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歌手苏醒在微博上转发了CCTV13关于饭圈乱象的新闻截图,并配文道:“此时此刻的CCTV13,都应该看一看。”这条新闻曝光了粉丝恶意抹黑对家偶像、组织网络骂战等典型案例,呼吁社会各界对此引起警觉。
这一举动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并被誉为“内娱首位公开批评饭圈乱象的明星”。这一评价突显了苏醒打破行业沉默的勇气。以往,明星往往依赖粉丝打榜、控评来维持流量,因此对饭圈的乱象视而不见,甚至有时候纵容粉丝互撕来制造话题,形成了“明星沉默—粉丝失控”的恶性循环。
然而,苏醒的微博一发,评论区迅速沦陷,网友们开始翻出他的过往争议。比如2019年,他因巴萨输球怒砸电视并晒出视频,创作《破亿》等歌曲时直言不讳地攻击同行,还多次与网友激烈互骂。评论区高赞的一条评论直接质问:“你写歌骂遍娱乐圈时,算不算乱象的源头?”这一言论迅速将舆论焦点引向了苏醒的“双面性”:一边呼吁整顿,另一边自己却深陷非理性言行的漩涡。
近年来,饭圈乱象早已成为社会的顽疾。为了替偶像争夺资源,粉丝们常常发动“网络远征”:从恶意P图谣言、人肉搜索对手,到组织举报、刷屏谩骂,层出不穷。更极端的行为已蔓延至现实生活——2025年,景德镇机场发生粉丝冲破安保管制,险些导致车祸;上海虹桥机场因接机拥挤发生扶梯事故;更有粉丝在航班滑行阶段冲进机舱等令人震惊的事件。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还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譬如“倒奶打投”事件暴露了铺张浪费和偶像崇拜心理的病态。而这些现象,背后与产业链利益密切相关。经纪公司通过故意泄露艺人行程,制造接机的噱头;数据公司则组织“职粉”刷榜;平台打榜机制的设计更是刺激了非理性消费。
2025年,政协委员杨扬也指出,体育圈已经遭到了饭圈文化的侵蚀,运动员因粉丝拉踩谩骂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苏醒的这一事件,恰恰揭示了明星在饭圈生态中的矛盾定位。网友们纷纷质疑:“明星不引导粉丝,写歌煽动对立,怎么谈得上整治?”这一言论戳中了行业的潜规则——明星其实是从乱象中获利的,因此很多人对其批评显得充满了矛盾。
此外,还有类似的事件,比如2024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因误读某段经典,被学者纠正后,粉丝竟然网络暴力攻击教授,最终导致教授无法继续工作。这些事件进一步凸显了偶像沉默的危害和群体失控的风险。
支持者则认为,苏醒的争议更多来自于其直率的性格,而非恶意。他的《破亿》等歌曲虽然语气尖锐,但其批判的对象是娱乐圈内的种种弊端:票房造假、资本操控、艺人虚假人设。乐评人认为,这种创作实际上是在“用批判介入现实”,甚至北大、北师大的官博都曾推荐过他的歌词。至于他砸电视的行为,虽然情绪宣泄略显过激,但并未对他人造成实质损害,公开传播的做法也有待商榷。
要根治饭圈乱象,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明星必须明确引导粉丝的责任,正如政协委员陶璐娜所言:“运动员要专注主业,艺人则应理清作品与流量之间的界限。”从法律层面看,还需要填补监管空白,例如严惩那些策划接机闹剧的经纪公司,立法来约束粉丝集资(目前仅靠平台自律)。2025年,首都机场公安局就已经对31名扰乱秩序的行为人进行了处罚,并建立了“文娱机构—文旅部门—公安机关”协同机制,试图从源头上管控。
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打破“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平台应当弱化打榜投票机制,文娱市场需要回归到作品质量的本质。苏醒成立工作室后,坚持创作原创音乐,从起初的小众作品逐渐走向主流,正好验证了实力才是持久的王道。
苏醒事件揭示了饭圈整治的深层矛盾:当批评者自己也身处乱象中,呼吁的声音还能有公信力吗?网友的批评聚焦于他“又当又立”,而支持者则视他为“以毒攻毒”的清醒者。这场混战揭示了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明星不仅是乱象的受害者,还是共同谋者。
如果我们只要求粉丝“理性”,却任由艺人煽动对立,资本收割流量,那么整治就会流于形式。真正的改变,必须从行业顶层重构规则开始:明星要凭作品立足,平台应承担更多责任,法律要为行为设立红线。
否则,类似“苏醒式争议”只会成为循环不止的怪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