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迅速斩获了122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更展示了中国传统神话在现代语境中蕴含的丰富魅力。而在这部现象级作品的成功背后,音乐的力量不可忽视。配乐是影片灵魂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剧中情节增添了情感色彩,更通过中国传统乐器的巧妙运用,成功塑造了角色的个性与氛围。
众所周知,《哪吒2》的配乐制作团队是目前国内动画电影界的一流水准。三位核心音乐制作人朱芸编、杨芮和阿鲲,分别带来了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情感。朱芸编作为电影《哪吒1》的音乐制作人之一,他的二胡演奏让观众领略到了东风吹来的传统与激情。而杨芮从小就开始学习古典吉他,自学了电脑音乐制作,展现了现代音乐的无限可能。阿鲲则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影视配乐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国》和《流浪地球》让我们耳熟能详。
在《哪吒2》中,音乐不仅仅是背景,更多的是与角色命运紧密相连的元素。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BGM,这种个性化的配乐手法让人想起了经典动画片《天书奇谭》。比如,对于哪吒这个角色,音乐制作团队很早便确定了使用唢呐作为他独特的音色,这一选择深刻体现了他“亦正亦邪”的性格特征。唢呐的音色高亢嘹亮,正如哪吒那叛逆不羁的个性,让人感受到他勇于反抗命运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哪吒1》中,音乐的使用已经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在续集中,音乐的构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哪吒2》中,唢呐数量的增加将角色的英雄气概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除了传统乐器,杨芮还巧妙地为其他角色设计了各自的主题曲。比如“土拨鼠”的配乐,既展现了它的笨拙与可爱,又暗藏了角色深层的复杂性。在这份配乐中,杨芮运用了大三弦、长号、手鼓等多种乐器,创造出一种既诙谐又充满悬念的旋律。
向观众讲述故事的,不仅是角色本身,更多的是情节渲染的音乐。影片开始部分的前情回顾音乐,杨芮特别设计了一段充满史诗感的旋律,采用了侗族人声合唱与传统民族乐器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传奇氛围,而并非单纯地依赖西方乐器。这一设计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神秘悠久的中国神话之中。
对于《哪吒2》的音乐创作,制作团队的用心同样体现在细节上。在太乙真人为哪吒与敖丙重塑肉身的那段美妙场景中,团队选用了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展现了深厚文化底蕴。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听懂歌词,团队甚至对一部分歌词进行了普通话的调整,反映出对观众体验的重视。
在音乐的运用上,吸取了民间传统,结合现代元素,使得《哪吒2》的配乐既具历史感,又不失创意。在东海龙王与西海龙王的主题音乐中,分别采用了具有古典色彩的旋律与现代电子节奏,使得每一条龙都有独特的声响,与各自的角色设定相得益彰。尤其是北海龙王的音乐设计,通过匈牙利交响乐团录制了一段巴洛克风格的赋格曲,古今结合的手法让观众陶醉其中。
而在重要角色申公豹的大型战斗场景中,交响乐与独唱的结合展示了其复杂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层次的逐步递进,观众仿佛能感觉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万妖合力的片段中,阿鲲使用了简单却富有张力的三个音符,巧妙地通过节奏的变化来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最终,《哪吒2》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蕴含着制作者的艰苦努力与创造。在这现代与传统交融的音乐世界里,观众不仅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感受到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自信。以音乐为桥梁,让我们在这部电影中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