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坞的造梦盛宴

发布时间:2025-07-13 20:56

笔者于2018年观看了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也是第一次作为刚入门的电影学生观看的非好莱坞的院线电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笔者只是高二学生,初学电影,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影评,如今看来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语言声色,实在是贻笑大方。为了考学,笔者重新拉片了《神秘巨星》,发现《神秘巨星》固然远飞所谓的大师之作,但其很多剧作技巧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正如老师们所言,大师是学不来的,拉“庸俗”的商业片,才是学习电影的手段。那么笔者试图从剧作结构、人物弧光和人物关系塑造、情绪点设计、核心创意等剧作技巧乃至背后的文本互文、现实主义题类型化叙事等多方面探讨本片明优点与不足。

2018的印度电影以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我滴个神啊》、以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为主,阿米尔汗最后一部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便是《神秘巨星》,可以说,扎实的类型化剧作功底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是现实主义题材类型化创作在印度电影的体现。然而,自2020年后,印度电影再也没有连续出现如同18年那样的连续爆款,其原因不得而知。本文试图以《神秘巨星》一片为例,分析印度现实主义题材类型化的处理与表达的缺点与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18年初的电影市场,《神秘巨星》、《无问西东》、《奇迹男孩》均为现实主义题材逐梦类型电影,其中《神秘巨星》与《无问西东》激烈厮杀,最终易几百万的票房之差惜败于《无问西东》,但《神秘巨星》却在流媒体上映后,豆瓣上的评分又赢了一次《无问西东》。笔者认为,《无问西东》是因为其依靠国内明星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的强大号召力才击败了名气明显不如章子怡等国内巨星的阿米尔汗,更不用提在国内几乎没有知名度的主演塞伊拉沃西了。在同等质量下,国产片会更受欢迎。此外,本片的导演是兼任编剧,笔者认为,编而优则导,由编剧自身来导演剧本,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展现电影的情感,但缺陷也很明显,即视听调度能力有所欠缺,更让人诟病的是,本片的歌舞片段处理的较为平庸,摄影固然可以号称是所谓的“自然光效”,但总体上来说是不让人满意的,与之相对应的是,本片的声音处理上,不仅仅是音乐部分处理的号,就连声音也处理的极为优秀,音乐音响化的处理

接下来探讨《神秘巨星》的剧作结构与人物塑造,虽然剧作技巧满满,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满溢其中,故而可以感人。

笔者想先谈一下本片的人物弧光的塑造。可以看出,女主从一开始就是非常强势的主动性人物,她没有因为内心的懦弱而“拒绝召唤”,是因为夏克提的形象不好才“拒绝召唤”。换而言之,如果夏克提的名声很好,女主是一定会主动去找夏克提的,这充分说明了女主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女主伊希娅被父亲极为轻视,父亲让她为自己端茶送饭、连自己的房间都没有,被压抑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唱歌来暂时摆脱父亲的阴影。之后进入了游戏时间,女主和弟弟、母亲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就连阿米尔汗也向她递出橄榄枝。然而她拒绝了召唤。此时,中点来临,父亲摧毁了她的电脑、吉他,迫使女主向阿米尔汗求助,并最终获得了成功。此后进入了伪胜利,女主唱歌大获成功,还找到了靠谱的律师并弄到了离婚文件,女主此时的情绪可以说是最高潮,然而女主回去和母亲交涉时却因母亲的软弱而暂时作罢,二人关系发生转变,女主开始埋怨母亲,但此时的“输出体”奶奶告知母亲懦弱下的伟大时,女主转变了,女主删掉了自己的账号,并宣称自己“放弃了梦想”,此时的女主完全变成了被动式主人公。她为了回报母亲的生命之恩,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不仅仅是梦想,还有生活,爱情(一个细节,钦腾邀请伊希娅去吃冰淇淋,因为母亲在场伊希娅本能拒绝,但母亲连续三次“走吧”发出同意许可后,伊希娅才不可置信的去和钦腾玩,最后也是母亲的“去吧,拿回你自己的东西”她才行动了)。在和钦腾告别后,给了一个母亲锁门的特写,接下来就是面无白表情的伊希娅穿着黑袍赶赴沙特,可以说导演的构思十分巧妙,是母亲以爱之名给她的心灵上锁,而最后也是母亲以爱之名给她解开了心灵的枷锁。在之后的签“死刑判决书”的出国申请机场兑票、买车票扔吉他乃至母亲为了女主抗争时女主仍然是畏惧,她没有提供给母亲任何帮助,她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被动主人公。就连母亲提出离婚后,她仍然没有想过去参加颁奖仪式,这一点可以通过母亲去接电话,女主却不知所然的动作可以看出。就连最后的“孔融让梨”的颁奖环节中,女主仍然是被动,她不敢跨越雷池,即使她表面上的“导师”阿米尔汗和盟友弟弟古杜、盟友青藤鼓励她,但她仍然被动,直到变为主动人物的母亲解开了她内心的枷锁后,女主才终于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上台领奖,与母亲拥抱,进入了童话的大结局。

ps:补充一点,伊希娅一开始是暴躁、易怒的小公主形象,体现在她对弟弟、青藤的只知索取和乱发脾气、对母亲的行为不理解,认为母亲是胆小鬼等言论,而在“突变与发现”即得知她的存在就是母亲争取过来之后,她以牺牲梦想和未来为代价回馈了母亲,同时获得了自我的成长,即使是同时夹杂着负面的成长和正面的成长。正面的成长体现为她终于不把钦腾当舔狗,向其深情告别,上飞机主动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弟弟,完全服从母亲的意志等行为,她实现了从遗传自父亲的暴躁、自私、索取变成了温柔、懂得牺牲与奉献的成长,负面成长就是她从积极进取反抗父亲、责怪母亲的青春刚烈勇往直前的形象转变成行尸走肉般的失去进取心任由摆布的被动式人物。

而母亲则与之相反,从机场离婚事件前一直是被动、懦弱的形象,直到为了保护女儿做梦的权利觉醒后,母亲彻底变成了主动主人公,是她带着女主区颁奖典礼、是她解开女主内心的枷锁,可以说,二者的转变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带来了一个话题--电影中到底谁是“导师”的角色?表面上的导师是阿米尔汗,但阿米尔汗只是一个完成“客体”即成功的一个媒介,他没有提供任何精神上的支持没有促成女主性格上的转变,因此,导师并不是阿米尔汗。那么是谁?母亲吗?可以这么说,是母亲给了本片的核心创意“神秘的黑袍”,并贯穿全片,是母亲提供种种让女主实现梦想的手段,然而母亲本质上是一个相对懦弱的角色。除了结尾的那二十分钟,母亲带给女主性格上的转变只有“负面”的懦弱,而传统叙事模型里的导师应当是强大、性格上主动,是主人公学习的对象的,但在本片没有。如果把本片的1小时40分到结尾看做一个独立短片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母亲是拒绝召唤了的,即开始的时候拒绝离婚协议的这样一个“冒险召唤,但并最后实现了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女主反而成为了母亲的“导师”,包括女主扔吉他可以看做“导师死亡”,因为此时的伊希娅已经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完全的被动人物,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这是促使母亲改变的导火索。因此我认为,本片没有固定的导师,反而是母亲和女主两个人物一前一后,互相成就,互为导师的。

至于青藤、古杜,这两个人物是纯粹的扁平人物,传统的盟友角色,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姑奶奶这个老太太,老太太全程几乎很少发言,除了那次说出真相--母亲为伊希娅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的那一场戏,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因此姑奶奶也是一个被动的扁平人物,但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盟友”,应当说,姑奶奶属于输出体的存在,不过是反向输出体。输出体一般在好莱坞电影里边有智慧长者担任,承担着输出导演编剧的价值观的责任。但是,在本片中,姑奶奶是并非传统的智慧长者,她是老而无用的老太太,她输出的是“丈夫去世后没有去过电影院”“女人在印度这个国家没有或者的意义”“我根本说不上话”的这些观点,这固然不是导演想输出的,导演是想利用姑奶奶这样一个受到印度糟粕文化来暗示伊希娅如果放弃梦想,会成为姑奶奶、母亲这样的悲剧的延续,更不用说更加极端保守的沙特了。但本片中,姑奶奶的那一番话还成为女主彻底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第一分钟就及其主动的主人公变成一个做出超过15次逆来顺受的动作的极端被动主人公的一个转变,这也是导演通过姑奶奶这样一个反向输出体想表达的:印度女性地位的低下,从剧作功能来说,促使伊希娅放弃梦想的同时,也暗示了伊希娅放弃梦想后一定会遭遇的悲剧结局,与之前的“假胜利”形成对比,拉大了情绪起伏的同时并让观众为伊希娅的命运感到揪心与担忧,从而为最后的高潮的情绪变化埋下伏笔。

我们可以发现,影片的前五分钟交代了女主伊希娅擅长唱歌,并和男主青藤建立初步关系,此时二人关系只算是普通的同学,没有实质性进展。接着,伊希娅见到了母亲,注意到母亲被父亲家暴的伤痕。从剧作技巧来说,是一种较为高明的处理手段,在好莱坞的三幕剧里,会在建置阶段若隐若现的交代对立体的力量和主人公的潜在危机。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算的上是一种父亲独特的出场方式,为后续父亲家暴埋下了伏笔。同时构建了主人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现场唱歌。

第二个五分钟的节拍里,导演交代了母女、姐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让阿米尔汗饰演的音乐以反派的形象出现在电视里边,同时将女主的目标转变为趁父亲高兴的时候请求父亲允许自己唱歌,手段较为高明。

第三个五分钟的节拍里,本片唯一的对立体,家暴父亲终于出场了,他上来就殴打妻子,并迫使女主放弃目标。在剧作上来说,此时属于“对立体的力量初次得以展现”进而使得女主的目标发生转变----即两个目标,表面目标是换一种方式唱歌,另一个潜在的没有被明显激化的目标即“逃离父亲”。但父亲和伊希娅的矛盾并没有被过度激化,因此伊希娅此时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摆脱父亲阴影的必要性,而这一点在后边才有所体现。

在第四个节拍里,男主钦腾再次追求伊希娅,但被伊希娅第二次拒绝。之后出现了本片的转折点--电脑,伊希娅询问母亲电脑的钱从哪来的,并“拒绝召唤”,母亲转移话题,从而为后边的这个契科夫之矛的爆发埋下伏笔,并促使伊希娅踏上“英雄之旅”

第五个节拍进入了游戏时间,伊希娅和母亲欢快的浏览优兔网的东西,并想在网上唱歌,但伊希娅但心父亲看到而苦恼,这是母亲给了伊希娅建议,让伊希娅穿上罩袍成为“神秘歌手”,并获得成功,之后伊希娅的心情很好,也默许了钦腾的追求,之后又唱了新歌,此时埋了一个虚惊一场的雷--即电脑被父亲发现,所幸无事发生,接下来仍然是游戏世界,母亲和伊希娅、古杜出去玩,并埋下了阿米尔汗饰演的音乐家需要新歌手的伏笔。终于进入了中点,父亲对伊希娅个人的压迫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显现。父亲摧毁了伊希娅的吉他和电脑,总体情绪第二次降低,并促使伊希娅寻找其他的方法去唱歌。同时,钦腾的关怀让处于情绪低落期的伊希娅愿意接受他的好意,女主希望寻求大音乐家的帮助,但却“拒绝召唤了”名声狼藉的阿米尔汗饰演的夏克提,然而,下一个激励事件彻底爆发--父亲直言让伊希娅享受最后几个月自由的时光,从而迫使伊希娅去寻求夏克提的帮助。这里运用了很多小技巧,比如导演很明确的希望伊希娅在夏克提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却用了没有电话、不回电话到接到电话,出不了学校到想办法出学校,唱歌发挥很糟糕、请求换方式唱歌,并最终唱歌大获成功,找律师,夏克提拒绝找靠谱律师,找到靠谱律师这样三个事件终于到了假胜利的阶段,接受夏克提的邀请、唱歌成功、找到靠谱律师应当说是导演从一开始就一定拟定好的目标,这里的小技巧,就是即使在必然实现的目标中也会设置很多小阻碍和小挫折、小反转,从而让整体情节变得非常有意,笑点不断。

在三幕剧中“假胜利”意味着全片除游戏时间、最后胜利中间的第二大的情绪上升的高潮,此时的伊希娅事业上获得成功、并获得了律师的法律援助以及夏克提代表的资本援助,并自信满满的回家要求母亲听从自己的安排和父亲离婚以服务于自己的梦想,却遭受了了母亲的拒绝,二人关系降到冰点,但伊希娅并不死心,她认为母亲十分懦弱。并仍然在试图利用自己得到的资本援助、法律援助来完成“弑父”,但却被姑奶奶这样的一个输出体告知了母亲当年为了生伊希娅这个女孩的倔强,此时的伊希娅理解了母亲的苦衷,并进入了“灵魂黑夜”,她去删掉了自己的账号,服从父亲的安排,变成了“完全被动”的主人公,这样的转变是通过删账号、在众人都欢乐的时候伊希娅独自悲伤却毫无行动来改便困境、拒绝夏克提和律师的帮助以及夏克提寻找到的第三股力量--社会福利机构与警察的帮助、戴上头巾拍照、签类似于“死刑判决书”的我们出国申请书、告知母亲自己不再做梦等一系列侗族展示,当然,以姑奶奶告知伊希娅真相之后的一系列动作中,只有最后的伊希娅告诉大家,她的䢋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前,伊希娅都是完全被动的人物,这点会在后边分析因此,,在这之后的伊希娅已经“心死”,完全服从父亲的安排,没有任何的自我思想和主观能动性。接下来,进入第三幕。母亲秉持着在一定限度的空间里尽量给予伊希娅最大的自由的原则,同意钦腾带伊希娅享受最后的自由时光,情绪有所回升,但由于仍处于灵魂黑夜,所以仍然是低潮中“强颜的欢笑”。

接下来,伊希娅顺从的跟随父亲上车、甚至还主动帮助父亲检票、推行李等动作,就连父亲要求她扔掉吉他,她也没有任何的反抗,而是完全顺从的同时为自己“做梦的权利”的坟墓做一点点的默哀。然而此时母亲的弧光有所改变,这是母亲第一次主动行动的体现。但她没有一上来就怼父亲,而是请求丈夫带吉他走,因为之前也提过,母亲仍然对她的丈夫有所幻想,然而,此时,丈夫残酷拒绝并当众辱骂妻子,终于促进了母亲第二次的主动行动--要求丈夫带吉他走,却遭到了丈夫更粗暴的拒绝。值得主义的是,此时的伊希娅并没有采取任何手段在精神或物质上帮助母亲,而是用了轻轻拉扯母亲,希望她不要再说下去的这样一个小动作,然而与前文呼应,母亲的懦弱导致了她顺从父亲压制女儿超越她“边界”的要求,但当女儿伊希娅受到“心死”的打击的时候,母亲第三次采取了主动行动,提出离婚,并带着伊希娅和古杜离开。然而,这里有bug,因为除了机场的时候,导演还故意造了一个反转--三人无家可归了,因为母亲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此时母亲想了一会儿才想到去找夏克提,笔者可以理解导演的想法,一是刻意营造反转,二是暗含了即使女性觉醒,但苦于没有经济独立能力而仍然要成为丈夫的附属品的这样一个残酷现实。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导演很用心的给了伊希娅一个镜头,即母亲想到了一个办法,但没有和伊希娅说,伊母亲采取行动的时候,伊希娅仍然一脸疑惑,并照顾弟弟。就连母亲拿电话过来她也仍然没有敢往参加颁奖典礼这个去想,直到母亲命令她去打电话给夏克提,她才敢采取行动。母亲也经过这次的四次行动彻底变成了主人公人物,完成了自我救赎。然而此时需要救赎的是曾经救赎母亲的伊希娅,因为伊希娅仍然是“心死”的状态。

进入了颁奖典礼后,导演创造了本片最大的败笔--即孔融让梨,笔者可以理解导演为了刻意制造情绪和压制情绪并与最后的高潮埋下伏笔的想法,但确是非常愚蠢的手法,不符合现实逻辑。

最后,孔融让梨的歌手让伊希娅上台领奖,但伊希娅不敢领奖,因为她仍然处于“心死”的状态,即使表面的导师夏克提、盟友弟弟、钦腾等人多次鼓励她去领奖,但她仍然不敢去。

直到母亲温柔的告诉她,上台领奖吧,这时候的伊希娅被母亲亲自打开了母亲才为她拷上的内心的枷锁,走上颁奖台,并做出了最后两个主动性动作--扔掉罩袍、并告诉大家,母亲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和母亲拥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再次转变为主动主人公,影片达到了最后的高潮,并在此结束。可以说是非常工整的三幕剧的剧作结构,虽然有很多瑕疵,但不妨碍本作在套路中对人物感情和人物关系的细腻把握,导演还直接面对残酷的印度现实,以三幕剧的类型叙事逻辑把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看,非常的诚恳,这也是陈可辛导演高度评价的原因。

在核心创意上,本片的核心创意用的非常好,即“面罩”。面罩一开始是在游戏时间女主追逐梦想的工具,到了灵魂黑夜则是成为了束缚伊希娅的枷锁,而到结尾的伊希娅扔掉罩袍,在全印度的名流们面前展现自我的真实面貌,则完成了其性格玉幕布奥迪多次转变。核心创意是电影的核心,判断一个核心创意可行与否的关键在于看这个核心创意拿掉了影片还能否成立,在本片中,拿掉罩袍这个元素,会导致影片整体无法成立,所以说,本片的罩袍的这一核心创意运用是非常出色的。此外,吉他是爱情线和最终梦想的线索,笔记本是亲情的线索,本片在贯穿道具上的使用也是非常出色的。

有人认为本片太过理想化和童话话,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本片采取的是好莱坞三幕剧的叙事逻辑,而好莱坞电影本质上是一种造梦机器,是让人们在影院中抛弃世俗物质的困扰,从而全心投入,去享受自己未曾拥有的生活的这样一个“现代神话”,如果设置成伊希娅真的去了沙特被家暴乃至自尽,那不仅是破坏了对好莱坞类型电影观众的造梦机器的幻想,也会导致更加激烈的舆论,乃至票房不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悲剧结局更应当是现实主义艺术电影探讨的,而非追求票房的现实主义题材类型片所需要的。因此对于本片满溢的童话色彩,笔者还是给予肯定的态度。

然而,本片的剧作也有很多的瑕疵,比如网友们提出的“女主事业线轻易成功”、“结尾颁奖典礼太过 脑残”、”母亲转变太快“等种种批评,笔者一一分析。“女主事业线”确实太过简单,唯一的小挫折就是开始不适应现在流行的音乐并被夏克提建议回家,之后伊希娅理解了自己真正想要唱什么之后就大获成功,火的一塌糊涂。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电影化叙事的技巧。就比如《我不是药神》中并没有过多展示程勇到底是如何在海关和警察眼皮子地下走私并贩卖的印度仿制药,而是更趋向于去塑造和建立人物关系和程勇的弧光塑造。再看《奇迹笨小孩》,同样更强调了景浩的主观能动性和毅力,忽略了手机具体的制作流程。在《健听女孩》中,同样是以女主和家人之间以爱为名的绑架强迫她放弃理想为家庭贡献的这样一个冲突,而忽视了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孩子考上伯克利这种顶级艺术学校的难度,电影中,只要女主可以摆脱家庭以爱为民的束缚并克服内心的阴影,就可以获得成功,而忽略了唱歌本身的极大的难度。因为电影是讲人的故事,没有人会关心手机具体的制作技术,也没有人关心音乐乐理本身的复杂性,他们要强调塑造的主人公的弧光,强调ta的主观能动性,所有挫折都围绕主人公能不能克服内心的阴影和外部的强大阻碍为主线进行叙事。电影只有120分钟,想要讲一个真正意义上主人公真正获得成功的“技术流程”没有人关心,”因为观众不懂术语,也不想懂,没有煽情的桥段和强大的戏剧性冲突是不会有观众愿意去看的,因此电影为了塑造人物往往会忽略主人公事业线上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把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戏剧化的形式串联的有效手段。

“结尾事业线过于脑残”这个也是可以解释的,作为编剧学员,笔者很能理解兼任编剧的导演在这里运用的技巧。如果设置成伊希娅顺利拿奖,直接获得成功会导致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变的太过顺拐,故而导演营造了门口的接待人员拦截、奖项花落她家、伊希娅不敢领奖等一系列小事件,就是为了让影片整体更好点,有“故作聪明”的嫌疑。

至于“机场母亲转变过于仓促”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导演已经有了很多伏笔,比如说女儿伊希娅已经获得事业成功以及来自资本、法律的支持,为母亲的觉醒提供了后盾的物质支持。而母亲又看到了女儿独立检票、要求男人归还座位、群演在探讨女儿伊希娅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已经使得母亲怀疑女儿压根没有能力“获取独立”的想法被打消。至此,母亲以及具备了反抗丈夫的充分的物质基础。但母亲的懦弱让她仍然不敢反抗父亲,直到她请求丈夫不要扔掉伊希娅的吉他还被粗暴辱骂后完成了内心的觉醒,其实这一点在之前“输出体”姑奶奶也有所交代。母亲会给予伊希娅自己能力范围的一切,当伊希娅突破自己的上限时,母亲就成为了伊希娅的对立体,当丈夫扼杀伊希娅唯一剩下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突破了母亲的容忍底线时,加上之前伊希娅为她提供的强大的物质基础,终于促使了她完成了内心的转变。最后还有网友诟病为什么考完试就要赶紧走,为什么颁奖典礼和去沙特是同一天,本质上也是一种强调戏剧冲突,稳固戏剧结构的一种手法,只有将三件事放在一起,才能迫使主角做出内心的抉择,产生强大的冲突,进而产生转折与内心的蜕变,这和《奇迹笨小孩》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生产手机是相同的手法。

接下来笔者想谈谈《神秘巨星》、阿米尔汗的现况分析和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尽管阿米尔汗在中国等其他国家被称之为“印度电影的良心“,但在印度本土却被骂成“印奸”,在印度的既得利益者阶层看来,阿米尔汗一方面揭露了印度的伤疤给他国看,算一种国耻,而更重要的是,阿米尔汗揭露了印度既得利益者剥削女性、低种姓的事实,使得他们获得的既得利益无法稳定保持,进而得到了辱骂。更让气氛的是,即使是被阿米尔汗声援的印度底层、女性、低种姓,他们都认为阿米尔汗是辱了他们,他们错误的把自己被剥削的本质转化成“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进而辱骂阿米尔汗。这本质上和日本人辱骂黑泽明“把日本丑卖给洋人看”、意大利人辱骂新现实主义、中国人辱骂第五代、第六代采取了同样的底层逻辑。同时,这涉及到了影像的道德性问题,即要不要把一个人的不幸进行类型的典型化处理让更多人看到,以此促进社会的变革,但本质上却是让这个人受伤。

值得一提的是,在《神秘巨星》这部电影里边,由塞伊拉沃西饰演的伊希娅最终扔掉了束缚她的罩袍,获得了成功。然而,在现实中,塞伊拉沃西却在影片上映一年后宣布息影,并自称自己演员的身份和信仰产生了冲突,故而放弃演绎生涯。塞伊拉沃西应当是高种姓,因为她皮肤很白,同时提到了“真主”,说明是穆斯林。她在电影里边脱掉了罩袍,却在现实中穿上了“罩袍”,这不能不说是电影与现实的一种互文,莫大的讽刺。我们可以才想到,印度保守势力对塞伊拉沃西、阿米尔汗等批判现实的电影创作者施加的压力甚至是生命恐吓,因为塞伊拉沃西是女性,所以她受到穆斯林的威胁程度应该是大于阿米尔汗的,因为伊斯兰教有“光荣处决”的传统。这也侧面反应了两件事情:一是电影工作者本身的危机与追求。二是电影确实是具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舆论作用,比如《辩护人》推动了韩国的变法,中国的《我不是药神》对边缘群体的观众事实上,《神秘巨星》中没有名字,压迫伊希娅的父亲无异于印度掌握权力的保守既得利益者对塞伊拉沃西、阿米尔汗等人的压迫,他们担心自己的统治被电影的强大舆论所吞噬,列宁也曾强调电影是最强大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宣传机器,中国导演孙瑜也希望利用“影戏”来改造社会,强调了社会的共同价值,再比如伊朗某些被关押、意外死亡的导演,不难推测出伊斯兰势力对这些进步左翼知识分子的压迫,正如《神秘巨星》歌词“我是应该越过边界”还是悬崖勒马“,“我是应该坚持战斗还是缴械投降”,毕竟在《神秘巨星》里边的父亲再暴虐无道,也不会杀死伊希娅和妻子,但是保守势力是具备这样的实力与动机的,所以伊朗、印度的创作者乃至整个世界的创作者,本质上都是面临选择的“伊希娅”,也是塞伊拉沃西与阿米尔汗,到底是不畏死亡抗争到底,还是缴械投降苟且偷生,这是所有艺术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这样一个问题

笔者最近观看了《健听女孩》,同样是卑微出身的女孩追求歌唱梦想的故事,二者的核心却并非相同。《神秘巨星》的冲突来源于父亲的父权和控制以及母亲的懦弱,是以压迫与反抗为前提的,但《健听女孩》却与之相反。作为非常开放的发达国家,美国明显没有印度那样的女权问题,但却有其他问题,即穷病。女主出身在一个非常爱她的家庭,所以她不需要反抗什么父权,但这个家庭却用爱之名绑架了女主,迫使女主在风险家庭与个人事业中做出选择,这无关女主的性别,只因家庭的穷病以及她唯一一个健听人的身份的特殊性来营造冲突。《健听女孩》的父母不会使用暴力,没有强迫女主,反而让女主自愿的放弃了梦想,为家庭奉献自己,过上平庸但远好于伊希娅如果去沙特会遭遇的生活,这是与以压迫与反抗为主要冲突点的《神秘巨星》是完全不同的底层叙事逻辑。

最后,笔者想探讨一下关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问题。事实上,阿米尔汗之前也弄过《真相访谈》等纪录片,国内的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艺谋等也拍过很多反应现实的文艺片,但大多受众不广,票房一般。而与之对比的是,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以及《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都是对现实问题做了类型化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他们抛弃了纯艺术美学的考虑,以牺牲部分美学和生活真实为代价,以类型化三幕剧的叙事手段,使得故事情节错落有致极为动人,引起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种种关注与讨论,是以牺牲艺术性换取广泛传播性的一种手法,同时也保证了制片公司的利益,让他们不会亏本。关于现实主义的艺术片和现实主义的类型片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取决于导演和编剧自身。不管选择那一条路,都能体现了导演编剧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的号召,“诗歌合为事而作”,中国古代便有这样的一个“文以载道、兴观群怨”的文化思想传统。因此,文艺片与商业类型片的分隔也越来越模糊。

那么,无论是选择坚持战斗还是缴械投降,无论是走类型化的现实主义题材还是作者化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个问卷,就由未来的创作者来回答了。正如《我不是药神》所说,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吧。

综上所述,《神秘巨星》在剧作上结构工整、套路满满却不乏真诚,而真诚正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尽管他的摄影、灯光、美术等技术方面不如国内的某些平庸电影,但电影终究是讲述故事、叙述情感的故事,技术是为叙事和情感服务的。那么如何利用类型化的叙事手段反应现实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情感输出与叙事,进而引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乃至社会的变革,这就是中国电影人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址:宝莱坞的造梦盛宴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73318

相关内容

宝莱坞
盛产神剧的印度宝莱坞竟然是这样,被无数人称为“梦之城”
格莱美红毯:造型盛宴
好莱坞星光大道:巨星足迹与文化盛宴
她是横跨宝莱坞和好莱坞的世界小姐,红过宝莱坞三大汗的印度女神
混血模特逆袭宝莱坞!
电影《神秘巨星》今日上映 陈可辛盛赞:仅次《三傻大闹宝莱坞》
好莱坞物语:时尚明星游戏下载
高级定制的时尚轮回:WENĒE重现“好莱坞的黄金年代”
好莱坞:明星慈善的“梦工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