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石库门弄堂里,藏着中国美术史上首个漫画家团体

100年前,一群年轻人在上海成立漫画会;100年后,《长安三万里》《哪吒》等动漫电影,通过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的完美联袂,创造了一个个票房奇迹。若在两者间画一根线,做一次“文化之旅”,起点一定是黄陂南路上的一幢石库门民居。这栋老房子门前有一块不锈钢铭牌——“黄浦区文物保护点,漫画会旧址,黄陂南路847弄9号”。
一沙一物皆可“漫”,万事万物都能画
如今,提起漫画会,不少人可能感觉有点陌生。
1926年12月8日, 《申报》上有一则《漫画会成立》启事: “漫画会成立后,同人永久抱一致信仰。此誓。会员以姓氏笔画为次:丁悚、王敦庆、胡旭光、张光宇、张振宇(即张正宇)、黄文农、叶浅予、鲁少飞同启。”寥寥数语,宣告了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漫画家团体的成立。漫画会尽管结社规模不大,规则亦较松散,但其秉执“一沙一物皆可‘漫’,万事万物都能画”的信念,会员的很多作品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漫画的代表作。

漫画会早期会员中,丁悚最为年长,他通过自学成为名家。汪曾祺曾说过,丁悚的画“笔意在国画和漫画之间,这样的画,现在几乎没有了”。翻开民国时期的报纸、画报和杂志,就能看到很多由丁悚创作的封面、插图和漫画作品;1920年后出版的《丁悚百美图》《丁悚百美图外集》和《上海时装百美图咏》则是其代表作。丁悚曾任上海美专首任教务长,更是大名鼎鼎的现代漫画家丁聪的父亲;当然,他也是漫画会会址的屋主。
年龄次长的会员张光宇是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现代中国装饰艺术奠基者之一。早年,他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画月份牌年画,后创办东方美术印刷公司、时代图书公司,编辑出版《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杂志,有《张光宇黑白插图集》等作品。他设计了圆形“漫龙”图纹,将其作为漫画会会徽,并请绣娘用黑丝线绣在一块白绫上作为会旗。张光宇晚年时创作的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赢得国际声誉。
会员王敦庆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擅长英语、日语,他致力于漫画创作并功于小说创作,被称为学历最高的“漫画会智囊”。后来,王敦庆成为左联发起人之一。
还有不少漫画会会员就在黄陂南路847弄附近居住、工作。如中国漫画、生活速写奠基人叶浅予,就在同一弄堂的过街楼上居住,当时,他仅是个19岁的文艺青年;他家楼下,住着更年轻的漫画家陆志痒。中国美术片导演、水墨动画创造者之一的特伟,也在同一弄堂内居住。张光宇家也住在附近,当时,年仅10岁的丁聪常去他家翻阅外国画册及艺术品,观看他的创作过程。不久以后,张光宇设计的漫画会会标,就挂在了丁悚家门口。
由于丁悚和张光宇工作稳定、收入较高、住房宽敞且两家相距仅30余米,所以,漫画会经常在两家举行活动。活动不拘形式,无固定日期,在下班后根据各人兴趣以画会友,在友好诙谐中磋商艺术、探讨学术。会员们随时交换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交流讨论新发现的漫画题材、漫画艺术功能和表现规律等。每逢星期天,参加活动的人更多,生性好客的丁悚时常招待大家吃饭。
1928年,漫画会会刊《上海漫画》周刊正式出版,每期八页,其中四页为彩色,由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等任编辑。《上海漫画》一经问世,就被视作新漫画的开端。两年多时间里,周刊专门刊登会员作品,如叶浅予的连环漫画《王先生》等。此后, 《上海漫画》与《时代画报》合并,改名为《时代漫画》月刊,后又更名为《时代》,并存续多年。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规模快速发展,那时的漫画作品大多反映市民生活和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抗战爆发后,漫画会部分会员慨然走向前线,用画笔动员民众,而他们思考的,是如何让看似浮光掠影的漫画,承载更多思考,力求获得更多市场认可。即便在当下,他们所画的内容,也是被广泛探讨的问题。
艺术界孟尝君的“朋友圈”
黄陂南路847弄是1925年建成的新式住宅,丁悚一家于建成后即迁入9号居住。其中,一楼为客厅,丁悚夫妇住二楼,长子丁聪住三楼。由于独门独户,较为宽敞,因此,丁悚家常有三五访客,到了周末或假日,那里更成了海上艺术家会友切磋、交流信息的沙龙。
丁悚夫妇与长子丁聪
丁悚将寓所谦称为“窝庐”,并将各界朋友畅所欲言、尽兴挥洒的雅集称为“啸聚”;而众人则借战国时“广罗宾客,名闻诸侯”的孟尝君之名,赠其雅号“文化界孟尝君”。
1934年9月,丁家寿宴邀请了诸多媒体、戏剧界、书画界等知名人士,丁悚“朋友圈”之广泛和热闹,令人赞叹。经常参加聚会的除张光宇、叶浅予等人外,还有王人美、周璇、金焰、黄苗子等影视名人。聚会时,男士在客厅,女士上二楼,没有繁文缛节与身份地位的区别,只有海阔天空的聊天和无拘无束的交流,甚至还能蹭吃蹭喝。
丁悚与周璇
漫画家卢世侯平日不修边幅、为人直爽,但很“惧内”。为创作古代战争故事画,他找店铺制作了各种刀枪、剑戟、羽箭等武器道具,以备绘画时据实应用。放在家里恐被夫人苛责,他只好将兵器置于丁悚家的亭子间。某日,他到丁家做客,见厨房正自制汤圆,不禁大喜,盛上几个独自大吃起来。年幼的丁家小女儿不谙人情,不准他再吃,好在,他与丁悚彼此熟悉,也就不拘这些小节了。
作为海上文坛的头面人物,有些希望在文艺界发展的女孩子也期待得到丁悚的关照、指点,但平日待人嬉笑随意的丁悚,恪守传统男女交往规则,未有任何绯闻。农村女孩周璇经丁悚保荐,走向银幕,成了如日中天的影星。周璇婚后,即有电台找到丁悚,希望其帮忙介绍周璇到电台唱歌。丁悚仅担当介绍人,请双方在寓所商定相关协议。但正当各方关注期待开播之际,周璇找到丁悚,哀其因多种原因不能履约,深感为难的丁悚再次为她排忧解难,经过一番折腾后总算了结该事。已怀身孕的周璇到医院休养七日,未能成功保胎,这也为以后的婚变埋下隐忧。

“窝庐”虽不大,但那里见证了不少嬉笑与悲泣。此后,丁悚在报纸上连载亲历亲闻的鲜活艺坛八卦、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并以《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为名,集结出版。多年以后,丁悚的后人在其寓所内欣喜地发现六十多张当年的照片,但已不知照片中诸君姓名。经过一番考证,遂将其中人物一一标明,让今人能端详那时的文化名人、明星名角的音容笑貌。
故事仍在继续
随着旧房改造征收的完成,如今,黄陂南路847弄的弄堂入口已被封闭,只能站在马路对面的黄陂南路848号,眺望那一片百年建筑的门头雕花和窗槅台阶。尽管历经沧桑且有些残破,但那些建筑依然散发着浓郁的典雅气质,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位于枫泾古镇的丁聪美术馆 图_徐进 摄
站在静谧的街头,想象着当年那里华盖云集、鸿儒满街,巴金、沈钧儒、丁聪等文化名人都曾在弄堂里留下过足迹。那里还是滑稽名家姚慕双、周柏春的电台所在地,精彩的故事已成为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年间,从漫画到动漫,一代代人持续努力,故事仍在继续。
点击下图,一键召唤“沪小游”
文:陈茂生
图:陈茂生、丁夏、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辑:杨延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上海这个石库门弄堂里,藏着中国美术史上首个漫画家团体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64504
相关内容
上海静安大风堂美术馆开馆首展,《张大千与上海文献展》开幕石库门与“亭子间作家”
胡彦斌上海籍实锤!从弄堂少年到音乐教父的逆袭之路
中国首富王健林的收藏记
弄堂屋顶化身舞台,奏响上海的浪漫
“百年传承”——上海大风堂美术馆开馆,首展纪念张大千诞辰125周年
中国艺术家童雁汝南携肖像组画亮相2019库里蒂巴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苏州市唯一的一座尼姑庵,不要门票藏于弄堂,距今有800多年历史
上海美术馆|那些触手可及的艺术空间
上海浪漫地图:LOVE专辑里的城市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