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子秉称圣人,曾国藩低他半头,王阳明凭什么这么牛?
前言:
王阳明与孔子齐名,被尊为两大圣人。他创立的阳明心学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亚文化圈。比如,日本稻盛和夫便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从零开始创办了两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在中国,海尔、万科、上汽等知名企业的管理哲学也深受阳明心学启发……
那么,阳明心学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力量,能够让它从晚明时期一直受到尊崇,影响至今?本文将带你浅显明了地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助你修身养性,提升领导力素养。
阅读本文后,你将掌握以下内容:
1. 阳明心学的核心四句话
2. 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
3. 对“知行合一”的正确理解
正文: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最后巅峰,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什么是阳明心学?我们常用四句话来概括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并非王阳明本人原话,但其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有类似表述,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总结阳明心学的经典语句。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指人的心性本来是纯净的,没有善恶之分。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说明当心开始运作、产生念头时,便出现了善恶的分别。这里的“动”指的是起心动念。任何一个念头,都会包含善恶的区分。
因此,当心中没有任何念头时,是无所谓善恶的;但一旦有了念头,善恶便产生了。
这两句体现了从心的本体状态到心的现象活动的转变。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味着心中有了善恶,就会产生对善恶的认识和判断,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就是“良知”。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其独特之处。换句话说,阳明心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对良知的强调。良知即是对善恶的分辨能力,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就是良知的体现。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了善恶的抉择。拥有良知后,我们应当选择行善,摒弃恶念。
而“格物”则是指内心的修炼,即要努力将善念留下,把恶念清除掉。
值得注意的是,阳明心学中对“格物”的理解与朱子理学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方向相反。总体来看,阳明心学与理学在根本思路上是对立的。
谈到阳明心学,通常会提及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或“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理论起点和基础。王阳明之所以将理学转变为心学,正是因为他认为“心”才是根本所在。
“心外无物”构成了整个心学体系的理论基石。而“致良知”则是阳明心学的标志性思想,成就了王阳明的历史地位。
“知行合一”则聚焦于具体的实践行为理念。
“心外无物”表达的是:心之外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领悟到了“心即理”的观念。
这一观点曾被中学教材批评为“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它似乎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万物由心决定。
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这一点有详细阐述:“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非否认花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花是否与“我”的心产生联系。
“寂”指的是寂静、无感,当你未看这花时,它与心无关,彼此独立。
当你注视这花时,花的颜色和形态在你的心中变得鲜明,花的存在对你而言变得有意义,因此不在心之外。
由此可见,王阳明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是否客观存在,而是事物存在对我们的意义。花本身无意义,但若养花带来心灵愉悦,花便被赋予了价值。
举个简单例子,喜欢的人被称为“王子”或“公主”,这在他成为你心中的“王子”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客观存在;而一旦赋予了“王子”这一意义,他在你心中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王阳明认为人心具有强大的“赋义”能力。
俗话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关注点不同,心的大小也不同,人的成就自然有差异。
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实质上是在提醒我们:心的关注点决定了我们的成长空间和成就高度。
作为领导者,若把视野和关注点放得更高,自我完善的空间就越大,成就也会更加卓越。
“致良知”是王阳明在江西定乱时期的深刻悟道。
那段经历让他深思:“人是否真的拥有良知?”
“良知”一词最早出自孟子,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里的“不虑而知”,即无需刻意思考,自然知晓,便是良知。
王阳明的解释与孟子类似,曾写过两首《答人问良知二首》:
“良知皆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意思是良知是在独处时自觉存在的,除此之外无别的认知。人人都有良知,但未必清楚它的存在。
良知是最真实的内心感知,可能骗别人,却骗不了自己。若把内心感受托付别人,又有何意义?
这里重点有两点:
第一,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
第二,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这也是阳明心学能在晚明成为社会思想运动的重要原因。
既然圣人是道德圆满之人,而人人都有良知,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能。
因此,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满街都是圣人。”
当然,潜能与现实仍有差距,成为圣人与已经是圣人尚有区别。
王阳明不仅提出“良知”,更强调“致良知”,即将良知落实到具体行动,才能将潜能转化为现实,最终成圣。
他认为,确认良知,首先要在心性上努力,认识自己有良知;其次要在现实生活中磨练,每件事都做到符合良知的要求。
心上的修炼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确保良知被“致”出,使潜能转为现实。
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坚守良知,行为符合内心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在职场管理或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以自我视角出发,如何既坚持自我,又能被他人接受?良知便是衡量的关键。
心学中有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基于此,我们的行为才能无愧于心,做到恰到好处。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提出的概念。
“知”与“行”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的活动都围绕这两者展开。探讨“知行”,也是探讨人生观的过程。
如果“知”指良知,那么“知行合一”即良知必然指导行为。
许多人则把“知”理解为知识或观念,“行”理解为行动。知识影响行为,行为落实知识。
理论上,知行关系有两种:知先行后,和行先知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就体现了这一点,他名字曾改为“陶知行”,后来又变成“陶行知”,仅次序变动,却反映了根本立场差异。
信奉“知先行后”的人,可能只重视学习理论,不重视行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我懂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就是“知而不行”的典型表现。
针对这种现象,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他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这句话的深意是,知识和行动本应统一,行动即是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指导行动,两者不可分割。
他还强调“用行来取代知”,强调通过行为来强化知行的关系。
若仅把“知”当作抽象知识,往往会陷入空想和拖延,导致行动难以落实,知行脱节。
当然,不是说不能思考,而是过度思考会制造无谓的阻碍。
这就像企业要求领导者具备强大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再好的规划和方案也无用。
而“知行合一”正是最能体现实际成效的智慧。
网址:和孔子秉称圣人,曾国藩低他半头,王阳明凭什么这么牛?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83559
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为什么王阳明能和孔子并称为曾仕强去世,他和曾国藩是什么关系?
王阳明简介
孔子和韩国到底有什么关系
孔子和孟子合称什么?孟子和孔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孟子和孔子的关系 孔孟为什么并称?
圣人王阳明一生娶过几个老婆?
蒙恬生肖属相什么时候出生(曾国藩是什么星座,古代有那个诗人或文人是射手座 )
孔子和孟子什么关系
我国只有2.5个圣人,其中的一个,在历史教科书上居然很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