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拒讲普通话引热议,刘德华为何总能赢得粉丝心?
张学友澳门演唱会那天,气氛真是像火锅翻滚了一晚上,热气腾腾。
开场没两首歌,张学友一句粤语,台下好几个年轻姑娘表情都变了。
观众席上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低头翻手机,还有个大哥直接大喊“讲普通话行不行!”
那声音,隔着屏幕我都觉得有点凉飕飕。
你要说歌神有多牛,当然牛。
他一开嗓,现场谁不是来还愿的?
可这一句普通话没给,粉丝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别扭,像吃火锅夹了个生藕片,嚼半天没味道。
我又忍不住想起刘德华,1999年红磡那一场,普通话、粤语、福建话轮着来,一口气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观众都点到名。
那种场面,气氛直接拉满。
坐在电视前的我,哪怕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对粉丝的那种“你在哪儿,我都能听见你”的亲切。
说白了,刘德华这人不光业务能力扎实,情商也是真的让人服气。
你说娱乐圈几十年,谁没摔过跟头?
但能一直红的,真得靠点“人情味”撑住场子。
张学友这事一出来,社交平台立刻炸锅。
有人说歌神有态度,坚持粤语是文化自信。
也有人觉得,唱歌归唱歌,既然观众里七成是内地的,怎么都应该照顾一下大家伙的感受。
2023年澳门演唱会观众结构,内地旅客比例摆在那里,数据都能查。
你说你不讲普通话,是不是有点像打篮球只愿意在自家院子里投篮?
观众席里那些飞了几千公里的粉丝,心里有点落差,难免。
其实娱乐圈这种“高冷”操作早就见怪不怪。
体育圈也是一个样。
姚明当年去NBA,谁没被他那句流利英语惊到?
易建联打球,采访现场普通话、英语来回切换。
搞体育、搞娱乐,说到底,谁不想让更多人听懂自己说话?
可一转身,舞台上总有些人喜欢拿“艺术洁癖”当挡箭牌。
说什么“文化独立”,结果观众台下的热情就像是被空调吹了一晚上,热也热不起来。
你要说张学友一直坚持这么做吗?
也不全是。
早几年他在北京唱歌,普通话说起来一溜溜,现场还挺温柔。
可到了澳门,气场一变,回到自己的地盘,反倒不愿意多说一句。
有人在网上调侃,说港星好像都带点“地域属性”,只要回自己地盘就自动切回母语模式,像是开了个专属外挂。
其实,这种文化边界感,真的能拉开多少距离?
还是说,大家只是习惯了用“态度”包装自己的小任性?
刘德华这人,倒没那么多包袱。
前脚在红磡把全世界华人点名,后脚在内地综艺上一边唱一边用普通话自黑。
你说他累不累?
肯定累。
但他明白,粉丝来得远、花得多,不能让人觉得自家偶像是块冰。
2019年他香港演唱会,内地粉丝占了一半,演出结束,微博热搜直接被刷屏。
什么叫“粉丝经济”?
这就是粉丝经济。
愿意为你破防的粉丝,才是你能在娱乐圈活下去的底气。
网上有句话挺逗的:“张学友是艺术家,刘德华是服务员。”
这话说得挺毒,可仔细想想,真有点意思。
娱乐圈是个江湖,谁都想当大哥,可最后能留下来的,多半是那些愿意低头听你说话的人。
歌神高冷,天王亲民,观众的心思没那么难猜。
你多说一句普通话,观众就多一分亲近。
其实光说娱乐圈,体育圈也能扯上。
李娜退役那场新闻发布会,先用英语感谢团队,转头一句“终于能好好睡觉了”让全场都乐了。
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都是在聚光灯下打拼的普通人。
偶像和粉丝的关系,其实就像打球和看球的,球员一个动作失误,场边的观众心里都跟着一紧。
你要说粉丝是不是太玻璃心?
也不是。
谁不希望自己被喜欢的人看见?
张学友和刘德华,谁更“懂”粉丝?
反正我觉得,台上台下那点距离,靠一句普通话是能拉近不少。
粉丝经济要的不是“高冷”的偶像,而是能陪你一起笑、一起哭的朋友。
你说你有态度,那有态度就要扛得住争议,别怕热搜,别怕弹幕。
娱乐圈红了几十年,谁还没吃过几口瓜?
观众席上的粉丝,心里都是有秤的。
说到底,这事也没啥标准答案。
你喜欢高冷的艺术家也行,愿意为温柔的偶像买单也没毛病。
谁还没个偏好?
只不过,粉丝是花钱买体验的,别让人觉得自己花的钱不值。
娱乐圈的江湖,谁都想当主角,但最后留下的,往往是肯为观众低头的人。
你们怎么看?
是更喜欢张学友的“坚守”,还是刘德华的“暖心”?
有没有被歌神的高冷劝退过?
留言区来聊聊,你的偶像,愿意为你说几句普通话吗?
网址:张学友拒讲普通话引热议,刘德华为何总能赢得粉丝心?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65338
相关内容
最佳损友刘德华普通话刘德华演唱会惊喜互动,00后粉丝现身引热议
紧急通知!张颂文拒绝粉丝信件,态度引发热议!
刘德华香港演唱会日记:被粉丝喊说普通话后,华仔坚持说粤语
张学友演唱会被催讲普通话,网友直呼太尴尬
刘德华和粉丝讲情话太可爱,怪不得这么红
蔡徐坤为何总能赢得粉丝心?从音乐到影视的背后真相!
刘德华破“利益论”,新春红包暖粉丝心,维系40年初心
刘德华普通话仍然不过关
刘德华刘雅瑟,宣传照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