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乐园经济:从IP角逐到多元“进化”
7月5日,上海乐高乐园与苏州阳澄半岛乐园同日“上新”,前者以全球最大规模开园,后者以“奶龙魔法时光主题区”刷新国产IP本土化范式。
两个月前,浙江宁波的中国海影城“奔跑吧乐园”试运营,以“综艺IP+”模式打造长三角文旅融合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这场“乐园经济”的狂欢,不仅是区域文旅消费的爆发,也是中国主题乐园行业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从IP依赖到文化深耕的一大转型。
全球“顶流”扎堆长三角
细数今年快速进场的乐园,乐高、哈利·波特、小猪佩奇、蜘蛛侠、狂人国等,无一不是全球顶流IP,国际巨头在长三角布局的接力态势甚为明显。
潘洁 摄
迪士尼、乐高、小猪佩奇、哈利·波特,四大乐园布局上海“东南西北”,上海国内主题乐园“第一城”的地位愈发巩固,也标志着国内主题乐园市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长三角为何成为全球IP必争之地?《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主题公园接待游客4737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1/3。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构成基础条件,而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汇点的开放基因,更为国际IP落地提供了“文化水土”。
此外,乐园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新主题乐园加速入场。灼识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乐园经济市场规模接近600亿元,预计在各类活动助力下,到2028年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
“上海人均GDP超2.5万美元,2500万常住人口与年均2.5亿游客形成庞大市场,叠加长三角‘2小时高铁圈’的辐射力,构建了‘本地高频客群+跨区域游客+国际流量’的立体客源网络。”同程研究院相关研究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长三角主题乐园的爆发并非偶然。上述研究员进一步表示,城市空间布局上,迪士尼(川沙)、欢乐谷(佘山)、海昌海洋公园(临港)等选址郊区,通过低密度土地开发规避中心城区拥堵,并以轨道交通如地铁11号线直通迪士尼、16号线连接海昌的高效导流,激活郊区土地价值。
“战略层面,主题乐园作为城市软实力象征,上海通过引入迪士尼、乐高等国际IP提升消费能级,强化中国在亚太文旅圈的国际地位。同时,以乐园为文旅融合载体,联动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形成百亿级综合收入贡献,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该研究员表示。
同样是具有全球品牌度的主题乐园,迪士尼和乐高乐园的定位有明显差异。前者覆盖全年龄段客群,而后者则是专为2—12岁亲子家庭打造的乐园。正是这种差异化的定位,让迪士尼和乐高乐园可以在上海共存。
上海的多元文化接纳度,也为国际IP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迪士尼落户上海时,曾有质疑“中国孩子是否接受米老鼠”,事实证明,上海迪士尼开园首年接待游客超1100万人次,其中30%为国际游客。乐高乐园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的文化包容性与消费能级,使这里成为乐高品牌全球化的关键节点。
国际IP的接力布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优势。2024年,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落户上海崇明,哈利·波特IP改造上海锦江乐园,法国狂人国主题公园签约杭州,形成“老牌IP续写传奇、新生IP抢占先机”的竞争格局。
“长三角主题公园数量与接待量全国第一,竞争倒逼差异化发展,国际IP在此更能凸显品牌竞争力。”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表示。
林焕杰进一步指出,长三角地区具备主题乐园发展所必需的诸多要素,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等。与此同时,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有着深厚的开放底蕴,这为国际IP的落地营造了极为适宜的环境。“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先天区域优势,不仅造就了上海迪士尼成为长三角主题乐园差异化发展的一个范例,也让行业内部达成了共识,即乐高、小猪佩奇、华纳电影乐园等国际IP在长三角能更充分地展现其品牌竞争力。”他说,正因如此,这些国际顶级IP纷纷将目光投向长三角,选择在此落户。
中外选手差异化竞争
随着“新选手”入场,门票价格分化加剧。记者注意到,国际知名IP乐园,如上海迪士尼、乐高乐园的成人票普遍超过500元,而本土乐园,如常州中华恐龙园、杭州乐园的票价多在200元到300元区间。
“在当下国内外IP盛宴中,门票价格两极化、运营模式差异化、文化融合本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品牌研究专家李正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国际顶流IP凭借品牌溢价占据高端市场,本土乐园则通过性价比与创新体验争夺客群。比如,苏州阳澄半岛乐园的“奶龙魔法时光主题区”与宁波“奔跑吧乐园”的“综艺IP+”模式,揭示了乐园经济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创造”的进化逻辑。
“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成本高,一定程度上推高定价,而本土品牌主题公园高度依赖本土产业链和人力,且不用付出较高的品牌授权使用费和外国高管工资,总体成本相对国际知名IP主题公园更低,价格优惠一点。”李正说。
在李正看来,主题乐园的意义远不止于门票收益,还能有力推动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多个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进而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不过,主题乐园之间的竞争,并非仅仅聚焦于概念打造与流量吸引,更在于内容运营水平、配套承接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他说,只有不断强化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真正将游客流量转化为实际消费,把短期流量积淀为长久的发展动能。
针对主题乐园二次消费占比低、复游率低、创新压力大等问题,林焕杰表示,“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主题公园需要常变常新,通过定期更新项目避免游客审美疲劳,增强重游欲望。同时从音乐、色彩、服务到‘峰终体验’(如烟花秀),为游客营造全方位快乐记忆的环境,这才是项目持久留客的关键。”
事实上,当前,已有一些文旅企业逐步摆脱对原有影视IP的依赖,转向对本土文化的深耕挖掘。
7月5日,原“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更名为“苏州阳澄半岛乐园”,其核心亮点“奶龙魔法时光主题区”引发广泛关注。该主题区占地超3万平方米,涵盖三大沉浸式分区与一座IP主题餐厅,拥有30余项互动设施。
在李正看来,此次创新在于“国产IP+苏州故事”的融合,以“阳澄宝贝朋友”等本地原创角色为纽带,将江南文化融入现代亲子互动,开创了主题公园IP本土化模板。
“从依赖影视IP授权到主动挖掘城市文化,企业完成了从‘价值传递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跃升。”李正分析称。
突破“千园一面”同质化困局
不难看出,“快乐经济”的溢出效应正以几何级数释放。1元主题公园的收入能够带动城市3.8元的收入,从而拉动上下游产业6元至15元的收入。上海乐高乐园方面预计,开业之后度假区将为所在的金山北部地区带来每年300万至500万人次的稳定客流。林焕杰直言,现在中国主题公园的建设还处在上升期,很多城市都想把主题乐园变成一张“城市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日,浙江广电集团与宁波象山县共同打造的“奔跑吧乐园”试运营,成为全国首个“综艺IP+”主题公园。项目占地1000亩,拥有75项大小项目,涵盖AR/VR体验、演艺表演、海洋文化研学等业态。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广电+”模式,将综艺IP的长尾效应转化为线下消费场景。
“在主题公园密集布局的长三角地区,各家主题公园若想脱颖而出,就必须突破‘千园一面’的同质化困局。”李正分析指出,以阳澄半岛乐园为例,其并未选择简单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而是独辟蹊径,将文化体验打造为核心竞争力,赋予园区鲜明特色。此举不仅有效规避了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与内耗,还为长三角区域的文旅产品矩阵增添了多元层次与丰富选择。
“同时,客群结构不再单一,辐射力自然更强。这不仅让乐园游客增长,也为整个区域旅游带来了新的活力。”李正说。
记者注意到,科技也在重塑主题公园的竞争力。上海乐高乐园引入AI互动装置,游客可通过手势控制乐高积木搭建;宁波“奔跑吧乐园”的AR体验区,让游客与虚拟明星同框竞技;苏州阳澄半岛乐园的“奶龙魔法天地”则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沉浸式童话世界。
“行业已从规模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未来,能够整合文化资源、技术创新与可持续运营的乐园,才能赢得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认可。”林焕杰指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长三角乐园经济的爆发,是中国主题公园行业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缩影。当迪士尼与乐高在上海共存,当国产IP在苏州创造本土化模式,当综艺IP在宁波激活线下消费,一个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长三角地区的文旅协同发展正驶入提速换挡的快车道。”在李正看来,一个优质文旅项目的落地,往往能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持续释放城市活力,带动周边相关业态蓬勃发展,促进更多资源、创意在长三角区域内高效流动、互利共赢,为“区域一体化”战略增添实实在在的支撑力量。
其进一步表示,过去主题乐园之间的竞争更多聚焦于规模扩张与建设速度,而当下则更侧重于内容深度与体验品质、创新能力的综合比拼,“只有不断追求质量与内涵的双重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未来。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法则,更决定了中国文旅产业能否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网址:长三角乐园经济:从IP角逐到多元“进化”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80481
相关内容
文化娱乐IP全面爆发,粉丝经济助推市场多元发展从“流量经济”到“价值经济”:创业者如何打造可持续的娱乐IP?
从“流量经济”到“价值经济”,创业者如何转型?打造可持续娱乐IP,赢得市场先机
从二次元到三次元,虚拟偶像进化史
IP经济背后的理论机制与创业机遇
文化产业70年逆袭: 本土娱乐内容从配角到主角
成毅也难救李子园?粉丝经济中明星影响力逐渐走弱
Z世代二次元消费三重逻辑:角色消费、社群经济与同人创作
成毅也难救李子园? 粉丝经济中明星影响力逐渐走弱
从济南花灯“夏雨荷”看文化IP如何为城市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