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与文化传承的实践之思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郭晓晴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各个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精神载体。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然而,当下部分民族音乐面临失传、变异甚至消失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民族音乐的生命力、传承民族音乐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代音乐创作者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音乐创作者在汲取传统音乐滋养的同时,不断突破原有的音乐边界,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手法、西方音乐相融合,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再造和重塑,更是一种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实践。
汲取现代音乐元素,实现民族音乐现代演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发展势头愈发强劲,部分民族音乐却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推动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流行音乐具有新颖的演奏形式和表达方式,将其融入民族音乐创作可赋予新的生命力,实现民族音乐的现代性转化;另一方面,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为流行音乐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深度。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启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之路,许多创作者结合北方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出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流行音乐,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黄土高坡》等。进入21世纪,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进一步发展,在全国掀起一股“中国风”创作热潮,涌现出《青花瓷》《东风破》等优秀作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传统民族音乐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创作者可考虑将摇滚、电子、爵士等现代音乐元素融入民族音乐创作中,提升民族音乐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满足年轻听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借鉴流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特征,在创作中适当简化民族音乐中较为复杂的旋律走向,使其更贴合流行音乐朗朗上口的特点。例如,原版《鸿雁》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长调特点,旋律悠扬。改编后的版本简化了部分复杂的旋律线条,使歌曲结构更加紧凑,旋律更加简洁明快。另一方面,通过流行音乐中和声与伴奏的处理,使传统旋律更加立体和流畅。例如,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加入流行音乐中常见的弦乐背景、和声编排或电子音效伴奏,不仅可以提升整体音乐的表现力,还能让民族音乐更符合当代听众的审美期待。
融入西方音乐文化,实现民族音乐融合共生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音乐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域或文化圈层。创作者除添加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外,还应探索不同音乐体系之间的共通点,形成全新的音乐语言,从而提升民族音乐的影响力、拓宽民族音乐的受众范围。
早在20世纪初,一批接受过西方传统音乐教育的归国音乐家,就开始尝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管弦乐或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创作出中国民族特色和西方表演形式相结合的现代乐曲。20世纪中叶,我国钢琴曲和交响乐开始进入繁荣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作曲家,如贺绿汀、丁善德和殷承宗等,为中式西乐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将中国特有音乐元素、民族传统与西方音乐形式相融合,使民族音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当代民族音乐创作者也应深入了解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各自的特色及其内在逻辑,挖掘两种音乐体系之间的共通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音乐语言,实现两者的共荣共生。例如,改编自《夕阳箫鼓》的《春江花月夜》,在保留原曲古朴、典雅风格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钢琴音色的表现力,并利用刮奏、琶音、震音、颤音、五声和音等技术手段融合箫声、鼓声、琵琶声、筝琴声,是中西音乐融合发展的典范。
依托数字音乐技术,实现民族音乐创新传承
随着数字音乐技术的快速发展,民族音乐的创新传承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数字化保存和资源管理可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创作者可利用数字录音、扫描和数据库建设等技术手段,将珍贵的民族音乐资料进行系统化存档。同时,建立开放的数字资源库,促进民族音乐资料的共享与再利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建设国家级甚至全球性的音乐档案馆,如中国音乐文化遗产数据库、欧洲音乐图书馆联盟等。这些平台不仅收录了大量的音频文件、乐谱图像、历史文献等,还提供了便捷的检索功能,使创作者可轻松获取所需素材。另一方面,数字音乐工作站、合成器和采样器等高科技工具的广泛应用,大幅优化了音乐创作者的工作流程,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将灵感转化为现实作品。因此,创作者可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虚拟合成器等工具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利用自动化音乐生成、智能作曲等前沿技术,凭借其算法、软件和硬件支持,提升民族音乐作品的灵活性。除此之外,创作者还可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将作品传播到全球各地,进一步提升民族音乐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创新实践。在现代社会,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超越自身边界,将传统根基与现代艺术、西方音乐以及科技发展深度融合,从而为民族音乐开辟更广阔的创作与传播空间,使其能够跨越时代、超越地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与文化传承的实践之思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85322
相关内容
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的路径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探讨
边疆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与实践专题研讨会暨“非遗之外——当下流行音乐语境中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工作坊系列活动(二)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多元文化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开拓多元文化视角 推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pdf
文旅融合,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