等好几天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张养浩为了解决百姓的困难,亲自检查府库中的钞票,检查出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他在钞票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从此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了。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奏请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儿子的事,就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一直住在官府,晚上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时刻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觉痛苦,他卧病不起了,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张养浩是元代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一生主张为官要清廉。他写的《牧民忠告》写于做当地方官员时;他写的《风宪忠告》写于做监察官员时;他写的《庙堂忠告》写于当中央官员时。这三个忠告,称三事忠告,又叫《为政忠告》,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劝告。《为政忠告》后来被收录进了《四库全书》。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朝代:元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张养浩一生写了许多诗文和散曲,还写过一些碑文,他的传世作品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以上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众多作品里影响力最大的。

张养浩曾七次以各种理由,谢绝朝廷召回,那些都是让他到元大都,或者其他地方任要职的。而最后一次朝廷召他,他没有拒绝,那次是关中饥荒,要他任陕西行台中承负责赈灾,他欣然接受了任命。他到陕西赴任途中,经过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无限感慨,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多次拒绝元朝廷召回,却为了饥荒中的百姓,毅然去灾区任官,积极赈灾,因身心俱疲而卒于任上,是值得今人了解的一位清官。

网址:文学成就不亚于辛弃疾、李清照的济南历史名人张养浩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86048

相关内容

辛弃疾、李清照、老舍、秦琼等主题文创产品兴起 文化名人IP成为泉城文化产业新支点
山东济南历城文化名人明星:辛弃疾、颜廷利跨越时空的文化星河
济南名人汇总 告诉你济南有哪些名人 济南明星 济南作家 济南企业家有哪些
辛弃疾、苏东坡、柳永、李清照,这四人诗人,你最喜欢哪一个?
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一婉约一豪放,那两人之间存在相同之处吗?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笔下多“豪气”,他不是文艺青年吗?
济南名人明星:闪耀在历史与当...@求前企业管理的动态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一面:妻妾成群,庄园豪宅,中二、自恋的老男孩
辛弃疾跨界挑战婉约体,仿写了一首《丑奴儿近》,柔情不输李清照
辛弃疾和海子是一个人?他们都曾以梦为马,都在一匹马里一命归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