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歌手2025》节目中,陈楚生再度凭借出色的表现火遍全网,凭借第一场亚军和第二场季军的好成绩,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成绩仅次于单依纯。然而,随着人气的爆发,陈楚生的两次演唱也让不少原本对流行民谣不感兴趣的观众开始对他产生疑问。那么,陈楚生的音乐水平究竟如何呢?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音乐的层面来看,陈楚生的音乐水准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期。许多人常常以为,音乐的高水准需要具备以下几项能力:高音技巧、作曲能力和编曲技巧。这些都是衡量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准,但陈楚生却并不完全符合这些条件。那么,为什么他能够凭借这些“非传统”的优势脱颖而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高音技巧、作曲能力和编曲技巧,这些往往代表着小众的音乐素养,适合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群。而陈楚生却是华语乐坛少数能够让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普通人感同身受的歌手。他的音乐,是为广大听众、为普罗大众而创作的。陈楚生的音乐并不以专业的门槛为主,而是通过简单直白的方式,帮助大众培养音乐审美、引导情感表达。他的歌曲,不仅是为了那些在专业音乐教育中成长的人,更是服务于那些从未接触过深奥音乐理论的人群。
在所有歌手都在为音乐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时,陈楚生却站在了普通人身边。他深知华语音乐的真正问题:并非缺乏专业水平,而是大众缺乏能够触动情感、引发共鸣的作品。因此,陈楚生的音乐,更注重的是大众的情感体验,他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讲述音乐和情感。
那么,这些普通人在陈楚生的音乐中能找到哪些共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高音能力的缺失**
普通人几乎没有高音能力,陈楚生也不例外。那么,难道普通人就没有资格欣赏、演唱或感受音乐吗?陈楚生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可能在音域上有局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后天努力,在情感层次上去扩展音乐的表达。高音是否真的是情感表达的核心呢?陈楚生用朴实无华的演唱告诉我们,音乐的魅力并不在于技术的复杂,而在于情感的真实。
**2. 作曲能力的缺失**
大部分人,包括农村的孩子,都缺乏作曲的知识和技能。但这并不妨碍陈楚生通过学习,不断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虽然在作曲的专业水准上,他可能并非顶尖,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却是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对于陈楚生来说,作曲并不是一项遥不可及的专业技能,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表达方式。他教会我们:即使不具备专业知识,也可以从情感出发去创作。
**3. 编曲能力的局限**
就连大部分专业歌手都不具备完整的编曲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然而,陈楚生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通过与专业的编曲师合作,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一过程中,陈楚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还通过创意和创新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音乐。
可以看到,陈楚生的音乐视角和大多数歌手不同,他始终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去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他深知,普通人并非缺乏情感,而是缺乏能够引导他们表达这些情感的音乐。而他做的,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帮助大家打开心扉,释放内心的情感。
这种音乐风格,充满了冒险精神、挑战性和勇气。它没有追求完美的技巧,而是关注如何通过音乐传递情感。相较于那些注重高音、复杂作曲、精湛编曲的歌手,陈楚生的音乐更具亲和力、更加贴近大众的情感需求。流行民谣的最大魅力,正是它能够在“平凡”中找到共鸣,站在大众的一方,向大家传达情感的共鸣。
陈楚生的音乐有一种真诚,他将音乐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就像他热爱生活一样。他的音乐表达,正如李健那样,流露出一种不求名利、纯粹为音乐本身而存在的气质。这种气质让陈楚生成为了最符合我们对歌手、对音乐的东方艺术认知的代表人物——一个不求名利,只为创作和表达而活的音乐人。
值得注意的是,流行音乐本质上是通过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方式来获得利润的商业行为,它的核心目的是赚钱。然而,陈楚生是少数拒绝让音乐商业化的歌手之一。在《歌手2025》中,曾有一段话提到,陈楚生是唯一一个在低谷和巅峰之间对音乐态度始终如一的歌手。曾经,湖南卫视跨年晚会邀请他时,他直接拒绝了,甚至因违约被封杀。但即便在被雪藏的日子里,陈楚生始终没有放弃音乐,他没有为了财富而急于妥协。
陈楚生身上有着东方古代诗词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让他对音乐的理解不再是迎合市场,而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与兴趣。放眼华语乐坛,陈楚生凭借这一人生观和音乐观,已经远远超越了许多同行。所有的歌手都在为利益而唱,只有陈楚生和李健一样,始终为自己、为音乐本身而活。
综上所述,陈楚生的音乐水平和艺术理念与众不同。在所有歌手都在追求音乐的专业性和技巧时,陈楚生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音乐对于大众的意义是什么?大众对于音乐的需求是什么?他深入挖掘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始终保持着最真挚的初心——为普通人发声。
正如韩红所说,“陈楚生是唯一看好的孩子”,因为他真正理解了音乐的深层次含义,他从未将自己视为一个明星,而始终是一个为大众而歌唱的普通歌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