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林,无疑是一位敢于直言的编剧。他曾创作了像《一起来看流星雨》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现象级佳作,但近期他却频频用文字揭露娱乐圈的种种内幕。今天,在悼念他的好友朱媛媛去世之后,汪海林再次高调批评行业规则。
他指出,资本之所以投资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演员,根本不是为了追求优秀作品的盈利,而是想通过背后的资源置换来获利。在这些人的利益交换中,潜藏着的是一笔“花账”。显然,娱乐圈的珍贵资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公平,真正的选角过程并不是为了找到契合角色的演员。而是由于资本的介入,导致观众们很难再对当前的电视剧产生观看的欲望。
这也侧面反映出,如今的制作方压根就没想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不是心血之作,而是一种明显的敷衍态度。毕竟,他们所追求的结果已经收入囊中。此外,上市的作品无论品质如何,皆是资本挑选的结果,背后也有其一套独特的爆款法则。这就解释了为何现在许多流量明星主演的电视剧,迅速被粉丝们制造各种热门话题和数据表格,成为“第一爆剧”。
例如某些剧集,其数据几乎无可挑剔,但播出后却发现主演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利好。反观这两年比较低调的孟子义和陈都灵,虽然她们的作品数据不算出色,只是小有佳绩,却实实在在地收获了丰厚的商业回报,电视剧一结束,她们各自的商务合作火速跟上。
汪海林还提到,表演是一项需要天赋的艺术,若是没有演技,即使给予机会与大投入,与顶尖导演或公司合作,依旧难以改变一个演员的实力。他也坦承:“心气高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如此的发展模式,若继续下去,行业定会走向灭亡。
对于外界来说,众所周知,一些明星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的追捧,便是因为其流量优势。这让许多有真实才能的导演和编剧不得不向他们妥协,甚至在剧本上做出让步,公开场合大力称赞这些明星的演技。这一现象在曾经某位90花身上就曾引发过热议。而如今,许多导演和主演在宣传时,对男女主的夸奖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问题是,演员和粉丝们对此深信不疑。
这样的循环使得创作水平没有提升,反而逐渐堕落。看完汪海林的发言,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赞同,吐槽当前不少电视剧制作并非为观众考虑,只要有粉丝愿意投入,便足以。而口碑和数据,仿佛都是自带的。
更有网友直接点名肖战,或许是因为他的剧正好在播出,并且也符合汪海林提到的大导演标准。事实上,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这部剧的表现相当出色,甚至超越了《折腰》,而肖战的演技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可。显然,汪海林的高调言论背后还有更多深意。
你对此怎么看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