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刚谈民歌传承与创新
01刘和刚谈民歌传承挑战
在最近的一次新华社专访中,著名歌唱家刘和刚披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他的儿子,从小便对唱民歌怀有浓厚兴趣,诸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经典曲目都能轻松演绎。但当孩子升入小学三年级后,却意外地放弃了这一爱好。原来,学校里鲜有人唱这样的民歌,甚至可能因此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当代儿童音乐趣味的转变,更深刻反映出中国民歌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所遭遇的传承挑战。
【 民歌在当代的困境 】
“中国民歌传承的困境
在专访中,刘和刚谈到了中国民歌所面临的传承问题。他指出,民歌源于56个民族的日常生活,蕴含着深厚的生产生活智慧和真挚情感,与大众息息相关。许多经典民歌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还寄托着人们的共同记忆。然而,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中国民歌的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许多“90后”和“00后”甚至不知道民歌为何物,这让人不禁担忧,难道民歌真的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 流行音乐的冲击及传承意义 】
刘和刚强调,民歌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其蓬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他在接受新鲜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呼吁大家不要忘记、更不能舍弃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毕竟,民族音乐在培养审美情操、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2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新时代的民歌要与时俱进
我深爱中国民歌,期望能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一座桥梁。自2022年起,为了激发年轻人对民歌的热爱并传承下去,我创立了“中国经典民歌展演活动”。通过举办比赛、公益演唱会等多样化形式,我们努力将民歌引入校园,发掘并推广新人的优秀作品。
【 新时代民歌的发展策略 】
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在保留民歌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现代手法进行包装与改编。刘和刚强调,“新时代的民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调整咬字技巧、引入电声乐队伴奏等方式,为民歌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创新举措让观众在熟悉而动听的旋律中重温了时代的记忆,同时,以崭新面貌呈现的民歌音乐会也多次走进大学校园和地方舞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于未来的工作,我充满信心,并将持续推进民歌展演事业的发展。
【 立足生活创新创作 】
“民歌,这棵古老的‘老槐树’,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刘和刚深知,民歌唱的是老百姓的心声,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亲身体验,否则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他坦言,当前一些文艺作品过于追求商业利益,甚至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这些作品往往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挖掘和对民众情感的真诚表达。然而,刘和刚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同时不断创新,民歌这棵古老的“老槐树”就一定能够枝繁叶茂,深入人心。在众多文艺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民歌正逐渐摆脱单一的表演模式,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相信在未来,民歌必将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喜爱与关注。
网址:刘和刚谈民歌传承与创新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85281
相关内容
让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唱响额尔古纳乐队:新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之光
民歌新韵:《春天花会开》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刘和刚:民歌唱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
刘德海:江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藏族歌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艺术传承与创新:韩美林与李玉刚的非凡之路
文旅融合,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陈思思谈民歌创新:“游走在经典和时尚中”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