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吴怼怼
哪怕明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陪在自己身边,但当名单公布之时,依旧是一片哗然。
今年的金鸡奖还没有开始,却给大众留下了仓促的印象。
再往前看,无论是电影界的金鸡百花,还是电视界的金鹰白玉兰,这些年都因为提名/获奖者名不副实而饱受争议。
影视评奖评分制度的公信力正在悄然下降,但这并不是观众敏感的错觉。
电影工业或电影艺术
做电影奖项,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评选是对电影行业的总结和展望,还是对电影艺术的认可和褒奖。
有时两者可以兼得,就像一部拿走奥斯卡小金人的电影,它总是同时具有足够的艺术性和普遍性。虽然近年来,政治正确性作为评选的重要参数时常被诟病,但以戏剧性和艺术性的最大公约数来衡量,其影响电影产业走向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显示出其可信度。
至于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大部分获奖影片都可以载入影史。它们不受欢迎,但在艺术性方面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电影奖项要有公信力,电影行业或电影艺术必须始终带头。
金鸡奖、百花奖设立的时候,中国电影还没有产业这个概念,专业性和大众化是有区别的。金鸡代表专业和学术,百花代表大众品味。
新世纪来临后,如日中天的学院派第六代金鸡也合不来了(他们太叛逆了,电影还没过审就被偷偷送到国外参加了电影节),艺术上颇有建树的第五代相传相继而来。更年轻的人还在成长过程中涉足商业片,这导致金鸡奖参演的影片,要么是评审团看到的电影数量极少,小范围内没有上映,要么是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
画风一变,争议不断。
金鸡百花提名的影片重合度很高。乐观的看,无论是学界还是大众,都认可好电影,但负面影响是过于耀眼的明星“压垮了嘉宾”,金鸡的专业与百花的大众融为一体,但权威越来越弱。
这种情况在中国电影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尤为明显。
金鸡和百花早已是一体两面,而百花冲淡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权威。
百花所颁发的奖项并不能概括电影行业,也不能代表风向标。
金鸡奖所颁发的奖项,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并不多。
肉眼可见的是,入围者越来越年轻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不值得的人在奖项上跳来跳去。
疑虑逐年累积,威信逐年崩塌。
湖南系和SMG
正因如此,童瑶背后的易凯资本以及涉及的关系网也被人们津津乐道。
她也不孤单。奖项背后的奖励制度,看似是专业评审+大众评审的合理组合,实则仍是一场名利与资本的博弈。
被诟病的不仅是白玉兰,还有金鹰。
银幕后水成水之后,作品不佳的金鹰女神观众们都没有说服力。
明星背后的经纪公司/制作公司与颁奖主办方的关系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来自奖项本身。
作为电视奖项,金鹰奖和白玉兰奖的评选将参考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收视率、点播率、口碑、市场反应、行业评价等。
后来,收视率演变成电视剧买卖方式上的硬指标。
正因如此,从播出期间开始造假的口碑数据,在第三方机构提供给电视节评审团的时候,就已经是注水数据了。
众多与电视内容无关的手伸入参选环节后,奖项的公信力怎么来?
评分系统和用户结构
雪上加霜的是,曾经“尽力还原普通影迷对一部电影的平均评价”的豆瓣,如今已经失去了公信力。
同时,当豆瓣将分为玄学。
一方面,有流量参与的商业大片/电视剧往往上映几天/过半时间,参与打分的人数超过万人,还没有打分。
另一方面,电影节上的小众片,首映后只有几十人打分,评分很快。
外力的介入,让豆瓣评分失去了最纯粹的公平度。
但纵观如今的互联网评分体系,豆瓣的公平性在国产影视中是稀缺的,需要得到保障。最初并不是某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构建的,而是因为用户的力量,豆瓣的电影评分在影视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服务的目的不同,造成收视率的巨大差异。
豆瓣评分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是建立在其独立性之上的。
今天,靠用户的力量建立起来的豆瓣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豆瓣评分的公信力。
靠公信力的奖项和平台需要明确,大众之所以认可其品牌,是因为“出类拔萃、不偏不倚”的专业精神。
影视的特点是娱乐性和艺术性,就是人人都可以插嘴,所以评分员和评分系统都要求一丝不苟。
否则,口碑和业务能力会被利害关系人评判,过度人性化,公信力就会破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