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心 见证辽宁辉煌
文/本刊记者 景雪峰
辽宁 70 年巨变,辽宁 70 年成就,我们书写历史,他们见证辉煌。
无论是用流动的音符写出对辽宁感恩之情的谷建芬,还是用凝固的雕塑刻出对辽宁工业赞美的艺术家,无论是漂泊异乡游子的真情感怀,还是外国友人对辽宁的由衷热爱,甚或是有着不同奋斗经历却有着同样含义名字的“建国”“爱国”们,还有承载着共和国 70 年辉煌记忆的辽宁省档案馆,都用他们的眼、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爱,记录了新中国 70 年辽宁砥砺奋进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新中国 70 年辽宁辉煌成就的方方方面。
铭记历史,为的是开创未来。今天,我们一起见证辽宁巨变历程;明天,我们共同创造辽宁更大辉煌!
1
绿叶对根的情意
谷建芬与辽宁的不解之缘
|图片由谷建芬女儿谷樱提供
她是著名女作曲家,创作作品近千首,获奖无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众多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许多“70 后”“80 后”都是听着她创作的歌曲长大的;
她还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刘欢、那英、孙楠、毛阿敏、成方圆、解晓东等中国流行乐坛的明星都是她的弟子,她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退休后华丽转身,从流行音乐转为创作儿童歌曲。2004 年,年逾古稀的她决定专心为孩子们创作歌曲。
她从唐诗宋词中遴选出一批适合当代少儿演唱的作品,历经 13 年创作完成 50 首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明快、易学易唱的《新学堂歌》。这些歌曲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能够让孩子们更快乐地在美妙的歌声中学习和传承经典,真切感受中传统文化之美;
她与辽宁有着不解之缘,1941 年 6 岁的她随家人从日本大阪回到大连定居,1952 年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1955 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这段生活经历让她深爱着这片土地,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辽宁人。
她,就是中国流行乐坛歌曲创作真正的明星——谷建芬。
虽然离开辽宁已经 64 年了,但谷建芬却时刻关注着辽宁的人和事,尽其所能为辽宁的音乐事业添砖加瓦。由谷建芬作曲的 20 世纪 80 年代风靡全国的经典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辽宁大学晨读的学生;她的弟子中那英、孙楠、苏红等都是辽宁人,她对他们的悉心栽培饱含着对辽宁的爱;近年来虽然年事已高,谷建芬仍然经常回辽宁传授技艺。2019 年 3 月她不顾 84 岁高龄,为了辽宁的孩子们专程赶赴营口实验学校,参加了“咏唱经典在营口”——谷建芬《新学堂歌》进校园公益活动。
在 2018 年参加沈阳音乐学院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时,谷建芬动情地说:“我 21 岁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毕业,是延安鲁艺精神滋润着我的灵魂,今天回到母校,就像回到母亲身边。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让我找到了一条最适合的人生道路。”谷建芬女儿谷樱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妈妈的这番话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也表达了对辽宁这个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绿叶对根的情意”,谷建芬不仅亲身经历、见证了辽宁 70 年的巨变,也用自己的深情厚谊为辽宁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2
爱上辽宁的外国留学生
“我第一次来到辽宁,感觉到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我对自己说‘辽宁真好,我喜欢你’。”
塔吉克斯坦留学生伊扎图洛说,读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对中国感兴趣了,因为他的爸爸经常来中国出差,跟他们讲中国的故事。
2013-2016 年,伊 扎 图洛进入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学习。他说学校不仅教会他们汉语,还教会他们怎样好好做人,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它。
2017 年,伊扎图洛又回到辽宁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他在桃李园食堂有了自己初创的小事业,给大家介绍塔吉克斯坦的美食和文化,学院还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咖啡角创业。
3
心中有爱 家国永在
文 / 萧林熙
即将归国的我心潮起伏,虽说错过家人生日,却赶得上祖国70 岁生日,也是别有意义吧!以前在国内,每天工作后,回家就是家常便饭;如今定居德国后,回家成了种念想。20 多个小时跨国飞行和恼人的时差,跟大包小裹、推开家门的一瞬间比起来,根本不是个事儿。
钱钟书把婚姻比作一座围城,说“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其实,出国也有这么点意思,国内的人想出去,国外的人想回家。今年国庆,一定有很多海外华侨华人跟我一样,一门心思地想回到家乡看一眼。
当然,出国这道“围城”,可不止局限于国内,更适用于全世界。身边的外国朋友,十有八九都对东方文化有着谜一样的兴趣和好奇。旗袍、大熊猫、中国美食、十二生肖、春节、汉字……每每我兴起讲到关于中国的种种,他们总会齐刷刷地放下手头的事儿,恨不得像在北京茶馆听故事一样,搬着凳子过来听。可能生活就是因为这份未知,才更美好吧!
我计划 2020 年要宝宝,婆婆问我:“以后孩子一定要会说中文的吧?”我说:“当然!”无论以后会不会回国生活,中国话、中国传统都不能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远居国外,我却常常想起《国家》这首歌,如歌中所唱:“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何以为家?在国内,家是辽宁,是沈阳,是我妈;在国外,家是我们视频时小小的手机屏幕,是7000 多公里外的中国,是所有中国人一家亲。
何以为家?家是我丈夫用不分声调的中文跟我妈说“你好吗”,是我妈用刚从我这学来的英语跟他说“Nice to meet you.”何以为家?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本文原载于《今日辽宁》2019年第4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