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相融,追光叶问

发布时间:2025-07-12 05:38

功夫,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诞生于岭南的咏春拳,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舞剧《咏春》以李小龙的师傅叶问为精神核心,以“光”为媒介,讲述了一群聚光灯下的电影人在幕后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的故事,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时代的联结中,呈现时代英雄与其背后平凡人的传奇。自首演以来,该剧一直在国内舞剧口碑和票房榜单居高不下。日前,该剧在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连演多场,反响强烈。年轻演员如何诠释武术大家?岭南文化如何在齐鲁大地绽放?演出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支年轻的主创团队。

图片

爆款剧闪亮“山东元素”

《咏春》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戏中戏”的双故事线叙事结构。舞台之上,一条线讲述电影人在片场为了梦想全力以赴,从筹备到拍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以及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另一条线则聚焦叶问在香港打拼的热血历程,展现他在武学道路上的坚守与传承。两条故事线并行不悖,又巧妙地相互交织、无缝切换。观众仿佛置身两个时空,既能感受到叶问在面对生活困境和武馆纷争时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又能体会到电影人在幕后默默耕耘、追逐梦想的执着。舞台上下响彻咏春祖训——“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那一刻,每个人都站在光里,彼此照耀,彼此温暖。

“这四句话呈现了中国人温良恭让的处世哲学,是可以通过舞剧与全世界分享的。”该剧总编导之一韩真说,作为“80后”,她是看着电影长大的,“内心有一块非常热血的地方为武术保留”。这部剧正是以咏春拳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为核心,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领略到武术坚韧不拔、扶弱济贫的精神内涵。

韩真与周莉亚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咏春》也是二人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后的又一力作。作为潍坊人,韩真成了这部深圳出品的爆款剧中闪亮的“山东元素”之一。

此次来济演出的主演阵容中,“山东含量”极高——陈哲贤在《咏春》饰演叶问,来自山东济宁;与叶师傅对决的八卦掌掌门王梦楠是山东临沂人;贯穿全剧的灯光师大春的扮演者冯浩然有在山东求学的经历;为叶问挡枪而死的“猪肉荣”是全剧的泪点人物,其扮演者杨九龙则是地道的济南人……能够回“家”演出,这些年轻人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师、家人、朋友都会来看,内心格外激动。

“能演好这个角色也得益于儿时在家乡对少林拳脚有些接触,学舞之后对咏春拳、八卦掌有了进一步的研习。”王梦楠说,“这部剧非常有岭南特色,比如香云纱、咏春拳、骑楼等。之前我在山东很少关注,开排舞剧后才开始了解。正好借着这次演出的机会,向家乡父老介绍这些特色文化,讲好岭南故事。”

“来山东演出一定全力以赴。”杨九龙坦言,要把“猪肉荣”这个角色演得更有烟火气,难度比较大。最开始他很难代入并产生信念感,是两位导演鼓励他,要相信角色,也要相信自己。

作为《咏春》中的全勤演员,杨九龙对这部作品投入了特别多的情感。“叶师傅要建立武馆,必须先跟四位掌门过招。这个闯关的过程格外振奋人心。每次演,我都能被作品传递出来的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激励——只要不被打倒,就一定拼尽全力。”

图片

“打得很爽” “练得拧巴”

许多观众来看这部舞剧多是冲着“武戏”来的。在舞蹈编排上,《咏春》开创性地将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等五大功夫门派的武学招式与舞蹈特质完美融合。演员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将武术的刚劲有力与舞蹈的柔美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展现功夫对决时,他们的一招一式充满力量感,凌厉的拳脚、矫健的身姿,仿佛让人看到了真正的武林高手过招。观众看后大呼过瘾,大赞作品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做到“武舞融合”,谈何容易。该剧领衔主演、知名青年舞蹈表演艺术家常宏基是剧中叶问的“A角”,他向记者介绍了主创“习武”的过程:“整个团队经历一年多的时间学习传统武术,然后进入舞蹈气息的切换训练。舞蹈和武术之间,最难切换的就是气息的流动性。舞蹈注重呈现如水的血脉在身上自然流淌;武术更需要人带着寸劲和力量去表达。排练期间,我们要不断去找最适合的方式去平衡,为此一直在反复推敲、互相切磋,并坚持请老师作武术化的指导,再尝试用舞蹈化的方式去处理……长时间的磨合后,这种处理慢慢变成了我们自身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舞蹈演员对于武术的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理解?常宏基进一步解释——“演《咏春》,我们对武术的专业度和舞蹈的专业度都保持高要求。学武术,不能打成‘四不像’,所以要了解每个门派的特性,并感知那实打实的力量感。为此,我们通常会真正击打,互相对练。而后进入舞蹈的编排,我们又纳入了节奏的变化、队形的变化,这就会融合得更具美感和流动性。这个‘融’字非常重要,要求舞蹈演员和武术产生微妙的契合感。为了找到、优化这‘契合感’,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到现在也在持续探索。”

“在舞台上我们可能还要去做一些慢动作,把在电影里的那类情节,尽量在舞台上还原。”陈哲贤说。“舞台上有太极拳、咏春拳、八卦掌、螳螂拳、八极拳等五大门派。每个门派我们想要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像咏春拳,很快,在近身的同时能特别迅速地攻击;八极拳刚猛有力,为此我们会强化力量上的对抗,这是自己跟自己对抗,包括通过跟地面去对抗以产生力量;八卦掌,有宛若游龙的意境在,跟舞蹈相结合会更有观赏性……”

叶问与八卦掌掌门的对决恰是全剧最扣人心弦的段落之一。当叶问以凌厉的拳脚进攻时,他的身姿矫健,动作如电光石火般迅速,让人感受到武术的强大力量;而八卦掌掌门在防守与反击时,轻盈的步伐、灵动的转身,以及柔中带刚的掌法,又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坚韧,刚柔并济的表演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这一段落也登上了央视春晚,广受大众好评。

对此,王梦楠直言“打得很爽”,也坦陈“练得拧巴”。“我本身可能是偏柔美些的发力方式,但像八卦掌,脚下讲究行云流水的步法,掌式变化很多,强调刚柔并济。最开始我觉得很难适应,总在研究如何放低重心、把气沉下来……哪怕是现在也还一直摸索、不停地训练。”

陈哲贤也说,他们不想作品呈现的是一段武术一段舞蹈的拼接,那样会很割裂,达不到平衡。在实现这种平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武术跟舞蹈的异同。“在舞蹈中,弹跳是从地面发的力量。武术中,打出去一拳时,也是从地面上吸取力量。不一样的是,跳舞时,气更往上行;练武气往下走。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尽量去还原武术的原汁原味,实现一种最舒服的融合。”

图片

想成为“平凡的英雄”

叶问在同名系列电影中被塑造为一个武术宗师形象,不但将原本秘而不传的咏春拳调整为简单通俗、浅显明了的拳法,开宗立派,还以一己之力对抗三蒲将军、西洋拳王“龙卷风”等列强高手,捍卫了中华武术的尊严。

与记者聊到这位武术家时,常宏基更愿意用“平凡”来形容他。“叶问是我特别想成为的人,就是那种‘平凡的英雄’。”

“叶问在擂台上屡挫凶徒、屡败强手,并不是因为争胜斗勇,而是想用武术保护自己身边的人。”常宏基说。

《叶问2:宗师传奇》中也呈现了如是内容:叶问与洪拳宗师洪震南相识,然而在华洋拳赛上,他亲眼见证洪震南被西洋拳王“龙卷风”活活打死,这才毅然接受“龙卷风”的挑战,以咏春拳打败“龙卷风”,为中国武术正名。

舞剧《咏春》侧重展现了叶问保护百姓的情节。彼时,香港的街巷中,恶霸鱼肉乡里,百姓苦不堪言。一次,他们正强逼街坊交出辛苦积攒的财物。叶问路过,目睹此景,眼神瞬间锐利如鹰,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身形一转,一套咏春拳法施展开来,打得恶霸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落荒而逃,百姓得以解围。

“他的英雄气概一直在于心怀正义、保护弱小。”常宏基说,叶问为咏春拳的发扬、普及并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广为人知的成就固然伟大;但他更想挖掘给观众看的是武学家背后的点点滴滴,是叶问在未能成长为大师之前的故事。“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叶问在坚持追寻武学之道的过程中也遭受了家国破碎、亲故离世等无数打击,但他自始至终努力向着心中那道名为‘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光前进,经过磨炼,最后才站在那道光之中,成长为大家口中的英雄。”常宏基表示。

角色在成长,演员也在成长。常宏基坦言,以前的自己更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大男孩。而戏剧演绎需要由内到外地去理解角色、进入角色。所以,他在花大量时间揣摩人物的精神世界,调整自己的心态乃至生活方式,一步步地填平自己与剧中人的年龄差,真正把自己放在叶问这样一个大宗师的身份当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有担当。从一个男孩成长为带领着团队一同进步的主角,这无疑也是一种压力,让他背负了极大的期望、责任。“舞剧《咏春》很磨炼人。它带我在慢慢靠近‘叶问’,使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力量、更具担当。”

图片

破圈与出海

戏里,叶问赴香港打拼;戏外,《咏春》团队走向全国、全世界,所到之处无不刮起“咏春热”。

这是岭南文化的破圈传播。采访中,演员对剧中的岭南元素如数家珍。他们热情地告诉记者,除了咏春拳,全剧服化道,尤其是香云纱的运用都别具巧思。

香云纱取材于中草药薯莨,是产于岭南地区的传统织物,作为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誉为纺织界的“软黄金”“黑色闪光珍珠服”。香云纱比棉布轻薄,比丝绸厚重,男演员穿上绛黑色香云纱、女演员穿上绛红色香云纱,在台上行走时沙沙作响,像风中的树叶。《咏春》中,香云纱不仅用于舞台设计、视觉效果,还用于情感表达、人物塑造。香云纱的染整技艺与舞台设计结合,使其既有岭南织物的传统质感,又赋予舞美光影现代美感。冯浩然说:“香云纱的黑不是普通的黑,虽然是黑色,但在灯光下会非常透亮,在演员的武打动作中显得十分飘逸。”尤其是叶问,身着一袭清朗温润的黑色长衫,丝绸在聚光灯下波光流转,温润清朗的材质视觉化呈现了人物的特性。“宏基打完通关以后,他的汗水会打湿香云纱。这让演对手戏的我都感觉非常真实。演员、香云纱和叶问这个人物,都融为一体了。”

《咏春》也成为中国文化成功出海的典型案例。截至2025年3月,《咏春》已巡演超240场,走过伦敦、巴黎等47个城市。

该剧在新加坡进行海外首演,受到40多个国家驻新加坡外交使节及当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被赞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新范本。此后,《咏春》以市场化商演模式大胆进军海外演艺市场。2024年8月,远赴英国伦敦,在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上演9天12场,现场座无虚席,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的纪录。同年10月,在法国巴黎会议宫的4场演出同样火爆,三天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7%,口碑票房双丰收。2025年4月,《咏春》亮相俄罗斯,在莫斯科大剧院的3场商业演出上座率均为100%,俄罗斯当地观众占比超90%,并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演出,同样收获热烈反响与高度评价。

“海外观众非常热情,看到异国文化,他们会觉得很新鲜。而华人观众的反响更强烈,我能明显感受到掌声和欢呼声中,多了几分亲切,几分乡愁。”杨九龙说。

“当咏春祖训响起时,你能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者的身体反应,他们握紧了拳头。谢幕时,他们就已经站立,我仿佛感受得到,他们一定是看到了某种儿时的记忆。”编导周莉亚则有这样的解读。

海外观众超乎预期的热忱也深深触动了常宏基,让他愈发觉得肩负着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与舞蹈专业深度融合并持续推向国际舞台的使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萌生兴趣,也盼望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不断精进。如果有合适契机,期待将包括齐鲁文化等更多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舞蹈,以舞蹈为载体作更美妙的演绎和传播。”常宏基说。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李斯羽 尹晓露)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武舞相融,追光叶问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67472

相关内容

《咏春》“舞武交融”受师生欢迎
叶问与李小龙:武术传奇的师徒情深
优才面对面|常宏基:成为“叶问”,追梦“舞林”
牛奶叶乃文:舞蹈是我最大的武器(2)
叶问
【图】《叶问3》强势来袭 看泰森与叶问争锋相斗!
叶问四大版本!两位影帝飙演技,武打明星出演的那部更受欢迎
武术传奇:李小龙与叶问的师徒关系与传承之路
武学大师叶问真实人生:周星驰算传人 李小龙杰出——中新网
李小龙叶问关系不和?揭秘李小龙和叶问的真实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