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留量”
让演唱会“曲终人不散”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央视新闻报道,进入暑期档,演出市场格外火爆,有的演唱会开票30秒售罄,有的仅预约人数就突破200万,“抢票攻略”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而比抢票热潮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届观众正在重新定义演唱会的打开方式。演唱会上都有哪些新玩法?被称为“行走的GDP”的演唱会经济又是如何撬动一城消费?
挥舞荧光棒、千人大合唱……无论追忆炽热青春,还是纵享集体狂欢,眼下演唱会经济火爆,“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当前很多人的旅行新潮流。
比“一票难求”更值得关注的是,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观看”。以刚刚落幕的2025潍坊·新青年音乐节为例,观众就以沉浸式观演、Cosplay狂欢、网络直播互动等新玩法,将演唱会从单向的音乐输出,转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情绪嘉年华”,不仅催生出众多新消费形态,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沉浸式体验”的痴迷——他们愿意为“深度参与”付费,为“情绪价值”买单。
在此前提下,被称为“行走的GDP”的演唱会经济,正以新玩法撬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一方面,观众主动创造的增量需求催生新业态:演唱会现场的编发摊位日入千元,Cosplay服饰定制日益火爆……观众正在从消费者变为“消费创造者”。另一方面,“演艺+旅游”触发文旅消费链式反应:为看演唱会跨城奔赴的年轻人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多元消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即门票1元,带动周边消费4.8元。
但是,短时间内高密度的演出、相似的阵容,难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市场变幻莫测,观众需求愈发多元,仅靠明星效应来“黏”住客流是不持久的,如何留住演唱会经济带来的“人气”,成为留给城市的难题。要想放大演唱会的“长尾效应”,还需要通过优质的体验、硬核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各个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的演艺经济发展模式,使文艺IP和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推动文化旅游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演出本身的文化内核同样重要,市场也期待高水平、有诚意的演出,这就要求供给端持续不断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狂欢之下亦有隐忧,“黄牛”扰乱票务市场秩序、过度商业化的同质化风险、跨城人群的瞬时涌入对城市管理的考验……行业亟需补齐规范发展的短板,多方协力,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让演出经济“唱响”城市活力,成为拉动旅游收入、提振服务业消费、提升城市流量的“新密码”,让“行走的GDP”走得更远,实现“曲终人不散”的长远效果。
编辑:韩佳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